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南京博物院历史馆的瞬间,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千年的时光门,空气中都浸着历史的厚重与温润。馆内以“江苏古代文明展”为主线,顺着展陈动线前行,像是踩着时光的阶梯,一步步读懂这片土地的过往。
利玛窦雕像。利玛窦是意大利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在华生活28年,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知识,同时也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南京博物院的这座雕像,以其典型的服饰与姿态,纪念了这位推动中西文化互通的重要人物,成为南博展现中外文化交流历史的一个具象符号。
唐三彩马复原雕塑。它以唐三彩马为原型复原创作,造型矫健挺拔,色彩古朴典雅。唐三彩马是唐代陶瓷艺术的代表,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陶工艺与对骏马的审美推崇,这件复原雕塑生动再现了唐三彩马的神韵,成为南博展示唐代艺术风貌与马文化的重要展品。
最先吸引我的是史前文明展区。不同形式的玉带钩,精致至极。放大镜下的微型,惊讶赞叹。指尖隔着玻璃轻触,仿佛能感受到古人打磨玉石时的专注——那时的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将对天地的敬畏刻进玉石,成就了史前玉器工艺的巅峰。
新石器时代猪形陶罐。它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造型模仿猪的形象,憨态可掬,体现了远古先民对家畜的观察与艺术化表达。这类器物不仅是实用的容器,更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江苏地区原始农业与畜牧业的发展,以及先民的审美和生活智慧。
西周青铜兽面纹盉与牺尊组合展品。青铜兽面纹盉:有两件,造型为三足带盖,盖顶饰兽形钮,器身饰兽面纹,是西周时期的酒器,用于调和酒的浓淡,体现了西周青铜器的典型纹饰与造型风格。青铜牺尊8:以动物(似鹿或羊)为造型,器身饰精美纹饰,是西周时期的盛酒器,这类牺尊将动物形象与实用器结合,展现了西周工匠高超的铸造技艺和艺术审美。
往前走,春秋战国青铜器展区瞬间拉满氛围感。一把越王勾践剑的复制品(原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泛着冷冽的光泽,剑刃锋利如初,剑身上的菱形花纹在灯光下若隐若现。讲解员说,古人用“金属膏剂涂层”技术让剑身千年不锈,这般精湛的工艺,让两千多年后的我们仍忍不住惊叹。
展区里还有一组战国晚期青铜车·马·俑。该组文物1965年出土于江苏涟水三里墩汉墓,由青铜马、青铜车和青铜俑组成。两匹青铜马“躯体肥胖,短颈矮足”,体现了秦汉时期蒙古马的特征;青铜车结构精巧,车厢有栏杆、底部呈斜方格;青铜俑虽足部残缺,但仍可看出其姿态,似为驾车的御者。它是研究战国晚期车马制度、铸造工艺及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展现了当时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与独特的艺术风格。不难想象,当年套上骏马、架起车厢时,该是何等气派。
春秋青釉蟠蛇纹鼓座。它是春秋时期的陶器,造型独特,以多条蟠蛇环绕为装饰,工艺细腻且富有动感。这类鼓座在当时是支撑鼓的底座,体现了春秋时期的工艺水平和审美风格,也是研究古代乐器陈设与陶器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春秋晚期青铜瓠形壶、镂空熏炉与青铜匜组合展品。青铜瓠形壶5:造型仿葫芦,带盖,有提梁,是春秋晚期的盛酒器,体现了当时青铜器的造型工艺与实用功能。镂空熏炉6:通体镂空,纹饰繁复,用于熏香,展现了春秋时期青铜镂空工艺的精湛水平。青铜匜7:是古代的盥洗器,与盘配合使用(“沃盥之礼”),这件器物造型规整,反映了当时的礼仪文化与青铜铸造技艺。
