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间序列上跳舞——评郭溅添《初恋》
文□冷清秋
写作在时间线上,对于事件的讲述至少有这样几种——
过去——现在;
现在——过去;
现在——过去——现在;
现在——过去——现在——过去——现在;
郭溅添同学的《初恋》采用的是最后一种,通过一次回乡时的偶遇,不断的从现实追溯过往,带出了曾经的一段如今来看依然让人无限感慨的往事。
这种不断的在过往和如今跳跃的方式,把因与果之间的关联临时斩断,这短暂的间隔,实现了讲述上的错位与对比,最终达成了现在文字中这种让人百感交集的效果。
但溅添同学这篇《初恋》真正的功力,还在于结尾处对于主题不动声色的升华。一个看上去很可能是一件“嫌贫爱富”的庸俗情事,通过“我”和母亲寥寥的对话,一下子把讲述的话题从“人品”推升到“命运”和“生命的困境”。
可以想象,农村中,一个被贴上“克夫”标签的女子,将会忍受着怎样的被妖魔化了的余生。我的心由此颤动,是因为如果这是上天的“报复”的话,那么未免太过于残酷,残酷到“我”这个当年的“受害者”也不忍猝睹的地步。如果“我”如今已不再恨她,那么上天可以收回这种没有边际的严厉么?
当然不能,这就是各自的命。说不清,道不明,无法预测,不能更改。
真正的无力是什么?就是你看到了,却像隔着汪洋大海一般,只有旁观。
当曾经炽烈的爱冷却并重新散发出淡淡的温情时,对于个人情感和命运的关切,就转向了对于某个群体的凝视和反思,这时个人的胸怀,便升格为一种群体性的情怀了。
这种效果的达成很自然,这个从作者只用了十数个字来完成就可以间接反映出。那么如此水到渠成的效果是如何造就的呢?
其实稍一“回忆”一切就都明了——
“我”初次表白时结果高考落榜。当然这似乎不能算什么,但是当“我”后来考上军官学院,重新交往后出现意外事故,两件事联系起来就不太一样了。再加上现如今的寡居,似乎都在印证着这女人是丧门星的“现实”。因此可以看到,这种“结论”本身就隐含在情节转折之中,先前之所以没有表露,只是因为整体还处于断裂状态,经过母亲这一个“克夫”的总结,原本散乱的细节,一下子凝结成沉重的现实。而这份超出预估的沉重,不但让“我”心生悱恻,也让读者不再去锱铢必较这女人曾经的德行,反而去关注这命运的公平与否,人生的时运莫测了。
问好溅添,虽然内在也有些许粗糙的地方(比如“我”碰到石头上和成为植物人这组细节——太电视剧化了),但整体上设计的自如和效果的显著,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结尾处转折和升华的平滑,很不易。可能很多人都在学欧·亨利式的结尾,但所谓的“欧·亨利式”,不是简单的情节打一百八的反转,而是让剧情能以瞬间漂移的方式弯道安全超车。
所以,这篇整体来看在悬念和转折和主题的升华上做得很不错。
祝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