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米雅——评欧阳永清《初恋》
文□冷清秋
对于曾经的“初恋”,若不是“爱过”,便是像欧阳永清同学此篇《初恋》般,充满了“错失”的心酸和悔恨。
究其原因,无非是在突发的情感中,掺杂了太多的现实因素。诸如相貌,家庭,技能,地位,习惯等等。当然,这些是组成二人情感生活的全部背景细节,但恋爱之所以不同于婚姻之处,就是因为这些只是背景细节,而不会成为交往过程中的主体。因为爱与不爱只关乎这个人,嫁与不嫁才会关涉到更为完整的社会生存背景。
可是此时此际,人心是忐忑的,顾虑是方方面面的,性情也可能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便是本文中所有问题的由来了。二十二岁情窦初开的“我”,可能没有能力也没有技巧去看穿名为“米雅”的这个女子的心思。彼此交往了解的不足,使得“我”更不可能预估到,“米雅”母亲的遭遇给这个女子心灵上造成的烙印。这创伤甚至改变了米雅的人生观。
所以这也是让人感兴趣的地方所在。所有的一切懊丧,皆是起自于这上天的“恩赐”——因为正常情况下,这样动人心神的米雅,是与这般毫不起眼的“我”绝缘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这起错失并没有超过一场常规的人生际遇。而真正成为纠结的,其实是米雅若即若离的行为,言辞闪烁的态度。
米雅是真的“爱”“我”么?从文章中的情节来看似乎如此,然而细心体察之后,你会发现,其实其心里充满了对于自己身为女人的哀伤,还有对于那不确定的人生的彷徨。
从母亲那里,米雅心甘情愿地“继承”了那种情感的不测,预设了自己人生的某种结局。所以,她现在一直在做的,只是如何来规避意识深处的那份凄惶。
而这也就决定了,“我”只是一个备选项,米雅目前在乎的不是“我”本身,而是“我”这样的某类人。这也是为何米雅能如此平滑把自我的感觉切换到另一个人身上的缘由,而起因表面上的“我妈非要我走”,毫无疑问带有一种不言而明的喻指。
这也是为何街头重逢时米雅为何要向“我”做这多解释和另设期待的起因。表面上留有余情,实质上反映出的则是情感的漂泊无根。在这女子看来,此身托于何人都无所谓,只要能让她生出一份安全感,而这安全感的产生不是来自于对方的忠心,而是仰仗于对方的无力背叛。
这样的米雅,她的人生装盛的不是自我的青春,而是母亲未能饮完的那坛苦酒。
可是这样真的好吗,米雅?
无论是挑选一个不会轻易背叛的另一半,还是在结尾处言之凿凿地讲明是她“舍弃”了“我”,无非都是一个心无所倚的女子的自我保护。
可是,这样真的行吗,米雅?
这样的困境并不是没有机会打破,设定人生结局的剧本也有重新改写的可能,只是这更多的要仰仗贵人的出现。
只是,以这样方式来择偶的你真的还有机会么,米雅?
当再次相遇时,在街头交错而过的你,身后拖着的是自己亮丽的身影,还是依然是你母亲那苍老的一生?
祝福你,米雅。
永清同学这篇想写“我”的失意,但是我却非明看到了那个女子背后的落寞。心有不忍,故而舍“我”而就她。问好永清,再接再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