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瞻园离最惊艳的不是亭台,是墙角的假山

2025-10-13 10:45:10

三月底的清晨,带着几分微凉的风,踏进瞻园的朱漆大门,才算真正触到了金陵城的旧时光。这座“金陵第一园”没有熙攘的人流,只有青石板路泛着温润的光,将人缓缓引入明清园林的雅致里。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江南四大名园里,苏州有留园和拙政园,无锡有寄畅园,还有金陵第一园南京瞻园。瞻园是南京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典园林建筑群,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乾隆南巡时曾驻跸于此,并御题瞻园匾额。以 欧阳修诗"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命名。

眼前南门后庭院的仙人峰是瞻园名石代表,它有典型太湖石的形态美,还是北宋花石纲遗物,十分难得。仙人峰与方腊农民起义有关,宋徽宗赵佶爱奇石,在江浙收集石头,运送仙人峰这批花石纲的民工因江南梅雨延误行程,当时误期要被斩首,于是他们加入方腊起义队伍,这批湖石散落在江南各地。幸运的是,明朝万历年间,徐达后人修葺瞻园时购得仙人峰并置于园内。


瞻园有六百多年历史,是南京现存最悠久的园林,也是唯一开放的明朝王府。它前身是明初吴王府,朱元璋称帝后赐给徐达作府邸,因假山景观别致,称南都第一园

瞻园占地两万多平方米,景点多达几十处,分东、西两部分。东瞻园由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组成,西瞻园有静妙堂和各种假山,二者各有韵味。园内山水搭配亭台楼阁,景色精致典雅,是众多影视剧取景地,如87版《红楼梦》、《新白娘子传奇》等。园内有一座铜炮,制造于太平天国乙荣五年(1855年)。看炮身可知其形制,上面刻有太平天国乙荣五年置造,重贰佰斤,粉玖两,此炮身长96.5厘米,口径6厘米。1957年在昆明金属回收站被发现,当时炮内残存火药,1958年移交至此。

没有细看有关太平天国的展览,穿过几个厅堂,来到现在眼前的建筑是甘棠楼。楼门对联耽文艺如嗜欲,以古人为朋曹引用明末清初大画家石涛的话,由当代画家林松年仿其笔意题写。甘棠即棠梨,《诗经》记载甘棠典故,相传召公出巡时在甘棠树下听讼、搭棚过夜,不扰百姓,深受爱戴,他去世后百姓不忍破坏甘棠枝叶,甘棠因此用来称赞有德政的官吏。甘棠楼以此为名,有自勉自美之意。

眼前这块特别的石头叫雪浪石,远望如雪花,近看在阳光照射石头后会形成雪浪般斜纹,因而得名。雪浪石与大词人苏东坡有不解之缘,相传苏轼曾在河北定州获雪浪石,他十分喜爱,还将书房命名为雪浪斋。但有宋代第一奇石之称的雪浪石并非眼前这块,石头上东坡居士书记是后人所刻。

江南园林有标配船坊,这是三面临水、与岸相连处设平桥的独特建筑形制,设计新颖且有点睛之妙。瞻园的船舫同样三面环水、一面连岸,似系在岸边的游船,古朴典雅。舱里有落地花格窗,与对岸春波亭对望,舫首悬着清代书法家杨沂孙所书的盈盈一水间匾额。船舫前的亭柱上也有一副楹联,内容为,“半池春水好煮茶,一窗秋月伴读书”

逐月楼是新园中体量最大的建筑,为两层五开间歇山式。逐月即追逐月亮,这里是登高观景佳处,它处于园林正北端,站在楼上能看到园林错落美景。其东侧平台被假山簇拥,与抱石轩相连,置身此处,景美心畅。逐月楼两侧山墙虚实划分有特色,从下层砌到上层窗台高度,上面是通长半窗。

抱石轩,小三开间卷棚屋顶之敞轩,置于水池以北假山的山腰处,登抱石轩南眺,碧水奇石,亭台廊榭历历在目。袁枚《瞻园十咏》中有抱石轩一诗,“一轩当石起,紧抱丈人峰。花月分窗入,烟萝合户封。坐怜红日瘦,行觉绿阴浓。鸟问幽栖客,人间隔几重?表达了抱石轩的含义。檐下悬挂有“抱石轩”匾额,为庄希祖先生题写。

抱石轩下是稊生亭,亭为六角单檐攒尖顶,亭阁建在假山之上。稊,为新生的柳芽或嫩柳条,因为此处曾有古树枯而复生而得名。

移山草堂,三开间,两层小楼。草堂之名源于袁江的《瞻园图》。一楼门前有一副楹联,“诗笔离骚亦时用,文章尔雅称吾宗”,这是一副集句联。

最喜园中的假山群,清晨游人尚少,沿着蜿蜒的石阶向上爬,只听得见自己的脚步声与石下流水的轻响。窄处的石阶仅容一人通过,手扶着冰凉的石壁,能触到晨露的湿润。瞻园三大假山中,眼前的西假山规模最大,位于园子最西边,从南向北延伸,连接南、北两座假山。西假山主体为土,仅临近水面处用太湖石,这是它与其他两座假山的不同。将其布置在此匠心独运,既能隔开园子与外界,又能增添园子精致的层次感。

