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不只是看展!43万件文物里的金陵回响

2025-09-30 11:34:05

站在南京博物院仿辽代风格的大殿前,阳光斜斜扫过檐角的飞翘,恍惚间竟分不清眼前是现代展馆的庄重,还是穿越千年的古建余韵。提前预约好门票,刷身份证进入的瞬间,“一院六馆”的热闹与厚重,便顺着脚步一点点铺展开来。

南京博物院坐落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中山门内北侧,占地13万余平方米。其前身为1933年蔡元培倡议成立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950年更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现拥有各类藏品43万余件(套),珍贵文物数量居中国第二,仅次于故宫博物院。历史馆为仿辽代大殿建筑,由徐敬直设计,在梁思成、刘敦桢先生指导下完成,古朴庄严,体现了“金镶玉成,宝藏其中”的理念。

最先撞进视线的是历史馆,“江苏古代文明展”里的文物像沉默的说书人。新石器时代的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青灰色的玉面上刻着神秘纹路,指尖拂过冰凉的玉质,仿佛能触到先民打磨时的温度;

东汉的错银铜牛灯最让我驻足,黄牛造型憨态可掬,烟管通向牛腹的设计,竟与现代环保理念不谋而合——原来古人的智慧,早已藏在这些精巧的细节里。

转过展柜,特展馆里的“明星”们更让人挪不开眼。西汉金兽蜷伏在展台上,9100克的黄金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讲解员说它是迄今出土最重的古代金器,我忍不住凑近些,想看清它身上每一道细腻的纹路。

不远处的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红釉浓淡相宜,松竹梅的图案在瓶身上舒展,听说这是现存唯一带盖的洪武釉里红梅瓶,此刻静静立在那里,像在诉说着明代官窑的辉煌。

2007年,经过专家甄选和市民投票,南京博物院共评出18件“镇馆之宝”。今天有幸观赏到其中一部分,除了上述几件国宝级文物,还有如下珍宝。最令人瞩目的当是“东汉银缕玉衣”。1970年徐州出土,以2600余片和田玉与银丝编缀而成,是汉代“事死如生”丧葬哲学的体现。

其棺椁

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构件,琉璃构件均为陶质,施有黄、绿、赭等釉彩。釉层较厚,流光溢彩,有强烈的玻璃质感,雕刻有各式装饰图案。

“长毋相忘”银带钩出土于盱眙大云山汉墓,只有3.7厘米长,长相也不出众。但因着带钩中的这四个字,使得千年后的人们仍旧为它而着迷,或者说,使我们着迷的原本是这句深情的告白。

戴在身上的文物——彩陶双鱼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个陶器都是两条鱼的形状,寓意连年有余。表面挂有绿、黄、褐三色釉,三色互相浸润交融,色彩斑斓。双脊间还有穿系小孔,方便系绳,既实用又美观,真是工艺高超的典范。

西晋青釉神兽尊,高27.9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16厘米,造型略呈梨形。肩部两侧和腹部各有三只横系,上大下小,作品字形排列,平底微内凹。神兽体量庞大,神态生动,全身刻满纹饰,具有典型的西晋瓷器特征。这件青瓷是宜兴本地烧造,代表了当时最高的青瓷工艺水平。2013年8月19日,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错金银立鸟几何纹铜壶,通高63厘米,战国(前475-前221年)1965年涟水三里墩出土。盖、底均饰立鸟,中部隆起的壶盖边缘,蹲踞三对展翅欲飞的雏鸟,口微开,似鸣叫。壶盖上有三个云形钮,盖中心装饰一条蟠龙,间有12字的鸟篆文。壶整体采用镂刻、错金银、嵌宝石、鎏金银等多种金属工艺制作而成,构思奇巧,造型华丽,体现了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工匠们高超的设计水平和精湛的技艺。

广陵王玺金印,东汉光武帝刘秀第九子刘荆所用

六朝时期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魏晋时期人物画的实物,并且品相最为完整,由648块长方形青砖拼镶而成。

