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冷清秋学员毕业点评】孙楚篇

(2015-01-04 22:26:30)

特立独行的孙楚

文□冷清秋

 

     从一开始读孙楚的作品,我就明白孙楚是对创作很有想法的一位同学,有自己对于文学审美的特定追求,对于小说该如何写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自圆其说。虽然有时候会显得有些偏颇甚至是固执,但这恰恰是文学创作需要的一种自我坚持。

  这种“自以为是”也许并不一定直接把你引向创作的正途,但是却会培养你的自信,并让写作者及早开始去思索,到底“什么是文学”,到底该“如何去创作”。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讲,这些问题似乎有些大而不当甚至是虚空,但实际上这是在应对创作中终有一天必然会遇到的诘问。对于孙楚来讲,也许问题恰恰是出在他的思考已经走得很远,但是具体创作却展开得不够及时,因此才出现了这种理念和作品之间所形成的落差。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情况,孙楚的作品风格往往偏向冷峻,行文也许严密但是句子的感染力受到了抑制。理性思索有余,感性爆发不足。有人说好的作家都是疯子,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在强调感性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对于绝大多数初学者来讲,全身心地投入某一篇的创作可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因为孙楚对于创作提前思考的太多,反而让其在创作时,始终和自己的情节与人物维持着某种若即若离的距离。作者自己因为太过理性,导致无法全身心地进入到自己的情节中,和笔下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目前这还只是一个隐忧,但是随后这会成为创作中的一个致命问题。它的麻烦不在于时间的紧迫,而是一旦习惯养成,改变起来将会非常困难。因此,这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

  其实写作很多时候需要掌握的都是一个平衡,因为虽然过于理性可能会给作品带来偏冷的问题,但是多思考的好处也同样明显。比如《第三次世界大战》这篇作业,当别的同学还都在为“战争”两个字苦恼时,孙楚已经别出心裁地把题目给拆散,“第三次”和“世界大战”变换为两个人的qq昵称,于是情节彻底获得解脱,想要讲述什么完全可以随心所欲。这个想法很大胆,但是很有效果。这些显然就得益于他平时的勤于思考。

  同样的,对于《我的大学》这样一个题目,孙楚把视线投向社会,“我的大学”被变化为高尔基的文学作品,同时又通过这四个字,借着一正一反、一明一暗两个人的遭遇,来叩问人的价值到底该如何体现,引发读者去思考知识到底为什么不被尊重,并最终把视线定格到底层弱势群体命运走向的茫然中。无论是道具的处理,情节讲述方法的选择,主题的展示,显然背后都体现了作者自己长足的思考。

  这种效果更明显地体现在《父亲》这篇中。孙楚另辟蹊径,通过刑警与黑帮分子之间的冲突,以及黑帮老大儿子和民警之间的情谊处理,直击一个核心命题:“生者为父,教育者亦为父。”古人“子不教父之过”的格言,在这里成为了孙楚这篇情节要表达的基础。

  这就是创作的意义。把一个理念或者诉求通过一个情节呈现在读者面前。文学要传达的就是人性最深层的那些。

  思考的多了,必然就会不愿意再沿循着固有的套路写作,因此炫耀技巧就成为必然会发生的事情,这就是《杀死孙楚》这篇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一改严整的写作方法,虚构了一个小说中的小说,然后让这个虚构小说中的虚构人物发出了要“杀死作者孙楚”的威胁,并且还要立即展开行动,并试图劝说读者一同联手作案。

  这一切似乎让读者有点措手不及,因为它打破了很多常见的小说写作规则。但其实有足够阅读经验的读者知道,这并不“越界”。小说是真的可以这样写的。

  只不过这类的写法必然导致不会简单指向常规的主题,就像在这篇作业里,孙楚发问的其实是小小说该怎么写,小小说写作中可能遇到哪些问题。把这些当做一篇作品的写作意图,并通过有趣的形式连缀成篇,无疑会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虽然这可能损伤了作品的可读性,也限制了它传播的范围,但是却无疑表明了写作者自己对于文学的追求和某种理想。

  路漫漫而修远兮,创作的路对于每个人必然都不平坦。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对于孙楚来说,随后创作上该如何去做,相信不用多说,他自己心里已经有了相应的自我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