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秋闲读之十二

(2012-09-26 09:21:26)
标签:

杂谈

生活当有其底色——评王建平《初恋》
冷清秋
  
  建平这篇题目原本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主要来讲情节的“传统”(妈妈的“陈旧”往事)和“新潮”(女儿如今的心声半开),这种新与旧之间的相得益彰,即不失厚重,又能生动活泼。看似只是简单的对比,但在情节主题和阅读氛围上却达到了某种平衡。可是想了想,觉得作者既然这样书写,自然是意识到这是“好”的,所以决定转而谈另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文中“过量的巧合”。
  “过”与“不过”,有时只是一丁点的问题,但就是这一星半点,直接决定着阅读的口感,也在相当程度上表明了作者创作倾向。
  我说的是汶剑死在去探望“小常宝”路上这个细节。
  也许“死亡”本身就是一种不可撤回的表白,和无法补救的懊悔。这对于主题的达成具有良性的效果,但是副作用是,不够深刻。而且这一死,把爱直接变质成了愧疚和终生的不安。表面上正向,其实在感情层面起到的却是负的效果。
  更为关键的是,“让人物死亡”其实是写作上的一种偷懒。因为若汶剑不死的话,作者就得交待这男人的出路在哪里,因为他不可能终生不娶。而一但心仪她人,又怎么交待对于“小常宝”的感情?如果脚踩两船——哪怕只是精神上的——对另一半则会背负上不道德和不负责任重担,人物形象受损。
  所以“死”是最好的。当事人可保情根深重,“小常宝”则可借此铭记终生,而读者也能掬眼泪半捧。然而唯独就失了深刻。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人物只要不死,这情感就必须要做出抉择。汶剑可以前来探望,但是探望之后呢?生活是拒绝没有结局的任何事物的。没有结局,在生活中往往就意味着出局。可如果真的散场了,这感情的戏还如何继续演下去?缺失了一个主角,配手戏变成了哑剧,这种临时变阵,让作者通过什么来和读者持续交流?
  所以,这就到了考验的时刻了。就到了你一定要发掘出生活更底层的东西。比如说,到底什么是爱?或者,什么是对于爱的执著?汶剑如果已经用行动表达了自己对于爱的坚持的话,那么“小常宝”又能做何种的回应呢?毕竟,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彼此的家人,社会的舆论,这些观众席上的因素,何时发酵?
  你可以说这只是写一段往事讲一个曾经无果而终的感情,不需要那么复杂,也不想考虑和在文中表现如此之多。当然,话是可以这样说,但还是那句话,小说不是写在云彩上的,有些因素可以不在情节中具体出现,但是却不会不在人物的意识或是行为或是事件背景中表现出来。而那些,也许是动力,也许是很现实的压力。
  我们不是在大海边谈情说爱,我们是在描述生活。可以浪漫,但底色却仍是现实。
  所以汶剑这饱含深情地一死,看似效果很好,其实却是与生活中的无奈,隔了虽然是薄薄的那么一层。其实,只有借“小常宝”(其实最好是叙述中的旁白),能把这生活中的无奈传达到位时,汶剑的死与不死,反而就不是真正重要的事了。所以真正的问题是,主题的椅子上,究竟坐着的是谁?
表面的事件讲述得很好了,而也只有同时回答好这个问题,这一篇在立意上,也才能卡到一个更好的位子。
但是上面说的这一切也许统统都不做数。因为小小说到底要承重几何,是一个很值得琢磨和验证的问题。所以,且说且看且想且行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