薇亭,取“微停”之意,一座界分南北瞻园的亭阁,游人可在此略微驻足观赏北园的景致。亭前悬挂有匾额“薇亭”,亭柱上有一副楹联,“道德为原本,知识极诚明”,是清代教育家李瑞清先生(1867年至1920年)所撰之联。

现在看到的亭子叫岁寒亭,因亭前种满松、竹、梅,又名三友亭。它是方亭,长宽均4.5米,岁寒亭匾额由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写。岁寒亭是瞻园最大且最精巧的亭子,格调高雅。亭前有梅花坞,种着几十株梅花,冬天松竹常青、梅香疏影,风景独好。

沿着回廊往前走,“静妙堂”前的景致正合时宜。几株早樱刚绽出粉白的花苞,零星开了几朵,缀在光秃秃的枝桠上,透着几分羞怯的娇憨;堂前的石凳还带着晨露的凉,案上青瓷瓶里插着几枝新采的迎春,明黄的花瓣衬着白瓷,格外亮眼。阳光慢慢爬过雕花窗棂,在堂内古画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没有暮春的落花纷飞,却有“春始来”的清新,这里曾是《红楼梦》的取景地,恍惚间倒真像能看见黛玉扶着栏杆,轻声叹着花谢花飞。

瞻园西山上有一扇亭,因其形同折扇而得名,据相传此处为明代铜亭遗址,是世界上最早的空调建筑。明代铜亭是当时瞻园最高的建筑,此亭最神奇之处在于其六根柱子,早期是空心铜柱,山下建有火房,烧起火来,热量便通过空心铜柱上传到铜亭之中,从而呈现亭外雪花飞舞,亭内温暖如春的奇妙景象。

最美的南假山。它上面外伸、下面内收,与下面池水配合,形似钳住水面的蟹爪形大山岫。进入假山,暗处有仿照自然石灰岩建造的钟乳石溶蚀景观。假山上几株植物很特别,两棵明朝栽种的古树至今生机勃勃,牡丹、红枫、樱花等点缀其中,更衬托出南假山的秀美。

眼前从地面竖起的倚云峰,是北宋花石纲遗物,与仙人峰齐名。它高大瘦削,形态似白云依偎,因此古人赋予其富有诗意之名。它看起来还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可惜,这块美石曾饱受血泪浸染,国民党统治时,瞻园沦为迫害革命者之地,倚云峰被当靶子做实战练习,如今上面仍留不少弹痕。

盆景是中国传统艺术,以独特意境受喜爱。江南园林多设盆景园,瞻园也有。其盆景园不大却有特色,地面种草,周围有太湖石和树木,景色优美。四周摆放精美盆景,树种有黄杨、罗汉松、榔榆,造型多姿有趣。

瞻园中最高建筑一览阁是两层歇山顶式建筑,叫此名很贴切。登上一览阁可远近眺望,全园景色尽收眼底。一楼匾额“一览阁”由著名将军诗人张爱萍题写。门口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出自明朝文征明,也是苏州拙政园名联,用在此处很合适。二楼北面是梁台,南面是落地长隔扇。

一旁延晖亭,碑廊转角处,歇山卷棚顶,面向西南,东面临水,八角形。3.5米,宽3.5米,面积12.25平米。每当夕阳西下时,最后一抹余晖总会在此消失,因此而得名,意为延迟太阳的光辉。亭柱有楹联,“数声呢喃东府草堂来飞燕,一抹斜阳西园木苑延藏晖”。

临风轩。《岳阳楼记》中云:“登斯楼也,则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置身此轩,或许也会有同样的感受。临风轩中悬挂有匾额“临风”,为向守志先生2009年时题写。两旁的楹联为,头上明月曾照,墙左秦淮百代风流;窗外红花尽染,襟前瞻园十分春色,为莫静坡先生题写。

景徐堂,在明代画家李日华的存世作品中,有一幅《竹懒三绝》,有光绪末年江宁布政使李佳继昌题引首:“竹懒三绝”,并注明“题于江宁布政官舍景徐堂”。两侧有楹联,“园中参日月,象外通古今”。

景徐堂的西侧,院落门楣之上,悬挂有钟阜来青的匾额。“钟阜来青堂”,取紫气东来之意。三开间,坐西面东,房屋高敞。堂前大面积的平台设计,仿自袁江《瞻园图》,平台以方砖甃地,绕以低矮石栏杆,为赏月观水,抚石问花的上佳之地。堂西侧有回廊与同样三开间的迎宾轩相连,两组建筑形成“工”字型结构,南北两侧分别为小庭院。

瞻园种植了大量花卉,其中海棠花是园内一大景观。海棠花姿婀娜、颜色美丽,自古就是雅俗共赏的名花,有国艳美誉。清朝时瞻园就种有很多海棠,袁枚曾写诗称赞。来到瞻园海棠集中地——海棠院,这里有垂丝、西府、贴梗、木瓜四个品种的海棠,花姿潇洒、花开似锦。

枣苑,五株枣树,一座假山,竹石花木,幽静娴雅,画舫南侧的一处过渡庭院。门楣上悬挂有匾额枣苑,为言恭达先生题写。

离园时已近正午,回头望,瞻园的飞檐翘角藏在绿荫里,像一场未完的旧梦。原来不用走远,在南京城的喧嚣里,藏着这样一处能安放心绪的地方,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写着江南的温柔与诗意。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