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小说研修班】与同学说355-359

(2013-06-17 13:51:17)

355

  小小说研读之一:《红绣鞋》和《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红绣鞋》和《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是王奎山老师不同时期的作品。

  这两篇作品一个很引人注目的不同就是叙述方式上的变化,另外就是文字间那种浓烈和淡然的变迁。这既是写作策略上的需要,但更体现了创作观念上的演变。实际上接触多了你会发现,王奎山老师后期的作品,在行文上整体处于一种平缓讲述的状态。虽然平缓,但是又如貌似平静流淌的河面一般,却蕴含着内在的力量,如同老酒一般醇香。

  这既是人生阅历和创作技法高度融合的效果,也是对于文学孜孜不倦的追求使然。

对于我们来讲,去体会这不同的讲述方式效果上的异同,然后试着把思考后的收获运用到自我的创作之内,是在对于前辈作品敬佩之外,更好的一种致敬方式。希望同学们能从中获得各自的收获。当然一篇作品里可以学到的东西很多,把这两篇放一起,主要是想让同学们注意到这不同的叙述和行文方式,有一个更直观的印象。而且这只是一个契机,有心的同学自然能从两篇作品里看到更多的东西。

 

357

  这一篇手法和王奎山老师《打野猪》类似。都是通过一个浅显明了的事件来解释和类比另一个不太容易理解或是讲明的事件。

  全文的关键是后半部分,小孩子对于自己面临的潜在危险全然没有意识,而对应的,村民兴冲冲跑出去看雷管爆炸事故的心态,这种看客心理和冷漠表现,对于社会的危害却并不容易被人深刻理解。芦芙荭老师通过前一种对于危险的不自觉,来让读者理解后一种行为放任自流的危险。那就是等于让我们的整个社会坐在一个随时都会起爆的雷管上,但我们还在哈哈大笑。

这种主题表现手法平时应该遇到过,可能只是没有像类似本篇这样,被处理得既有技巧。

 

359

  写作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有意识的创作,字里行间都是有明确意图的,对于文章要表达什么也有很确切的设计;另一种属于无意识创作,这是指写作中的下意识行为,就是可能没有明确的说就是要写出某些东西,但是无形间就带进了作品情节之中。后者通常都是伴随前者或明或暗地存在的。这是写作心理上的因素。

  另外就是,只要你的作品取材于现实,那么因为在现实中事情本身就是具有多层面属性的,所以反映到文中,必然让所指也带有某种多向性。

  再者就是读者自身的因素,不同的人对于文中不同的细节可能有完全不一样的反映和解读,这解读也许会是一种个性化的延伸,当然也有可能会产生以偏概全的问题。

  但是文学作品的一大特色,就是作者无法规定读者解读的方向和方式。这既是一种麻烦,但是也是一种阅读上的无限自由。

  所以在我看来,完全不必纠结这些,反而最重要的是,去体察对方为何会这样解读,然后和自己的感知相互参照。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来加深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拓宽观察的视角。

  所以,不要过于执着于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那是作为科学的最求,但不是文学的最终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