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研修班】我们来谈小小说5
(2013-11-20 08:49:46)
标签:
文化 |
405
廖敬涛同学《二十世纪的爱情》这篇形式上很机巧,开头讲述的是一个有点“俗”的爱情桥段,但是因为后面往外跳了一层,把前面的讲述变成了一部业余微电影的拍摄内容。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步骤,因为使得读者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种“原谅”的心态,把先前讲述中的不足,归结为剧本和导演水平的业余,以及“我”可能只是从父母那里打听来的似是而非的恋爱剧本。
这种手法,我在苏童老师《老爱情》里见到过,就是设法取得读者的谅解,说东西可能不那么好,但是会有好的东西等在后边。这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值得同学们琢磨的地方。
因为这些“蹩脚”讲述或是平淡恋爱的表象背后,是几十年的风雨无阻相守相伴。而这比什么轰轰烈烈的爱情都更浓更烈。所以即便讲述的杯子不够好,但是里面盛装的却是那样香醇。
这种通过讲述的内容的特质,来反哺讲述形式上的简单的情形,在刘国芳老师《1963年过年》里有着强烈的体现。原本全篇清淡的叙述,到了结尾小女孩子的一句话,立马变得与众不同。犹如画龙点睛。
410
没错,要先写痛快,然后再考虑如何写“好”。东西总要先自己喜欢,连自己都不喜欢的文字,很难想象如何让别人真正喜欢。
所以,一个书写者既是作者,也是自己作品的第一位读者。
411
“糅合、提炼”这四个字道出了以新闻题材为材料来源创作时的关键点。
在进行了加工提炼之后,就提炼出事件背后的精神层面上具有普遍性的东西了。这就和新闻本身拉开了真正的距离
412
这就是讨论的好处。即便是一个看上去简单的问题,随着讨论的深入和关注点的延伸,也能出现有启发性的结论。
413
一般写作,都会从一个不知道怎么写到滔滔不绝然后重新自我节制的过程。
已经见到不止一篇一写就是洋洋洒洒两千,其实初稿写多少都无所谓,关键是看如何修改。
我始终认为,字数对于小小说就如同捆绑对于逃脱魔术一般,是其魅力的直接来源。这个一定要注意。
抛开字数,本篇的结尾以一则短信结束,意味多多。而且情节中一些细节,也很有青春气息,这样的人物形象,在本月其他同学们的作业中,并不多见。所以本篇作业在这个角度上算是开了个先。
总之,同题赛一定要写出不同才好
前一篇:【小小说研修班】我们来谈小小说4
后一篇:【小小说研修班】我们来谈小小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