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研修班】与同学说184-191
(2013-06-04 11:26:12)184
所以借助某个新闻或是节目的事件,演绎出一篇小小说,也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当然需要指出的是,这只是“一种”创作的方法。对于一个致力于小小说创作的人来讲,一定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各异的渠道,获得创作素材。而且最好是对素材有自己的加工。因为所有的原始事件,通常很难彻底符合小说的全部创作原则,因此剪裁甚至是调整就势在必行。
但不管怎说,对于当前,写出来是第一位的。
185
学习的一个特点就是,不用把创新放在第一位,需要放在第一位的,以我个人的观点,其实是竟可能地尝试并逐步地掌握小小说创作的不同技法和相关理念。
就是说,长能耐是第一位的,作品可以放到第二位。子让,很多时候,两者区分得并不像字面上的那样明显,而是同时交杂存在。
186
老题材要出新,就需要做进一步的挖掘。像邓洪卫老师的《初恋》,其实情节是寻常见惯的情节,但是通过一个醉言醉语中讲述的错位,以及倾听者的那种难以想象的隐忍,这么看似不多的变化,但是却带来了全新的效果。还有就是苏童老师《老爱情》,是再俗套不过的事件了,但是通过巧妙的讲述策略,一下子成了让人过目不忘的经典篇章。所以题材永远不老,老的仅仅是讲述者的语句。
187
没有出新和素材无关。同样是邓洪卫老师的《甘小草的竹竿》,讲的是人心,里面的事例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旧事”,可是因为手法和切入角度的巧妙,产生了无穷的韵味。所以木头没有问题,斧头没有问题,天气没有问题,我们要学会从自身找答案。
188
向自身找答案不是要和自己过不去,而是只有立足自身,发挥个人的主动性,才能最终有迅速的进展。
189
有时候仅仅是“争议”的本身,也可以构成小说的主体。这就像马克·吐温《一个丈夫的账单》那样,仅仅是账目的罗列,却也成为了一篇短小说。当然那篇能成为一篇饶有趣味的短小说,不只是因为形式,也有内容里某些细节上的原因。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琢磨。
190
故事虽然不新,但是因为结构上的这种排比的形式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反而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这个尝试还算有成效。
就情节来看,老汉揭底的时机怕是早了,这样的娃儿,搞不定还真敢给自己的老爹晒尸。也许设计一下,在入土后再揭示,会更稳妥些。
当然,如果老人还对儿孙抱有希望,那么这最后的送葬就是让儿孙挽回声誉的最后机会。问题是,这很冒险。因此,结尾怎样处理,关键就在于判断老人临终前的心境了
191
认识的很到位。
这就是故事型写手所面临的最大问题。靠传奇性和新潮点子,是一条路,然而哪里有那么多新的东西等着你去挖掘。所以,如何嫁接老题材老细节,如何重新变换方式讲出不同的味道,才是实现持续写作的关键。这就像调料和食材就那么多种,但是大江南北的菜系,那真的是层出不穷。我想,这个现实,应该对于那些迷恋于传奇和新颖点子的写作者,是一个启示。不是说那些不好,而是有些东西属于可遇不可求之类。因此与其去路上拾金子,不如学习如何从寻常的石头里提炼金沙更为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