南京博物院作为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解码中华文明的顶级文化地标,是集保护、研究、教育于一体的“中华文明基因库”,以“一院六馆”格局构建横跨八千年的文明图谱,被观众称为“博物馆界航母”,顶级文物无数,,带你穿越时空,领略中华文化的璀璨。

汉铜薰炉,高13.2厘米,直径10.1厘米。作为汉代典型焚香器具,其造型简约,具有典型时代特征。 ‌

铜釭灯通高58、宽35厘米,出土于一座木椁墓中,墓主当为西汉昭宣时期广陵国内有很高身份的贵族。灯的造型属鼎形釭灯类,设计精巧。全器由灯盘、双层灯罩、左右双导烟管和兼有底座与贮水消烟双重功能的三足釜形器四部分组成。在导烟管的两面各以阴线刻饰一条昂首爬升的矫龙纹样,装饰简洁、大方。转动灯盘手柄,可使卡扣其上的内层灯罩的窗口在约150°的范围内随意移位,以此增减通光量。比心形状烟管的设置,则可使灯油芯或烛炬燃烧时的废气消融于釜形器内的水中,从而减轻了室内的污染。

虎钮錞于:春秋时期的“虎”形乐器。錞于是春秋时期的一种军旅打击乐器,与丁宁配合,指挥进退。在《国语·吴语》中,就有“王乃秉枪,亲就鸣钟,鼓丁宁、錞于、振铎,勇怯尽应,三军皆哗”的描述。錞面成椭圆形盘状,肩部突出,腹部以直筒型,足口平直。

嵩山草堂图,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长于摹古,几可乱真,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画名极盛,被誉为"画圣"。康熙三十年(1691)奉诏绘制《康熙南巡图》,三年完成后皇太子胤初召见,并以"山水清晖"四字作为褒奖。追随者甚众,世称虞山派。

一件清代的红木雕荷花蟹虫笔洗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不仅仅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更是一件承载着生物演化秘密的文物。笔洗中,一只名为“逢合体”的棘螈悄然静卧,它的肋骨清晰可见,腿部的形态更是让人眼前一亮——竟与蟋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棘螈,这一古老的生物群体,早在清代便已有记载。在那个文人墨客追求野趣审美的时代,棘螈或许因其独特的形态而被偶然发现,成为了那时人们眼中的“怪物”或是某种鲵类。而这件笔洗,无疑是对棘螈形态的一种艺术化再现,褶皱被夸张地描绘,仿佛是在诉说着这种生物与生俱来的神秘感。

宋青釉多嘴带盖瓷罐,这是一种以多嘴为主要装饰特征的明器。多嘴壶实际上是一种仓库性质的储物明器,可根据储物类别有不同的称呼,用其储谷物,可称为谷仓;用其储铜钱,可称为钱库;而用其储酒,则称为酒库,都表达了施葬者祈求世世代代五谷丰登、仓廪丰足、子孙富贵的美好祝愿。除此之外,多嘴壶以多嘴为主要装饰,多嘴代表子孙多,用多嘴壶随葬富含祈求死者仍能享受“多子多福”带来的荣耀,同时也保佑子孙世代繁衍的深意。

铜胎掐丝珐琅 缠枝莲纹 双耳炉

雁足灯,通高22.8厘米,盘高2.2厘米,盘径12.8厘米。刘非墓出土。铜雁足灯有两个灯盘,均近似圆形,浅盘,直壁,细长柄身,雁足状底座。盘壁外侧刻有铭文“江都宦者容升半升重十斤十二两”。

南朝画像砖是南朝墓葬建筑中兼具装饰与功能性的构件,南京博物院藏有200余件(套)此类文物。狮子冲南朝墓与石子岗5号墓出土的画像砖,其中包含完整的羽人戏虎、竹林七贤等砖印壁画。通过纪年砖与文献互证,确认狮子冲墓主为梁昭明太子萧统及其母丁贵嫔,揭示了画像砖在南朝陵寝制度中的使用方式。展品题材涵盖动物纹样、人物形象等,体现了南朝时期匠人对传统技法的继承与创新。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彩佣”主要指各类陶制佣像,以造型奇特、融合神话元素著称,是最可爱、最呆萌的文物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