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献礼:汉螭虎砚子

标签:
陶砚瓦砚砚子螭虎石砚杂谈 |
分类: 鉴赏篇 |
汉
螭
虎
砚
子
在汉代,砚台的使用已是很普遍现象,砚台已经形成了系列和分类。常见的汉砚有石板砚、石圆饼形砚、石三足圆砚,还有兽形铜盒砚和木砚等,汉代瓦砚更为宫中藏品里的稀世珍宝。如汉未央宫东阁瓦砚、汉未央宫北温室殿瓦砚、汉建安铜雀瓦砚等。汉瓦砚多由宫殿殿瓦改制而成,这种瓦用精选土手质拌以胡桃油,有时还掺入黄丹、铅等,烧制成形后坚硬而细润。《文房四谱》上说它:“体质细腻而坚如石,不费笔而发墨,此古所重者,而今绝无。” 1953年,安徽巢县柘皋出土一汉代“瓢形双足陶砚”,后端有双足,前俯而后仰,低处蓄墨,高处膏笔,亦见其巧思。现存汉代龟形陶砚,有直颈、曲颈单龟,有交颈接尾双龟,砚盖为龟背,上刻龟背纹,十分精巧可爱。汉代陶砚中的“十二峰陶砚”堪称典范之作,它奇峰竞秀,一柱擎天,颇具观赏性。汉代澄泥砚是汉代首创之陶砚新品,它依照选料、淘沙、揉制、脱模、焙烧等系列工艺精制而成,在吸水、受墨、护毫等方面,均胜于其它陶砚,著名的“澄泥虎符砚”即是其代表作。
西汉时,墨锭尚未出现,仍将墨丸置于砚中,以研石压磨后书写,因而西汉石砚沿袭先秦,多带有研石。1983年12月,湖北江陵张家山三座古幕出土的两件圆形石砚,都附有卵石所制研墨石。1978年,在山东临沂市金雀山西汉墓中发现一件盒装石砚,木胎漆盒中还专设一长方形小槽,专门放置研墨石。漆盒底部有一不规则之小槽,与研石槽相通,内存若干芝麻粒大小的墨丸。根据出土资料考察,汉代墨丸体积较小,形扁圆,称为“螺”,需借助研磨石将墨丸压在砚面加水研磨,才能磨出墨汁。故汉砚多附有研磨器。汉代由于使用墨丸,石砚需配有砚石,瓦砚和陶砚除了配砚石,也有配陶砚子和澄泥砚子。
笔者收藏一对澄泥砚子,从淄博一位藏友处得到。底呈圆形,直径 5.5厘米,高4厘米,其中一只略小。螭虎造型,全身曲卷,头爬在尾部,面部向上,双眼有神。四肢刻划生动,整体雕塑简练,具有明显的汉代风格。其中一只带发,一只无发,可见是一公一母。螭虎曲卷的身体从背部被平切,形成半圆球状,研磨平面可以清楚看到,一只带有墨迹,一只带有朱砂痕迹。以此判断,汉代砚应有墨砚和朱砂砚之分。从制作工艺上分析,这对砚子是用澄泥制作,但并未经过煅烧,分量比重大。由于研子平面要求在研磨时不吸水,平面做了特殊工艺处理,砚子平面非常平滑,少许水滴上呈球状,吸水很慢不晕散。与背上滴水不同,晕散面积大吸水快。要使砚子达到要求,其平面工艺正是借用砖瓦砚制作工艺。汉代砖瓦砚亦属陶砚一种,吸水率较高。其法是将砖瓦凿出一小池,打磨平整后,于三伏天在阳光下晾晒多日,或以小火炙烤,顺势在砚面上涂蜡,使蜡质慢慢渗入,以防透水。这对砚子的发现,使研墨器又多了一种实物,也是非常珍贵的实用器。
东汉时,原先习用的小墨丸已由有形制的墨锭逐步取代,纸的使用也日趋广泛,致使砚脱离研墨石,自成一体,也更趋于简便,促进了砚自身的发展。[原创勿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