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清秋学员毕业点评】吴作栋篇
(2015-01-04 22:27:33)书写别人与书写自我
文□冷清秋
作栋属于那种不声不响的写作者,一个人按照着自己的节奏和喜好,慢慢地在自己选择的方向上缓步前行。
这就使得作栋的作品整体上不去追求时髦或者新潮的那些观点,也不太在意繁复的技巧或者写作花招。就是那么一板一眼地讲述着自己心中的那份寻常,简单平淡,但是却不匮乏感动与思考。
就是这种淡然的态度,所以就出现了类似《手镯》这样看着寻常的一篇作品。然而看似寻常的背后也有细致的观察,虽然祖宗的一件陪葬物引起了庸俗的内讧,但是在那样一个饥饿的年代,正是因为要给祖先迁坟,因此这些子孙们意外地有了几顿饱饭可以慰藉。那么这到底是一种先人的恩惠还是祸害?其实罪不在祖先,祸害在人自己的内心里。
这本是这篇很好的一个讲述的要点,甚至可以由人心指向大时代,但是作者最终没能够抓住,整个情节偏向了对于陪葬物的争夺,反而使得主题失去了应有的高度。这点在作栋随后的作品里逐渐得到了矫正,但是方向准确了,讲述的火候如何控制才算是最佳,依然是作栋在今后的创作中要多体会和思索的地方。
淡淡的表述,可以说是作栋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像《父亲》,借着父亲节这个特殊的日子,写的是身为人子,同时又身为人父的“我”,对于爱和被爱的感知。这个身份的双重特点,让这篇情节看似平淡的作品里,透露出浓浓的情意。因为那不只是付出爱,同时也是在收获爱。一个人,竟然可以如此富足,毫不匮乏。
因此相对的,《家》就处理的稍微有些单薄。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几篇作业里,凡是写正面温暖主题的时候,作栋通常都掌握得会更好一些。也许这来自于作者本性里的某些共鸣,因此对于真善美一类主题更容易入戏似像是。
这当然不是说作栋的作品对于假恶丑批判得不够深刻,只是说作栋通常都是以一种更温和的方式,来谴责那些不好的一面。比如《失眠症》,人物同情心下的那份优越感突然的丧失,让人物精神趋于紊乱,以至于变成了一种自我压迫。而“张二”这个像阿猫阿狗一样随便的名字,更暗示出了作者写的不是某一个特定人,它也许就是读者自己。这种轻微的嘲讽之下,体现的是一种善意的警醒。
即便是在冲突更为明显的《讲究》中,作者也只是让人物在结尾发出了一声似有若无的叹息。而人物做错了什么呢?没有。他所表现出的温情,反而成了自己最大的罪业,以至于丢掉了工作。
但这并不代表作栋笔触过于柔弱,像在《鬼雾》《醒》中,事件的惨烈让人不忍心直视。然而不管是前者情节疑窦重重背后可能暗含的罪恶交易,还是后者面对无法承受的后果时的痛苦纠结,作栋都没有回避生活残酷和现实的一面。那么在这样一个让人无所适从的情境下,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关于这个问题,作栋非常慎重地在《傻爷》里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坚持本心,以不变的本性去应对万恶的某测。因为即便是时代的伤痕,也终将弥合。人性善美的一面,必将回归。
写一个人,只是为一个人立传,但是通过一个人写一个时代的变迁,和对于人性的期望,就是一种严肃的思考了。《傻爷》在立意上因此高出了不少。
但即便是在处理这些严肃甚至是严酷的题材时,作栋的笔下也依然是淡淡的日常细微,不到伤口迸裂的那一刻,总是保持着一种温和的情景。这已经不是一个写作的追求,而可能是作栋自己生活的一种态度,就比如作栋的《善良总有善良的好》这篇作品的题目一样,可以说就是作栋对自己人生态度的宣讲了。
有些写作者,他们不是在写别人,而是在书写自己,以及由此生发的对于人生和这个世界的期许。
没错,“善良总有善良的好”。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