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燕矶临流,一眼千年
2025-10-14 10:15:28
久闻南京燕子矶“万里长江第一矶”的盛名,终于在一个晴好的周末,专程前往赴这场与江、与史的约会。从市区出发,地铁转公交,一路向着长江的方向行进,待空气里飘来湿润的江风,燕子矶公园的入口便近了。
入园后不必急着赶路,沿石阶缓缓向上,道旁的林木郁郁葱葱,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偶尔能瞥见石阶旁刻着的诗词,字里行间都是古人对这方景致的偏爱。
燕子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古代,这里是江南著名的风景胜地之一。传说中,燕子矶因其险峻的地形和美丽的景观而被赋予了诸多神秘的色彩。历史上,这里曾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许多诗人和书法家曾在这里吟咏赋诗,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燕子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为它的观光价值增添了厚重的一笔。
燕子矶不仅因其自然风光而闻名,还因为历史上众多名人曾到访此地而增添了文化色彩。南朝梁武帝、唐代诗人杜甫等历史名人均曾游览燕子矶,并在此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作品。这些历史名人的足迹使得燕子矶成为了一个文化积淀丰富的景点,也为游客提供了深刻的文化体验。
行至半山腰,视野豁然开朗——长江如一条碧绿的绸带,自天际铺展而来,江面上来往的货轮拖着长长的水线,远处的长江大桥隐约可见,车流如织。
而脚下的燕子矶,正像一只展翅欲飞的燕子,突兀地伸入江中,崖壁陡峭,气势磅礴。
站在矶头的观景台,江风拂面,带着江水特有的微凉,耳边是浪涛拍岸的声响,那一刻,所有的烦躁都被江风卷走,只剩下对自然与历史的敬畏。
矶头处有一块“燕子矶”石碑,是游客打卡的必到之处,旁边还有一处“御碑亭”,据说康熙、乾隆下江南时曾在此停留,碑文里记载着帝王对燕子矶风光的赞叹。
石碑背面为乾隆第一次游燕子矶时的题诗:“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足下看,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村耕凿久相安。”
“飘然欲飞”
顺着矶头的另一侧小路往下走,能看到“劝诫碑”,民国时期的陶行知先生在此立下此碑,提醒世人珍爱生命,如今碑上的字迹虽有些斑驳,却依旧传递着温暖的力量。
燕子矶一侧是滚滚奔流的长江,一侧是绿意融融的滨江公园,北十里长沟西支是从燕子矶滨江公园附近入江的一条支流。燕子矶海拔仅有36米,山体岩石主要由白垩纪上统浦口组赭红色巨厚层-厚层状砂砾岩层组成,由于岩性比较坚硬,垂直节理发育,受到长江流水长期侵蚀冲刷,形成悬崖峭壁。
诗仙李白来过燕子矶,并留下过“吞江醉石”的题壁,故而后人将诗人与“酒樽石”相联。酒樽石是一块形似古代酒器爵的石头,历史上记载,诗仙李白来过燕子矶,并留下过“吞江醉石”的题壁,故而后人将诗人与这块“酒樽石”相联,还演绎出动人的传说故事,游客触摸酒樽石上,听矶下惊涛拍岸,仿佛可见当年李白登临燕子矶头,立于江天之间,酒兴大发的场景。
观澜亭立于燕子矶岩壁突出延伸向江面的半高之处,是观赏矶头赤壁、江涛拍岸及“燕矶夕照”美景的位置。
燕子矶,不仅承载着清风的吟唱和明月的寄托,更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悲痛。燕子矶见证了南京大屠杀的悲惨历史,纪念纪念碑设立于此,成为对历史的警醒与反思。1937年12月,侵华日军陷城之初,南京难民出逃,避聚于燕子矶江滩求渡北逃,遭日舰封锁,无法渡江的5万余难民和已解除武装的中国士兵在燕子矶惨遭屠杀,故立此碑。
临近傍晚,夕阳为江面镀上一层金箔,燕子矶的轮廓在暮色中愈发清晰。站在江边回望,这方小小的矶石,既承载着“燕矶夕照”的诗意,也见证过历史的沧桑,如今更成为人们亲近长江、感受自然的好去处。
