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研修班】与同学说359-368
(2013-06-26 18:47:51)359
写作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有意识的创作,字里行间都是有明确意图的,对于文章要表达什么也有很确切的设计;另一种属于无意识创作,这是指写作中的下意识行为,就是可能没有明确的说就是要写出某些东西,但是无形间就带进了作品情节之中。后者通常都是伴随前者或明或暗地存在的。这是写作心理上的因素。
另外就是,只要你的作品取材于现实,那么因为在现实中事情本身就是具有多层面属性的,所以反映到文中,必然让所指也带有某种多向性。
再者就是读者自身的因素,不同的人对于文中不同的细节可能有完全不一样的反映和解读,这解读也许会是一种个性化的延伸,当然也有可能会产生以偏概全的问题。
但是文学作品的一大特色,就是作者无法规定读者解读的方向和方式。这既是一种麻烦,但是也是一种阅读上的无限自由。
所以在我看来,完全不必纠结这些,反而最重要的是,去体察对方为何会这样解读,然后和自己的感知相互参照。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来加深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拓宽观察的视角。
所以,不要过于执着于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那是作为科学的最求,但不是文学的最终目的。
360
小小说研读之二:《快手刘》和《花脸》
冯骥才老师的作品《快手刘》是“世俗奇人”系列中的一篇,而《花脸》是关于一则童年趣事的。虽然都关涉到童年记忆,但是前者写的是时光的无情流逝,而后者却是通过一点小小的乐极生悲,传递出了文化在人心世情上的反映。
把这两篇放到一起参考阅读,是因为写作手法上都是采用的“隔山打牛”或是“声东击西”的手法。
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可以把主题融进一个具体且简单明了,并有吸引力的故事中去。读者在不知不觉之间尽情享受故事本身带来的愉悦,而又不会错失情节背后的深刻主题。
其中《快手刘》里,是通过对于一个市面上手艺人境遇的兴衰,来引出时光荏苒的无声感慨的,这其中有少年的趋于老成,也伴随着上一辈人生命的枯萎。
而《花脸》中,主题彻底被妙趣横生的情节给隐藏掉了。那种文化对于人行为和观念的影响已是如此深入骨髓,以至于可能有的读者读完后,除了捧腹大笑之外,彻底都忘了小说是应该还有一个主题的。为什么可以处理得如此这般行云流水?通过对这两篇的学习,大家可以多琢磨下这点。
361
有很多不同的创作观。但是无疑目的是放飞读者的思维,激发读者的自我想象,是一种极好的效果。这不会是全部,但却有良好的效果。这不但是作者的水平,也体现着读者的阅读水准。
362
当然凡事都有个限度,这并不是说任由读者天马行空。读者和书的主题的关系应该是风筝和放风筝的人的这样一种情形。
既给了读者充分的自由度,又不至于造成主题的失效情形。
363
文学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如何达到?我不知道。但是只要造成读者的思考,我想至少写作就没有彻底失败。哪怕这思考仅仅是一种质疑。
364
人人都是可以学而成才的。有努力就有回报。而且,对于文学的热爱是一生的事情,只有努力不努力之分,没有学会学不会之别。
366
说到了点上。欢乐的结局只是一个形式,像黄建国老师《谁先看见村庄》中女孩子们的命运前途未卜,但是读着却并不让人心生绝望,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女孩子们,仍然怀有着对于生活的美好期望。这既是人物自身的期许,也是作者在沉重的背景上给予的一抹亮色。
367
值得祝贺的事情。
公允地说,本期的几篇作品,整体看,无论是从语言还是主题和题材的多变上看,都要比前几期好得多。
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这个时候,越是出成绩之际,因为水都烧了四个月了,这个时候不继续加力,那么快要开的水,可能反而会凉了。
学习最怕的就是反复,古人说战斗时要一鼓作气,学习中也是如此。
这是一个好的转变,有时候大家都容易高估困难而低估自己的能力。
显然,光旭同学这次有了新的感悟。
368
读着效果非常好。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心灵鸡汤”。字里行间,确实有这种滋润心灵的效果。
为什么都是同样的字符,却会产生出如此不同的味道?
谁能想明白这一点,哪怕是指想明白了一点点,谁的文字就会有一次进步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