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研修班】与同学说302-311
(2013-06-17 12:13:32)302
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让一个当事人体会到另一个当事人的心有多痛。
往往心有多痛,曾经的爱也就同样有多深。顺着这条线,可以写此时的悲伤,也可以借机去写先前的喜悦,或是此后的自省。总之,基本的三个方向,任由作者挥使。
303
就因为先抑后扬是一种经典和惯用的手法,所以,也许反其道而行之,再处理此类素材时,用一种先扬后抑的策略,很可能会造成出人意料的效果。
多这样变换着试试,写着写着就从旧东西里写出新东西来了。
304
所以,自己要多琢磨,感受到底哪个效果更好。也许现在得不出明确的结论,但是自己去判断是很关键的。不同的人考虑的可能有所不同,所以很容易出现众说纷纭的情形。因此,用心体会自己思索,就成了关键。不然写出的就不是自己的文字,而是别人的文章了。听别人的意见,做自己的决定,这是迟早的事。
305
句子需要咂摸。像下面这两句字都一样,但是读着效果大有不同:
大家在写时,要注意这细微上的差异,这是炼字炼句的需要。
306
没错。一个作品带给读者的“愉悦”不只是指欢笑,更是指回味。在哈哈大笑之余,也有会心一笑的存在。
307
对于初学者,尤其是在用第一人称时,这是一个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句子过于抒情化,导致小说写得像散文。
308
人物着墨的多寡是区分主要人物和从属人物的基本原则,但是写法多变的情况下,有时也会出现相反的情形,就是着墨少甚至没真正出场的人物,才是描述的重点。注意到这些,对于丰富我们的写作手法,很有帮助。
309
一篇文章经过沉淀后留下的还能让自己有触动的地方,就是真正的收获了。努力。
310
一个形象的倒塌几乎是无法重塑的,因为心理和情感上的裂痕无法修复,《父亲回家》中让父亲像犯错的孩子一样忏悔,实际上是父亲形象的二次倒塌。看着更让人揪心。
如果先前还是父亲做错了事,那么到结尾时就是直白地失去了长辈的威严。其实看女儿的神态,这点就明确无疑了。自此在精神上,这个家庭没有父亲这个形象了。
所以这也许是身为女儿的道义上的胜利,却是伦理关系的崩溃。后者尤其让人沉重。因为我们常说养育之恩重于泰山。现在泰山变成凹地了。
但无论如何,看着能让人揪心,说明文章有它成功的地方。
311
关于“羊”的作品现在能想到的有三篇,除了杨瑞霞的《一只羊其实怎样》,就是申平老师《头羊》,另外就是沈石溪的《斑羚飞度》。当然,最后一个是羚羊了。
之所以把这三篇并列到一起,是因为它们赋予羊本身的特性大不一样。一个是软弱无力,一个是倔强无辜,还有就是智慧和悲壮。一个具体的形象可以演绎出如此截然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