春秋晚期青铜鸟饰盘。盘沿装饰有鸟形构件,盘面宽阔,整体造型规整。这类青铜盘在古代常用于“沃盥之礼”(盥洗仪式),与匜配合使用,体现了春秋时期的礼仪文化和青铜铸造工艺水平,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活与工艺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春秋晚期青铜棘刺蟠虺纹尊。器身装饰有细密的棘刺蟠虺纹,工艺繁复精美。这类青铜尊在当时主要用于盛酒,是贵族礼仪活动中的重要器物,体现了春秋时期高超的青铜铸造技艺和纹饰艺术风格,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战国交龙金带钩。它于1965年出土于江苏涟水三里墩战国墓,含金量约80%,重275克。带钩采用铸造、透雕、剔刻等工艺制成,钩身浮雕和镂刻有繁复的交龙纹饰,钩端作兽头形,造型精美绝伦,是战国时期金银工艺的巅峰之作,现为国家一级文物,也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
战国错金银镶嵌绿松石铜牺尊。它于1978年出土于江苏盱眙南窑庄窖藏,是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牺尊以牛为造型,通体装饰错金银纹饰,头部还镶嵌有绿松石,工艺极其精湛,是战国时期金属工艺的杰出代表。这件文物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铸造与装饰技艺,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审美风尚和贵族生活,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
战国青铜透雕几何纹熏笼。整体结构精巧,下部有透雕的几何纹饰,工艺细腻。熏笼在古代主要用于熏香、烘干衣物等,这件文物不仅展现了战国时期高超的青铜铸造与透雕技艺,也反映了当时贵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到了汉代展区,画风变得鲜活起来。西汉青釉瓷水具。 这套水具包含盆、杯、勺等器具,以青釉瓷烧制而成,器表带有古朴的纹饰。它是西汉时期日常生活用具的缩影,展现了当时的制瓷工艺水平与生活场景,为研究汉代陶瓷器具的使用功能、工艺特点及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西汉金版与金饼,属于“盱眙大云山江都王刘非墓”出土的金器系列。金版:表面钤印“郢爰”等戳记,是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黄金货币,体现了当时黄金的流通与贮藏形式。金饼:圆形金块,有的带有纹饰或戳记,是汉代贵族用于赏赐、贮藏的黄金器物,反映了西汉时期的黄金货币体系与贵族财富规模。
西汉透雕双龙纹玉璜。它是西汉时期的玉器,采用透雕工艺,雕琢出双龙纹饰,工艺细腻,线条流畅。
西汉错金银铜虎(也被称为错金银卧虎铜镇)。它出土于江苏淮安盱眙的大云山汉墓,是西汉时期的文物。这件铜虎采用错金银工艺,通体装饰虎斑纹,眼珠镶有黑色矿料,造型威猛雄健,比例协调且极具写实性,是汉代错金银工艺的精品,也反映了墓主人对虎的喜爱以及汉代厚葬习俗和高超的金属工艺水平。
西汉铜虎帐座。它出土于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刘非墓,是西汉时期的文物。这件铜虎帐座造型憨态可掬,背部有方形插孔,是汉代贵族用于固定帐篷框架的实用器,兼具艺术装饰性,体现了汉代高超的青铜器铸造工艺和贵族生活风貌。
西汉错金银铜镇兽。它出土于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刘非墓,是西汉时期的文物。这件镇兽造型奇特,采用错金银工艺装饰,工艺精湛,细节丰富。它是汉代贵族用于镇席的器物,体现了汉代高超的金属工艺水平和贵族生活的精致追求。
