夏至未至。在小城,却早已溽热蒸人,即使夜不掩窗,也得罗扇频摇。
是日,碧空一色,晴光无极。唯有这方书斋,浮凉满窗。
这是杨争光的旧居,一套老式的单元房,接近郊野,窗下便是围墙,田间的风站在墙头上呼呼打着口哨。
我们进门时杨争光正伏案写作,他的助手招待我们落座,之后几分钟,我们静坐着,谁也不说话,等着杨先生忙完手里的事。他曲背埋头,一只脚放在椅子上撑着左臂,右手里的笔飞快滑行,那一刻,我好奇的是杨先生在写着什么?杨先生不太喜欢用电脑,大多数作品都是在稿纸上写好,再由助手敲到电脑上去。
杨先生一面摘下眼镜,一面亲切的跟我们每一个人握手打招呼,细细问了每个人的名字和简单的情况,就又回到椅子上,仍旧一只脚撑着手臂,而手又为那些随意谈及的话题打着手势 ,这是一种松弛闲散的状态,这样的状态下,是最自然的交流。
谈到杨先生的剧本,自然要提到《双旗镇刀客》,其实在写这个剧本前,他根本没有去过真正的大西北,真正的塞北大漠,大漠中风卷狂沙的情景都是他站在地图前想出来的,边想象边写,但还是那么逼真。我们都佩服杨先生的这种本领。
他靠在椅背上,啜一口茶或抽一口烟,之后便是一大段高谈阔论,可惜我的记性太差,那些精妙的语言瞬间迸发又瞬间消失于唇齿间。
期间说到《丑小鸭》的故事,他盯着我问这个故事的主题,叫我说说自己的见解。我思索半刻,满心忐忑地说了自己的看法,就怕杨先生会笑我浅陋,他听完后笑笑,说还算靠谱。他说其实我们跟孩子所讲的励志故事《丑小鸭》实际上是一种误读,小鸭子经过奋斗和努力就可以变成白天鹅,这是多么荒谬啊!小鸭子只会变成大鸭子,努力以后也只会是有本领的鸭子,不可能成为天鹅啊!从故事的本意出发,一个人要认识自己,要认识世界是很辛苦漫长的。
先生博闻强识,并非天赋使然,而是他长久坚持和勤奋的结果。
要读书,读书可是一件终生的事业。杨先生讲到兴致处,把他几十年的笔记本拿了出来,其中两本是大学时期的笔记,有关于西方哲学方面的,还有文艺理论,他自己的心得体会,字迹工整漂亮,笔力遒劲,字形瘦削,一如其人。先生讲要随身携带笔记本来记录,要记录别人语言中精彩的片段,留心生活的细节,勤于思考。如果真的喜欢文学就该用心做到有所收获,有些书是要凭借兴趣读,有些书却要强迫自己去读。
茶杯里的茶多次冲泡已经很淡了,但这里畅谈的兴味正浓。
不觉天色渐晚,杨先生站起身盛情邀我们一起吃晚饭,沿着小径,傍晚溽热的夏风缓缓吹拂,紫红的晚霞铺展在天边,我们就沐浴在如此的晚光之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