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清秋学员毕业点评】付树霞篇
(2015-01-04 22:29:19)让自信之花盛开于心
文□冷清秋
树霞的一个问题可能在于不知道自己作品真正好在哪里。同样因为缺乏自信,因此反而抑制了自己思绪的飞扬。
当然自信不是凭空来的,它需要一点点积攒。同时创作技巧的提升和创作理念的形成,也都是从细水长流中汇集。所以按质按量完成布置的作业,看着刻板,却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方法。这个过程,不要关注太多自己作品的好坏,而是更多地要把精力投入到不断地写作练习当中。目的不是写出好作品,而是磨合各种的写作技巧,同时去暴露自己创作上不足的一面,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地练习,改正不足。
树霞完全不用再去怀疑自己创作的潜力,因为一篇篇作业里已经体现了树霞对于文字的感知,以及潜意识里对文学效果的灵巧捕捉。
比如像《山坳上的铃声》。这篇写的其实就是乡村的出路问题。但是却抓住了最核心的因素,“人”。没有人才乡村就无法发展,因此情节的重心落在乡村学校上。而情节的展开则是从老师自省城归来回到学校后开始。这个思路本身就很不俗。尤其是,这篇没有简单地写一个人的渴望和努力,而是从“我”带出了已故的“我的老师”为此的努力和付出,同时又延伸到了“我”的孩子对于这个理想的继承。也就是说真正写的其实是一种一直不灭的薪火相传的渴望。这个角度处理得就很不一样。同时,虽然情节里给人更多的印象是困难重重,但是题目却有一种期待和愉悦的况味。现实的困难,和乐观的倾向与美好寄托,就都在这篇里呈现出来了。这些好的地方能集中到一篇作品里,如果说作者对于文字没有感知,对于文学没有下意识的把握,那是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
再比如《绿色通道》,这篇情节虽然简单,但是关键的地方在于树霞在修改时能够迅速抓住问题的关键,并且修改后的结尾下意识地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具有美感的情景。通过特定的场景在结尾保有和延续情绪,这个技法虽然简单,但是能够知道去实际运用,这本身就体现了对于写作的透彻和自我理解。
不只是结尾,像《家》中,人物从一个“女孩”到“妻子”再到“母亲”这样一个连续的身份转变,这是很多初学者在写类似的家庭题材时往往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同样的在《老味道》中,知道把抽象的精神坚持效果,变化为一句看似平淡的“不赖,还是老味道”的顾客评价,这种轻重适宜的处理拿捏,这个技巧也是很有讲究的。而《父亲》中一些语句的处理掷地有声,很有读感。
虽然这些对于那些老手来讲可能都已经是一种创作的习惯,但是我们谈的是初学者,这些写作的“常识”对于树霞来讲,不是没有,而是都还属于下意识。但是下意识也是能力的一种。你可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你知道这样么着处理感觉妥帖。没错,这就是创作者都会对文字和情节具有的直觉。
因为具有这样的基础,所以一旦抓住感觉,效果就会直接在作品中展现出来。这就是《与孔子的一次谈话》为什么可以处理得如此具有神韵的原因。我说的确实是“神韵”,这种每个写作者都希望在作品里捕捉到的效果。在这篇完全虚构的情节里,被树霞很好地把握到了。人物的神采栩栩如生,音容笑貌如在眼前。估计这是和树霞自身的工作有关,因此一个当代的教育者,有感而发向一个万人敬仰的万世师尊执弟子礼,表达敬仰之情。
有这样的作品放在那里,树霞应该对自己的创作有更多的信心。
何况这样的作品并非一篇,像在《在婚姻中想念爱情》中,能够让女人从日常生活中一个不经意的细节上,突然发现命运自母亲身上向自己身上的轮回重复,这个细腻的把握和深刻的感知,就不是一个创作的门外人能够把握得了的。
唯一的遗憾是,因为树霞的束手束脚,结果导致创作数量不足,因此一些本应该也能够出现的好的作品,没能自笔下诞生。这个很不应该发生,更不应该延续。
因此,抛开所有的疑虑,把心思专到创作上,树霞需要用作品本身来回答自己,让自己看到自己已经能够在创作这条路上走得这样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