西汉错金银铜虎带钩。它采用错金银工艺,将金、银丝嵌入铜胎,塑造出虎的斑纹与形态,工艺精湛,细节生动。带钩在汉代是贵族服饰的重要配饰,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这件错金银铜虎带钩不仅体现了西汉时期高超的金属工艺水平,也反映了当时贵族的审美风尚,是汉代金银工艺与服饰文化的典型实物遗存。
东汉鸟虎铜壶。它出土于江苏徐州,是东汉时期的青铜器。壶身设计精巧,流口顶部立有一只小鸟,壶柄则塑成虎形,工艺精湛,造型独特。此类器物不仅是实用的酒器,更融合了东汉时期的艺术审美与工艺水平,反映了当时青铜器铸造的高超技艺。
东汉陶连枝灯。 它以陶土烧制而成,造型如树形,分层伸出的灯枝上装饰有羊头、兽头,每个灯枝顶端设有灯盏。整体设计精巧,工艺细腻,不仅是东汉时期照明器具的典型代表,还融合了当时的雕塑艺术与民俗信仰元素,反映了东汉时期的工艺水平和社会生活风貌,是研究汉代陶瓷工艺与文化的重要实物。
青瓷堆塑谷仓罐(也被称为魂瓶、堆塑罐),属于三国吴至西晋时期的文物。这类器物是当时的随葬明器,由东汉五联罐演变而来,集多种题材的装饰于一身,堆塑有楼阁、飞禽、动物、人物等,生动再现了当时江南豪族的生活场景,反映了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以及对子孙繁衍、富贵长存的祈愿。
西晋青瓷羊。它出土于南京市西岗果木场,是西晋时期的文物。这件青瓷羊造型圆润饱满,神态温顺,体表装饰有细致的线条和螺旋纹,釉色青润,是西晋青瓷中的精品。它不仅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瓷工艺,也反映了魏晋时期人们对羊这一形象的喜爱(羊谐音“祥”,寓意吉祥)。
唐代展区包容大气,长沙窑青釉褐斑贴塑执壶。它是唐代长沙窑的典型器物,采用贴塑工艺,在青釉壶身饰以褐斑贴花,图案题材丰富,体现了唐代长沙窑融合中西文化的装饰风格,也是研究唐代陶瓷工艺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
唐代长沙窑白釉绿彩执壶。长沙窑是唐代著名的民窑,以釉下多彩瓷著称。这件执壶造型简洁,施白釉并以绿彩装饰,色彩搭配明快,体现了长沙窑在釉色运用上的创新。它不仅是唐代陶瓷工艺的典型代表,也反映了当时南方窑场的制瓷水平和艺术风格。
南朝灰陶牛车。出土于江苏南京。这件陶牛车造型古朴,牛的形象憨厚写实,车轮、车厢结构清晰,生动还原了当时的交通工具风貌,是研究南朝社会生活、手工业水平的重要实物资料,也体现了六朝时期陶塑艺术的特点。
元代缠枝如意云纹金盘。 它出土于江苏苏州吕师孟墓,以锤揲、錾刻工艺打造,盘面满饰如意云纹与缠枝花卉,纹饰繁复且层次清晰。金盘蕴含丰富吉祥寓意,缠枝纹寄托“富贵美满、生生不息”,如意云纹呼应“事事如意”,是元代金银工艺的艺术珍品,也是研究元代社会审美与吉祥文化的珍贵实物。
最让我驻足的是明代展区。不远处的明代官窑青花瓷同样惊艳,永乐青花缠枝莲纹盘上,苏麻离青料晕染出的蓝色浓艳如宝石,花瓣的纹路细腻得像用毛笔细细勾勒,青花发色浓艳且带有自然晕散的结晶斑点。盘面纹饰层次丰富,盘心与内壁满饰缠枝花卉,折沿处绘海水江崖纹,整体构图繁而不乱,工艺精湛,既体现了永乐官窑高超的制瓷技艺,也反映了当时宫廷的审美风尚,是研究明代早期青花瓷器的重要实物。难怪说“明瓷看永乐”,这般工艺,确实担得起“传世之宝”的名号。
明代绿釉琉璃莲花形构件。
它以莲花为造型,通体施绿釉,工艺精细,是明代琉璃建筑构件的典型代表,体现了当时高超的琉璃烧造技术,也反映了莲花在佛教文化及传统建筑装饰中的寓意,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明代漆嵌螺钿人物故事图花台。它采用螺钿镶嵌工艺,在黑漆底胎上镶嵌出人物故事、花卉、仙鹤等纹饰,构图精美,工艺精湛。螺钿光泽与黑漆底色相互映衬,呈现出典雅华贵的视觉效果,是明代螺钿漆器的精品,反映了当时高超的髹漆工艺和艺术审美,也是研究明代漆器工艺与社会文化的重要实物。
明代青铜灶模型
