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小说研修班】与同学说178-183

(2013-06-04 11:25:39)

178

开头处对于案情的介绍相当不错。

  这篇情节和氛围拿捏得很好。而这就对结尾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这个结尾无法承接住前面的内容。而且字数也超了。

  明明可以写出这样让人一气读到底的文字,前三个月却只写了寥寥的几篇,太可惜了。创作的感觉是必须通过作品和交流才能保持的,莫要松懈,同题写完后,还可以写课外作业或是自由创作。总之,一个月只写一篇或是两篇是远远不够的。再忙,每个星期写一篇应该不算太严苛的要求。即便真的事务繁杂,但至少也要有这个写作的意识。加把劲!

 

179

这篇和《凶手》是完全不同的写法。更偏向散文。当然因为写的也是让人百转千愁的情感取舍。

  经常看到同学在探讨究竟是坚持强调情节的故事化的写法,还是去探索偏向情感渲染的散文化细腻的写法。我想这里张晓东同学用作品做出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回答:

  管它什么手法,管它前景好与坏,作为一种写法,先掌握了再说。

  等掌握了,用与不用就全由自己,掌握不了,哪里有谈论用那种的必要。

  当然,也可以这样说:先弄明白路线,然后可以更集中地投入精力了。但是创作是一种喜新厌旧的行当,等着看吧,迟早会出现对自己的创作产生不满而求新求变的一刻。到那时,先前被自己所抛弃的,就有可能需要重新捡起。不然就只有一个结果:创作陷入自我循环式的停顿之中。

  所以先适当尝试,相对熟练后不喜欢了再放弃,而不适合在还没有射下大雁时,就开始讨论是烤还是煮。

  但即便如此说,创作的路径还是不一,这是我的想法,大家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出适合自我的成长方式,最终都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180

有些事情,不是简单的道德判断就可以解决。这就是生活的复杂性。而发现并描写出这种复杂或是面临判断的两难,就是创作的任务之一。

 

181

结尾处理得更光亮一些,一来是给人以希望,而来也是考虑到发表和报刊喜好的问题。这属于技术性环节,是那种不一定非要这样处理,但是你有能力处理成这样的那种情形。


182

莫要这么客气,是探讨、交流。看到什么说什么,想到哪里谈哪里。
  探讨一般就是这样东一榔头西一锤子。抓住哪点是哪点,不求全面,但求具体。所以很多时候,都是只谈一点不及其余。因为全面分析一篇文章的话过于繁杂而且信息量太大。更重要的是,如果同学们没有开始思考这些,那么我可以写得很尽兴,但是大家读起来那么长一篇可能要头疼。所以现在的方式就是,同学们在跟帖中提到哪点就谈哪点。没提到的就先往后放。这样针对性也强,互动效果也好。而且把东西拆成一个个具体的细节,也容易理解和掌握。
  所以多回帖,多敞开谈论。感谢的话不用多说,感谢的话就努力多写,多看,多交流。大家能够通过在研修班的学习,写出更高水平的作品,才是对我的这些辛劳的最大的肯定。


 

183

创作故事一个很引人关注的问题就是情节雷同,情节一雷同就有被判为抄袭的嫌疑。但是小小说中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这个问题,因为除了情节之外,小小说还有一个同等重要的东西,就是文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