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看“结庐修行”的实物

标签:
宗教红陶道教佛像金乔觉中国杂谈 |
分类: 鉴赏篇 |
《结庐修行》的红陶实物
南京建筑工地出土“结庐修行”红陶实物,让我们联想到佛家“结庐修行”和道家“结庐修炼”的渊源。“结庐”的结是建造的意思,庐是指简单的屋舍、草屋。“修行、修炼”是一种以静为基础,清修炼身的宗教性身、心活动。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精神和肉体进行自我控制,达到追求向往的目的。在道家的“炼”中,还包括丹药炼取的含义。
“结庐修炼”源于神仙传说,相传古时候,八仙中的张果老和曹国舅,曾在河北昌黎县城北的碣石山主峰仙台顶修炼。后来封神榜上的碧霄、云霄、琼霄三位神仙云游到这里,看中了这里幽美的奇光异景,便想在这儿结庐修练,可是又顾虑到这里已有神仙居住,怕不能容身,于是聪慧的二姐心生一计,迫使张果老“谨遵雅命,物归原主”。从此,仙台顶就归碧霄三姐妹修炼地。殷周时期传说在庐山(又称匡山或匡庐),有匡氏兄弟七人结庐隐居于此,后成仙而去,其所居之庐幻化为山,故而得名。所以,“庐”除了简易的房舍和草屋外,还有“庐幻化为山”之意。
最早“结庐修炼”的是道教之人。道教是在中国形成并传播的本土多神宗教。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道教认为信徒要“修道养德”,并认为“修道”可以使人返本还原,长生久安,生活康乐。这种追求需要的是修炼,特别是清静的修炼,“结庐修炼”自然而然在修炼者中形成。《晋书》记载,湖南长沙陶公庙建于公元505年(南朝梁天监四年),是当地士民景仰东晋太尉、长沙郡公陶侃的后代陶淡和陶桓的清名盛德而兴建的。陶淡和陶桓是叔侄,两人弃家修道,结庐修练于榔梨临湘山,后羽化成仙,成为知万事,医百病,求晴得晴,祈雨得雨,能退兵灾,应万事的仙人肉身菩萨。陶公庙正因此而闻名于世。
佛教东汉晚期传入中国,提倡“结庐修行”。苦行僧是佛教徒真实写照,遍游秀丽山川,选山水择地“结庐修行”,广传佛义,收受教徒化缘建寺,中国许多著名寺院如此建起。据史料记载,新罗国王子金乔觉于唐高宗开元末渡海来华,遍游中国的名山大川,最后落脚九华山,结庐修行。遵照地藏誓愿:“众生渡尽,方证菩萨;地狱末空,誓不成佛。”在此修行期间,金乔觉伏猛兽,采药草,植百花,一边为山上百姓治病,一边传经布道,广施佛法,深得广大民众的爱戴。唐至德初年,青阳诸葛节等地方名士、乡绅发现了深山中苦修苦行的金乔觉,为其精诚所感动,遂募化乡里,为其购置土地,建筑寺院,当时可谓盛况空前。
南京建筑工地出土的红陶“结庐修行”实物(有残),高 8.5厘米,椭圆型,最宽处6厘米,呈佛龛状。从庐顶到底分八层,用线条纹模仿庐草装饰。在正面开一门,长4厘米,宽2.5厘米,庐中端坐一修行者。细看修行者结跏趺坐,面目祥和,双手禅定印,头顶无物,从扮相看应是佛家中的比丘像。此像不具备中国魏晋早期佛像特点,可能是唐宋时期佛像。唐宋时期佛像制作已非常普及,像这种“结庐修行”的红陶佛像却极为少见。由于体积小,不是参拜用的佛像,其制作的真实含义,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原创勿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