清顺治青花釉里红水中八事纹盘。 它以青花和釉里红为装饰技法,盘心及内壁绘满鱼、虾、蟹、螺等水生生物,构成“水中八事”的吉祥纹饰。青花发色沉稳,釉里红鲜艳明快,纹饰布局繁密却层次分明,既展现了清代早期青花釉里红工艺的精湛水准,又通过“鱼蟹满盘”的意象寄托了“富贵满堂、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是研究清代顺治时期瓷器装饰风格与民俗文化的重要实物。
清代竹木牙角雕刻文房与陈设器组合,包含以下几类典型器物:木雕花插:以天然木材随形雕刻,饰有花卉、瑞兽纹饰,工艺自然灵动,是清代木雕陈设器的代表。竹雕杯/匜:采用竹材精雕而成,有的仿青铜器造型(如匜),有的饰以镂空花卉、人物纹饰,体现了清代竹雕工艺的精湛技艺。其他雕刻器皿:涵盖不同材质的雕刻杯、洗等,纹饰题材丰富,工艺细腻,是清代竹木牙角雕刻艺术在文房与陈设领域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当时文人审美与工艺水平的高度融合。
清代黑漆描金山水龙纹宝座。
它属于清代宫廷风格的漆木家具,采用黑漆描金工艺,靠背饰山水图景,座面绘龙纹与花卉纹饰,工艺精湛,装饰华丽。清代漆雕山水楼阁纹屏风。
它采用漆雕工艺,以山水楼阁为主题,色彩丰富,雕刻细腻,展现了清代漆艺的高超水平。它们是清代宫廷或贵族家居中的重要陈设,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体现了清代的工艺审美和文化内涵,是研究清代漆雕艺术与宫廷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走出博物院时,暮色已漫过中山门。回望那座古色古香的大殿,忽然明白,这里藏着的不只是43万件文物,更是江苏的千年记忆——从史前先民的玉石敲击声,到战国将士的剑戟交锋,再到明代航船的风帆鼓荡,每一件展品都是时光的碎片,拼出了这片土地的过去与荣光。而这场参观,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走得越久,越懂何为“一眼千年”。
【南京】不止“镇馆之宝”,南博的文物都在说什么?
踏入南京博物院历史馆的瞬间,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千年的时光门,空气中都浸着历史的厚重与温润。馆内以“江苏古代文明展”为主线,顺着展陈动线前行,像是踩着时光的阶梯,一步步读懂这片土地的过往。
利玛窦雕像。利玛窦是意大利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在华生活28年,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知识,同时也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南京博物院的这座雕像,以其典型的服饰与姿态,纪念了这位推动中西文化互通的重要人物,成为南博展现中外文化交流历史的一个具象符号。
唐三彩马复原雕塑。它以唐三彩马为原型复原创作,造型矫健挺拔,色彩古朴典雅。唐三彩马是唐代陶瓷艺术的代表,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陶工艺与对骏马的审美推崇,这件复原雕塑生动再现了唐三彩马的神韵,成为南博展示唐代艺术风貌与马文化的重要展品。
最先吸引我的是史前文明展区。不同形式的玉带钩,精致至极。放大镜下的微型,惊讶赞叹。指尖隔着玻璃轻触,仿佛能感受到古人打磨玉石时的专注——那时的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将对天地的敬畏刻进玉石,成就了史前玉器工艺的巅峰。
新石器时代猪形陶罐。它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造型模仿猪的形象,憨态可掬,体现了远古先民对家畜的观察与艺术化表达。这类器物不仅是实用的容器,更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江苏地区原始农业与畜牧业的发展,以及先民的审美和生活智慧。
