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小说研修班】与同学说226-236

(2013-06-04 12:45:54)

226

有时候,一篇作品没有技巧也是最大的技巧。因为平实的讲述风格,拥有一种温和但是又能触动人的力量。当然关键不在于文字表面,而是在于文字里面蕴含和传达了什么。

 

227

有的文章读者给人的感觉很啰嗦或是很句子很涩,其中一个缘由,就是有些东西讲得太多太明。让句子疏松一些,意思与意思间给读者留有喘息的空间,这点,也是要逐步注意到的问题。

 

228

 开篇第一短细细读着很有意思。开车是一件极有风险的事情,一不留神就或发生不测;而甩掉情人从后续的情节来看,甚至是比开车还要风险巨大的举动。
  当然这点在第一遍读时大家可能不会意识到,但是重新再读时,这个效果就有可能被细心和敏锐的读者品出来了。
  虽然说小说的耐咀嚼性不是简单的指这个,但是这里确实简洁明了地说明了为什么好的小说可以一读再读的重要原因。

 

229

文中通过这样一句“ 山子这么胡思乱想着,周六眨眼就到了来实现从追述到现实的转折,处理得相当好。
  情节转折时的衔接语句,重要性不知道大家如何理解。实际上,转折好了,前面所蓄积的情绪和氛围,可以直接导入下面的情节或是做出有力的凝结,投射到读者的意识里。但是如果没有处理好,就会有重新开始讲述的效果。先前的努力会出现中断,当然通常并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但是确实是一个瑕疵。

 

230

如何把小说写得饶有趣味,是小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黄钟大吕的小小说需要有,那种摇拽多姿意味盎然或是谐趣百生的小小说也是读者盘中的家常菜。
  因此那个要诸葛亮先生qq号的细节,是很让人忍不住要笑的。
  让文风变得轻快风趣起来,而不是总板着一副苦大仇深的脸,也是创作中很需要掌握的技巧。推荐参考丰子恺先生《口中剿匪记》的风趣,还有作家梁晓声写过一篇把作家的责任和船夫的工作联系起来,简单却很有意思的一篇小小说,想不起名字了,印象中那种形式处理得非常轻松,让人读着有一会儿甚至忘了是在读小说,错以为是在拉家常。

 

231

多交流,火花来自于思维的碰撞。

 

232

小小说有不同的写作类型,每个读者都有不同的阅读偏好,所以晦涩与否,一时半刻不能轻易做结论。
  我的理解是,有时候晦涩含蓄之间的区分未必有那么明显,某种情形下,可能区别仅仅是半句话几个字的差距。但是就这一篇来讲,我认为被认为晦涩的根本原因,不是作品本身的缘故,而是因为同题赛中应题本就是一个不容易把握的尺度。
  许多人可能以为同题赛不难,无非是限定题目或是主题的创作,但是想做到文本和题目高切合度的对照,我以为目前是只能努力而无法强求。因为我们对于材料的掌控,还没有达到那么好的程度。也许某一篇处理的非常好,但是很难每一篇都处理得很到位。这之间的差距和不稳地,就是我们努力要克服的地方。也是我们需要努力持续地投入学习的原因。

 

234

主题很有分量。
  中国老字号的生死,不只是简单的一个手艺或是企业的兴衰,某种程度上也是本民族在现代化浪潮中沉浮的缩影。
  开篇第一段是个长句,读着很重。这个效果的产生,方法就是把修饰性词语大量的加载到最后要修饰的名词前。当然反过来,要使句子读着轻盈,一个办法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把修饰性词语打散处理,比如:
  他拿了一个杯子过来,杯体发黄,上面的为人民服务已经斑驳的像他那种沧桑的脸。
  嗯,这是临时造的一个句子,但是可以说明我的意思了。

 

236

 

说的不错。对于写文字的人有时候会有一种固执。但对于一个词甚至是一个标点的纠结,无非还是想要交给读者一篇满意的文章。那既是写读者的希望,更是写作者自我的责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