【南京】燕矶临流,一眼千年
久闻南京燕子矶“万里长江第一矶”的盛名,终于在一个晴好的周末,专程前往赴这场与江、与史的约会。从市区出发,地铁转公交,一路向着长江的方向行进,待空气里飘来湿润的江风,燕子矶公园的入口便近了。
入园后不必急着赶路,沿石阶缓缓向上,道旁的林木郁郁葱葱,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偶尔能瞥见石阶旁刻着的诗词,字里行间都是古人对这方景致的偏爱。
燕子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古代,这里是江南著名的风景胜地之一。传说中,燕子矶因其险峻的地形和美丽的景观而被赋予了诸多神秘的色彩。历史上,这里曾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许多诗人和书法家曾在这里吟咏赋诗,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燕子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为它的观光价值增添了厚重的一笔。
燕子矶不仅因其自然风光而闻名,还因为历史上众多名人曾到访此地而增添了文化色彩。南朝梁武帝、唐代诗人杜甫等历史名人均曾游览燕子矶,并在此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作品。这些历史名人的足迹使得燕子矶成为了一个文化积淀丰富的景点,也为游客提供了深刻的文化体验。
行至半山腰,视野豁然开朗——长江如一条碧绿的绸带,自天际铺展而来,江面上来往的货轮拖着长长的水线,远处的长江大桥隐约可见,车流如织。
而脚下的燕子矶,正像一只展翅欲飞的燕子,突兀地伸入江中,崖壁陡峭,气势磅礴。
站在矶头的观景台,江风拂面,带着江水特有的微凉,耳边是浪涛拍岸的声响,那一刻,所有的烦躁都被江风卷走,只剩下对自然与历史的敬畏。
矶头处有一块“燕子矶”石碑,是游客打卡的必到之处,旁边还有一处“御碑亭”,据说康熙、乾隆下江南时曾在此停留,碑文里记载着帝王对燕子矶风光的赞叹。
石碑背面为乾隆第一次游燕子矶时的题诗:“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足下看,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村耕凿久相安。”
“飘然欲飞”
顺着矶头的另一侧小路往下走,能看到“劝诫碑”,民国时期的陶行知先生在此立下此碑,提醒世人珍爱生命,如今碑上的字迹虽有些斑驳,却依旧传递着温暖的力量。
燕子矶一侧是滚滚奔流的长江,一侧是绿意融融的滨江公园,北十里长沟西支是从燕子矶滨江公园附近入江的一条支流。燕子矶海拔仅有36米,山体岩石主要由白垩纪上统浦口组赭红色巨厚层-厚层状砂砾岩层组成,由于岩性比较坚硬,垂直节理发育,受到长江流水长期侵蚀冲刷,形成悬崖峭壁。
诗仙李白来过燕子矶,并留下过“吞江醉石”的题壁,故而后人将诗人与“酒樽石”相联。酒樽石是一块形似古代酒器爵的石头,历史上记载,诗仙李白来过燕子矶,并留下过“吞江醉石”的题壁,故而后人将诗人与这块“酒樽石”相联,还演绎出动人的传说故事,游客触摸酒樽石上,听矶下惊涛拍岸,仿佛可见当年李白登临燕子矶头,立于江天之间,酒兴大发的场景。
观澜亭立于燕子矶岩壁突出延伸向江面的半高之处,是观赏矶头赤壁、江涛拍岸及“燕矶夕照”美景的位置。
燕子矶,不仅承载着清风的吟唱和明月的寄托,更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悲痛。燕子矶见证了南京大屠杀的悲惨历史,纪念纪念碑设立于此,成为对历史的警醒与反思。1937年12月,侵华日军陷城之初,南京难民出逃,避聚于燕子矶江滩求渡北逃,遭日舰封锁,无法渡江的5万余难民和已解除武装的中国士兵在燕子矶惨遭屠杀,故立此碑。
临近傍晚,夕阳为江面镀上一层金箔,燕子矶的轮廓在暮色中愈发清晰。站在江边回望,这方小小的矶石,既承载着“燕矶夕照”的诗意,也见证过历史的沧桑,如今更成为人们亲近长江、感受自然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