西周青铜兽面纹盉与牺尊组合展品。青铜兽面纹盉:有两件,造型为三足带盖,盖顶饰兽形钮,器身饰兽面纹,是西周时期的酒器,用于调和酒的浓淡,体现了西周青铜器的典型纹饰与造型风格。青铜牺尊8:以动物(似鹿或羊)为造型,器身饰精美纹饰,是西周时期的盛酒器,这类牺尊将动物形象与实用器结合,展现了西周工匠高超的铸造技艺和艺术审美。
往前走,春秋战国青铜器展区瞬间拉满氛围感。一把越王勾践剑的复制品(原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泛着冷冽的光泽,剑刃锋利如初,剑身上的菱形花纹在灯光下若隐若现。讲解员说,古人用“金属膏剂涂层”技术让剑身千年不锈,这般精湛的工艺,让两千多年后的我们仍忍不住惊叹。
展区里还有一组战国晚期青铜车·马·俑。该组文物1965年出土于江苏涟水三里墩汉墓,由青铜马、青铜车和青铜俑组成。两匹青铜马“躯体肥胖,短颈矮足”,体现了秦汉时期蒙古马的特征;青铜车结构精巧,车厢有栏杆、底部呈斜方格;青铜俑虽足部残缺,但仍可看出其姿态,似为驾车的御者。它是研究战国晚期车马制度、铸造工艺及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展现了当时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与独特的艺术风格。不难想象,当年套上骏马、架起车厢时,该是何等气派。
春秋青釉蟠蛇纹鼓座。它是春秋时期的陶器,造型独特,以多条蟠蛇环绕为装饰,工艺细腻且富有动感。这类鼓座在当时是支撑鼓的底座,体现了春秋时期的工艺水平和审美风格,也是研究古代乐器陈设与陶器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春秋晚期青铜瓠形壶、镂空熏炉与青铜匜组合展品。青铜瓠形壶5:造型仿葫芦,带盖,有提梁,是春秋晚期的盛酒器,体现了当时青铜器的造型工艺与实用功能。镂空熏炉6:通体镂空,纹饰繁复,用于熏香,展现了春秋时期青铜镂空工艺的精湛水平。青铜匜7:是古代的盥洗器,与盘配合使用(“沃盥之礼”),这件器物造型规整,反映了当时的礼仪文化与青铜铸造技艺。
春秋晚期青铜鸟饰盘。盘沿装饰有鸟形构件,盘面宽阔,整体造型规整。这类青铜盘在古代常用于“沃盥之礼”(盥洗仪式),与匜配合使用,体现了春秋时期的礼仪文化和青铜铸造工艺水平,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活与工艺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春秋晚期青铜棘刺蟠虺纹尊。器身装饰有细密的棘刺蟠虺纹,工艺繁复精美。这类青铜尊在当时主要用于盛酒,是贵族礼仪活动中的重要器物,体现了春秋时期高超的青铜铸造技艺和纹饰艺术风格,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战国交龙金带钩。它于1965年出土于江苏涟水三里墩战国墓,含金量约80%,重275克。带钩采用铸造、透雕、剔刻等工艺制成,钩身浮雕和镂刻有繁复的交龙纹饰,钩端作兽头形,造型精美绝伦,是战国时期金银工艺的巅峰之作,现为国家一级文物,也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
战国错金银镶嵌绿松石铜牺尊。它于1978年出土于江苏盱眙南窑庄窖藏,是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牺尊以牛为造型,通体装饰错金银纹饰,头部还镶嵌有绿松石,工艺极其精湛,是战国时期金属工艺的杰出代表。这件文物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铸造与装饰技艺,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审美风尚和贵族生活,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
