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清秋学员毕业点评】赵献花篇
(2015-01-04 22:31:50)一朵正在盛开的花儿
文□冷清秋
这并不是容易做到的。因为“故事”这种东西太好用了,以故事作为一个情节的讲述手法,很容易产生效果,但是也因此可能让人心生依赖,从而让你的创作裹步不前。这就是有时候我们经常说的那个“创作瓶颈”。因为大家大多都是从讲述故事的角度切入小说写作的,所以一般来讲,破解这个瓶颈的方法就是看你是否能够放弃——至少是降低——对于故事的依赖程度。
当然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逐渐领悟并有步骤地慢慢尝试的过程。就像献花在《我是城管》中时,也只是尝试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尾,把一个尴尬的情形呈现在读者面前,但并不去延伸到事件的后续结局。
实际上能够有意识地不去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是一切改变的开始。这一点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献花不同的地方在于,接下来的《夫妻》这一篇中就下意识地注意到了语言的把握——如果你想放弃通过故事来完成一篇小说,那么语言是基础也是利器。一篇作品里不可能一丁点情节也没有,但是像这篇它的主要的阅读效果,语言上贡献了很大一部分。
当然这并不是说你写作时情节里就不能有故事的影子,而是讲故事是你完成小说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你讲了个故事,那么这个故事的意义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通过故事把读者给引到了一个思考的境地。这个境地,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小说的“主题”或者说“意义”。就比如《门》这篇,事情的发展很让人无奈,一个偶然的热心被延长成了没有尽头的责任。为什么做好事会给自己做出无穷无尽的麻烦?这就抛给了读者一个看似简单,其实复杂纠结的思考,并最终注意到人性深处的某些。
所以,无论是故事手法还是非故事的手法,对于小说来讲都只是手段,最终都是要实现某个讲述意图。如果你能理解到这一点,那么你就会拥有一个更广阔的创作视野。比如在《老支书》中,计划生育本来就是乡村工作中的难点,但是在任务顺利完成,并且对方也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要求,还前来向老支书道谢生活上的关照时,卧床的老支书却突然心口没来由地一紧。也许是身体不适,但读者都能感受出背后另一层没有讲出口的禁忌。在这最后的一幕下,前面的事件反而变得无足轻重,最终被结尾这个突然出现的“意义”,给消融。
其实这条路,献花走得也是很不容易,像《情感教育》后面的情节实际上就写偏了;而《十年》主要就是一个第二人称的尝试;《带着母亲去旅行》题目很好,情节感人但是不够新。但这些都是必须付出的代价,就像关联着一个“书”字,献花有意无意地写了《赠书》《出书》《写书》等,但是角度不同,目的各异。在这些尝试中,事件越来越向“道具化”演变,这个给后面的几篇变化算是打下了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小细节需要解决。比如在《一条鱼知道什么》中,献花开始真正地意识到“道具”在小说中的作用。当道具不再简单地只是一个线索,而是和意象结合起来后,对于事件的彻底瓦解就开始了。这就是意象的好处,它甚至能把琐碎得不像样子的小细节,整合程一个完整的情节。同时有情节,却不一定有故事。
而到了《爱情,爱情》尤其是《盖章》里,情节里容纳的就不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连串的事例,被作者通过特定的方法处理到一起。
这点在《扶》里变得更为明显了。现在和往事相互交替讲述,两个事件被分割彼此交错处理。这实际上是消解了事件本身外在的完整性。看着很简单,但是却是很重要的一点。
上面的这些努力,最终汇集到了《青春期》这篇上。无论是从语言还是情节处理以及主题的把握上,这篇都很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因为语言的发力,因此情节中引人入胜的地方都在细节中,事件本身反而不那么显眼,读者也并不去过于关注情节发展的快慢。这就是需要的一个效果。
献花创作的作品当然不止提到的这些,那些没能一一提到的作品,每一篇也都有献花用心的地方。而且那些作品就像一个个台阶一样,让献花能创作出后来的这些体现用功和用心的文字。这当然不是终点,献花的路其实才刚开始不久,按照自己的节奏和对于文学的理解,继续坚持下去,必然会看到芬芳慢慢盛开在路的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