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研修班】与同学说369-373
(2013-06-26 18:51:58)369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就是类似的道理。
许多话和道理其实都在前辈们的文字间了,这既是文化财富,更是我们的精神营养。
370
在生活窘迫或是不便的情形下,很多时候,“书”这个符号本身都会被赋予超重的意义。
371
有这种想法本身就是进步。
其实大多时候,一些建议并不是说建议那样修改,而是提醒注意思考某个问题。至于思考后事如何应对,其实都是次要的事情。毕竟,一切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提高了,何须担心写不出好文章。
所以,明白这一点的人,探讨时都不怕别人挑毛病,即便说得不认可,但是也会欣然欢迎对方提供一种见解。
这不是简单的“与人为善”,而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当然孩子都是自家的亲,一时半刻可能不容易完全做到,但是朝着这个方向走就好。
关于文内,塑造一个勇敢的女孩形象没有错,但是要考虑到一个现实,就是这样“鲁莽”的女孩子在现实中如何生存?把自己置于危险之地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如果是孤例,那么就要给出充分的理由。但即便是有足够的理由,也依然是很难被认可,因为太过冒险,而且人物也会显得单薄。关于这点可以参考夏阳老师《寻找花木兰》,里面的女孩子就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心灵转变。也说不上这是丧失还是成熟,因为那也是很多人在遭遇和必将遭遇的情形。如何选择都不关键,关键的是,所有的选择里都难以达成一种两全。
372
对于语句的掌控,王奎山老师的作品里这点很突出。读王老师的作品,很多时候你甚至来不及多想,千把字的文章就已经读到结尾了。
但另一些不好的作品,你读了开头几句就感觉难以下咽。其中一个很直接的原因,就是语句本身的通畅与否造成的。
373
其实只要投入学习,就一定会有收获。关键是这种收获有没有被发觉以及彻底外现出来。
另外,老师的提点和同学们的帮助是一点,自己的努力和认真也同等重要。
此外,多尝试这一点体会得很到位。只有多尝试,然后检测观察总结之后,方能找到适合自己也为读者所接受的写作形式。
其实尝试是一件一直不能松懈的事情。因为没有人原意重复自己的创作。所以我一向的理解就是,学会这样一种创作态度:
有些作品就是用来试验的,好坏都不关键,写出来最为重要;
有些作品就是写给自己的,自己喜欢就好,关注但是不要过于在意不同的看法;
有些作品是写给读者的,把自己的喜好扔到一边,以读者的喜好为参考标准。
当然,其实很多时候这些是相互参杂在一起的。当然写出那种有探索性,为自己喜欢,受读者喜爱的作品是最佳状态,退而求其次,就是写出自己喜欢读者喜爱的作品,再退其次,就只能一次达成三者的一种了。
好在从来都没有规定我们只能写多少篇作品,因此这篇写出来后无论如何都可以放到一边,下一篇还可以一切从头来过。
写作多好啊,你写砸了一个世界,但还有一个新的世界在等待着你。这是最讨人喜欢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