战国青铜透雕几何纹熏笼。整体结构精巧,下部有透雕的几何纹饰,工艺细腻。熏笼在古代主要用于熏香、烘干衣物等,这件文物不仅展现了战国时期高超的青铜铸造与透雕技艺,也反映了当时贵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到了汉代展区,画风变得鲜活起来。西汉青釉瓷水具。 这套水具包含盆、杯、勺等器具,以青釉瓷烧制而成,器表带有古朴的纹饰。它是西汉时期日常生活用具的缩影,展现了当时的制瓷工艺水平与生活场景,为研究汉代陶瓷器具的使用功能、工艺特点及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西汉金版与金饼,属于“盱眙大云山江都王刘非墓”出土的金器系列。金版:表面钤印“郢爰”等戳记,是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黄金货币,体现了当时黄金的流通与贮藏形式。金饼:圆形金块,有的带有纹饰或戳记,是汉代贵族用于赏赐、贮藏的黄金器物,反映了西汉时期的黄金货币体系与贵族财富规模。
西汉透雕双龙纹玉璜。它是西汉时期的玉器,采用透雕工艺,雕琢出双龙纹饰,工艺细腻,线条流畅。
西汉错金银铜虎(也被称为错金银卧虎铜镇)。它出土于江苏淮安盱眙的大云山汉墓,是西汉时期的文物。这件铜虎采用错金银工艺,通体装饰虎斑纹,眼珠镶有黑色矿料,造型威猛雄健,比例协调且极具写实性,是汉代错金银工艺的精品,也反映了墓主人对虎的喜爱以及汉代厚葬习俗和高超的金属工艺水平。
西汉铜虎帐座。它出土于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刘非墓,是西汉时期的文物。这件铜虎帐座造型憨态可掬,背部有方形插孔,是汉代贵族用于固定帐篷框架的实用器,兼具艺术装饰性,体现了汉代高超的青铜器铸造工艺和贵族生活风貌。
西汉错金银铜镇兽。它出土于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刘非墓,是西汉时期的文物。这件镇兽造型奇特,采用错金银工艺装饰,工艺精湛,细节丰富。它是汉代贵族用于镇席的器物,体现了汉代高超的金属工艺水平和贵族生活的精致追求。
西汉错金银铜虎带钩。它采用错金银工艺,将金、银丝嵌入铜胎,塑造出虎的斑纹与形态,工艺精湛,细节生动。带钩在汉代是贵族服饰的重要配饰,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这件错金银铜虎带钩不仅体现了西汉时期高超的金属工艺水平,也反映了当时贵族的审美风尚,是汉代金银工艺与服饰文化的典型实物遗存。
东汉鸟虎铜壶。它出土于江苏徐州,是东汉时期的青铜器。壶身设计精巧,流口顶部立有一只小鸟,壶柄则塑成虎形,工艺精湛,造型独特。此类器物不仅是实用的酒器,更融合了东汉时期的艺术审美与工艺水平,反映了当时青铜器铸造的高超技艺。
东汉陶连枝灯。 它以陶土烧制而成,造型如树形,分层伸出的灯枝上装饰有羊头、兽头,每个灯枝顶端设有灯盏。整体设计精巧,工艺细腻,不仅是东汉时期照明器具的典型代表,还融合了当时的雕塑艺术与民俗信仰元素,反映了东汉时期的工艺水平和社会生活风貌,是研究汉代陶瓷工艺与文化的重要实物。
青瓷堆塑谷仓罐(也被称为魂瓶、堆塑罐),属于三国吴至西晋时期的文物。这类器物是当时的随葬明器,由东汉五联罐演变而来,集多种题材的装饰于一身,堆塑有楼阁、飞禽、动物、人物等,生动再现了当时江南豪族的生活场景,反映了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以及对子孙繁衍、富贵长存的祈愿。
西晋青瓷羊。它出土于南京市西岗果木场,是西晋时期的文物。这件青瓷羊造型圆润饱满,神态温顺,体表装饰有细致的线条和螺旋纹,釉色青润,是西晋青瓷中的精品。它不仅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瓷工艺,也反映了魏晋时期人们对羊这一形象的喜爱(羊谐音“祥”,寓意吉祥)。
唐代展区包容大气,长沙窑青釉褐斑贴塑执壶。它是唐代长沙窑的典型器物,采用贴塑工艺,在青釉壶身饰以褐斑贴花,图案题材丰富,体现了唐代长沙窑融合中西文化的装饰风格,也是研究唐代陶瓷工艺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
