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琉璃塔下,倾听千年报恩故事
2025-10-03 11:25:49
穿过“中华门”,站在秦淮河边,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为目光所在。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光的帷幕。没有喧嚣的市井声,只有古寺遗址的沉静,和空气中若有似无的历史厚重感,牵引着我去探寻藏在砖瓦与光影里的故事。
南京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这座城市的街巷里藏着太多王朝更迭的印记——从六朝金粉到明清烟雨,从秦淮河畔的桨声灯影到明城墙砖的斑驳裂痕,每一处遗迹都在诉说着厚重的过往。然而,在南京众多熠熠生辉的历史遗存中,却有一处重建后的历史遗迹颇具争议,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
最先吸引我的不是复刻的琉璃塔,而是入口处那座琉璃拱门。阳光斜斜地洒在明黄色的琉璃瓦上,折射出细碎的光,门楣上藏传佛教密宗的法相装饰清晰可见,每一道纹路都透着当年工匠的用心。听说这是用明代塔的备用构件复原的,指尖轻轻拂过冰凉的琉璃面,仿佛能触碰到六百年前修建时的温度——那时的匠人,是否也盼着这座塔能承载帝王的孝心,矗立千年?
沿着步道往前走,遗址长廊猝不及防地将“考古现场”呈现在眼前。裸露的宋代长干寺地宫遗址、明代的排水沟,甚至还有当年僧人生活的痕迹,都毫无保留地展现在玻璃罩下。我蹲下身,看着泥土里嵌着的碎瓷片,忽然觉得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都藏在这些残破却真实的遗迹里,静静诉说着千年的兴衰。
静立于“3D投影”前,大报恩寺的历史可追溯至东吴赤乌十年(公元248年),孙权为僧人康僧会修建了建初寺和阿育王塔,这是江南地区第一座寺院。晋太康年间更名为长干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名为“天禧寺”。明永乐十年(1412年),朱棣为纪念父母恩情,在原址重建寺庙,历时19年完工,正式命名为大报恩寺。其琉璃宝塔被誉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1856年,大报恩寺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毁于战火。2007年,南京启动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复建项目,2015年完工开放。
我走在变换色彩的厅堂里,看着光影流转,听着身边游客轻声的赞叹,忽然懂了“报恩”二字的深意:朱棣建塔是报父母恩,而如今我们守护这处遗址,或许是在报历史的恩——让那些逝去的故事,不被时光淹没。
终于抬头望向那座玻璃幕墙的新琉璃塔。93.15米的塔身照着原塔九层八面的形制,在暮色里泛着柔和的光。
最让人心生敬畏的是舍利地宫。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简洁的灯光打在考古发掘现场的原址上,3D投影缓缓在石壁上流转,将“佛顶真骨舍利”与“七宝阿育王塔”的发现故事娓娓道来。昏暗的光线下,看着投影里阿育王塔的鎏金轮廓,听着讲解员轻缓的介绍,竟莫名生出一种肃穆感——这方小小的地宫,藏着的不仅是国宝,更是跨越千年的信仰与传承。
流光溢彩的光影在玻璃幕墙上变幻,一会儿是明代琉璃塔的盛景,一会儿是佛教故事的剪影,古老的塔身仿佛在光影里“活”了过来。
这趟行程没有打卡式的匆忙,只有与千年故事的温柔相遇。原来有些地方,不是看过就忘,而是会在心里留下一道光,让你想起时,仍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沉静与温暖。
【南京】琉璃塔下,倾听千年报恩故事
穿过“中华门”,站在秦淮河边,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为目光所在。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光的帷幕。没有喧嚣的市井声,只有古寺遗址的沉静,和空气中若有似无的历史厚重感,牵引着我去探寻藏在砖瓦与光影里的故事。
南京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这座城市的街巷里藏着太多王朝更迭的印记——从六朝金粉到明清烟雨,从秦淮河畔的桨声灯影到明城墙砖的斑驳裂痕,每一处遗迹都在诉说着厚重的过往。然而,在南京众多熠熠生辉的历史遗存中,却有一处重建后的历史遗迹颇具争议,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
最先吸引我的不是复刻的琉璃塔,而是入口处那座琉璃拱门。阳光斜斜地洒在明黄色的琉璃瓦上,折射出细碎的光,门楣上藏传佛教密宗的法相装饰清晰可见,每一道纹路都透着当年工匠的用心。听说这是用明代塔的备用构件复原的,指尖轻轻拂过冰凉的琉璃面,仿佛能触碰到六百年前修建时的温度——那时的匠人,是否也盼着这座塔能承载帝王的孝心,矗立千年?
沿着步道往前走,遗址长廊猝不及防地将“考古现场”呈现在眼前。裸露的宋代长干寺地宫遗址、明代的排水沟,甚至还有当年僧人生活的痕迹,都毫无保留地展现在玻璃罩下。我蹲下身,看着泥土里嵌着的碎瓷片,忽然觉得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都藏在这些残破却真实的遗迹里,静静诉说着千年的兴衰。
静立于“3D投影”前,大报恩寺的历史可追溯至东吴赤乌十年(公元248年),孙权为僧人康僧会修建了建初寺和阿育王塔,这是江南地区第一座寺院。晋太康年间更名为长干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名为“天禧寺”。明永乐十年(1412年),朱棣为纪念父母恩情,在原址重建寺庙,历时19年完工,正式命名为大报恩寺。其琉璃宝塔被誉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1856年,大报恩寺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毁于战火。2007年,南京启动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复建项目,2015年完工开放。
我走在变换色彩的厅堂里,看着光影流转,听着身边游客轻声的赞叹,忽然懂了“报恩”二字的深意:朱棣建塔是报父母恩,而如今我们守护这处遗址,或许是在报历史的恩——让那些逝去的故事,不被时光淹没。
终于抬头望向那座玻璃幕墙的新琉璃塔。93.15米的塔身照着原塔九层八面的形制,在暮色里泛着柔和的光。
最让人心生敬畏的是舍利地宫。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简洁的灯光打在考古发掘现场的原址上,3D投影缓缓在石壁上流转,将“佛顶真骨舍利”与“七宝阿育王塔”的发现故事娓娓道来。昏暗的光线下,看着投影里阿育王塔的鎏金轮廓,听着讲解员轻缓的介绍,竟莫名生出一种肃穆感——这方小小的地宫,藏着的不仅是国宝,更是跨越千年的信仰与传承。
流光溢彩的光影在玻璃幕墙上变幻,一会儿是明代琉璃塔的盛景,一会儿是佛教故事的剪影,古老的塔身仿佛在光影里“活”了过来。
这趟行程没有打卡式的匆忙,只有与千年故事的温柔相遇。原来有些地方,不是看过就忘,而是会在心里留下一道光,让你想起时,仍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沉静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