唐代长沙窑白釉绿彩执壶。长沙窑是唐代著名的民窑,以釉下多彩瓷著称。这件执壶造型简洁,施白釉并以绿彩装饰,色彩搭配明快,体现了长沙窑在釉色运用上的创新。它不仅是唐代陶瓷工艺的典型代表,也反映了当时南方窑场的制瓷水平和艺术风格。
南朝灰陶牛车。出土于江苏南京。这件陶牛车造型古朴,牛的形象憨厚写实,车轮、车厢结构清晰,生动还原了当时的交通工具风貌,是研究南朝社会生活、手工业水平的重要实物资料,也体现了六朝时期陶塑艺术的特点。
元代缠枝如意云纹金盘。 它出土于江苏苏州吕师孟墓,以锤揲、錾刻工艺打造,盘面满饰如意云纹与缠枝花卉,纹饰繁复且层次清晰。金盘蕴含丰富吉祥寓意,缠枝纹寄托“富贵美满、生生不息”,如意云纹呼应“事事如意”,是元代金银工艺的艺术珍品,也是研究元代社会审美与吉祥文化的珍贵实物。
最让我驻足的是明代展区。不远处的明代官窑青花瓷同样惊艳,永乐青花缠枝莲纹盘上,苏麻离青料晕染出的蓝色浓艳如宝石,花瓣的纹路细腻得像用毛笔细细勾勒,青花发色浓艳且带有自然晕散的结晶斑点。盘面纹饰层次丰富,盘心与内壁满饰缠枝花卉,折沿处绘海水江崖纹,整体构图繁而不乱,工艺精湛,既体现了永乐官窑高超的制瓷技艺,也反映了当时宫廷的审美风尚,是研究明代早期青花瓷器的重要实物。难怪说“明瓷看永乐”,这般工艺,确实担得起“传世之宝”的名号。
明代绿釉琉璃莲花形构件。 它以莲花为造型,通体施绿釉,工艺精细,是明代琉璃建筑构件的典型代表,体现了当时高超的琉璃烧造技术,也反映了莲花在佛教文化及传统建筑装饰中的寓意,具有较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明代漆嵌螺钿人物故事图花台。它采用螺钿镶嵌工艺,在黑漆底胎上镶嵌出人物故事、花卉、仙鹤等纹饰,构图精美,工艺精湛。螺钿光泽与黑漆底色相互映衬,呈现出典雅华贵的视觉效果,是明代螺钿漆器的精品,反映了当时高超的髹漆工艺和艺术审美,也是研究明代漆器工艺与社会文化的重要实物。
明代青铜灶模型
清顺治青花釉里红水中八事纹盘。 它以青花和釉里红为装饰技法,盘心及内壁绘满鱼、虾、蟹、螺等水生生物,构成“水中八事”的吉祥纹饰。青花发色沉稳,釉里红鲜艳明快,纹饰布局繁密却层次分明,既展现了清代早期青花釉里红工艺的精湛水准,又通过“鱼蟹满盘”的意象寄托了“富贵满堂、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是研究清代顺治时期瓷器装饰风格与民俗文化的重要实物。
清代竹木牙角雕刻文房与陈设器组合,包含以下几类典型器物:木雕花插:以天然木材随形雕刻,饰有花卉、瑞兽纹饰,工艺自然灵动,是清代木雕陈设器的代表。竹雕杯/匜:采用竹材精雕而成,有的仿青铜器造型(如匜),有的饰以镂空花卉、人物纹饰,体现了清代竹雕工艺的精湛技艺。其他雕刻器皿:涵盖不同材质的雕刻杯、洗等,纹饰题材丰富,工艺细腻,是清代竹木牙角雕刻艺术在文房与陈设领域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当时文人审美与工艺水平的高度融合。
清代黑漆描金山水龙纹宝座。 它属于清代宫廷风格的漆木家具,采用黑漆描金工艺,靠背饰山水图景,座面绘龙纹与花卉纹饰,工艺精湛,装饰华丽。清代漆雕山水楼阁纹屏风。 它采用漆雕工艺,以山水楼阁为主题,色彩丰富,雕刻细腻,展现了清代漆艺的高超水平。它们是清代宫廷或贵族家居中的重要陈设,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体现了清代的工艺审美和文化内涵,是研究清代漆雕艺术与宫廷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走出博物院时,暮色已漫过中山门。回望那座古色古香的大殿,忽然明白,这里藏着的不只是43万件文物,更是江苏的千年记忆——从史前先民的玉石敲击声,到战国将士的剑戟交锋,再到明代航船的风帆鼓荡,每一件展品都是时光的碎片,拼出了这片土地的过去与荣光。而这场参观,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走得越久,越懂何为“一眼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