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兴化老街,青石板路便将喧嚣隔绝在外,时光仿佛在此慢了半拍。蜿蜒向前,拐过几处白墙黛瓦,郑板桥故居的木门便静静立在眼前。
没有张扬的匾额,只“郑板桥故居”五个素净的字刻在门楣上,倒应了先生“删繁就简”的笔墨风骨。郑板桥故居又被称为“拥绿园”,这一名称源于其晚年居住的园林。 拥绿园原为扬州八怪之一李鱓的后花园,郑板桥辞官回乡后借居于此。该园林距兴化市古城内著名的历史街区金东门老街很近,是兴化古韵最浓郁的地方。
推开门,先撞见一院翠竹。几竿青竹从青砖地上拔节而起,枝叶疏朗,风一吹便沙沙作响,阳光透过叶隙落在地上,织出细碎的光影。这该是先生最爱的景致吧?他笔下的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如今院中的竹,倒像从他的画里走出来一般,带着几分倔强与清雅。
故居整体建筑规模不大,坐北朝南,前后两进,其中正屋有房屋三间,有客堂及东西两间卧室,正屋左侧有一间小书斋,另外还有一间门楼、厨房、私塾,共8间房屋,虽然小,但整体布局十分的精致,粉墙黛瓦、兰竹萧萧,格外的清幽。
正屋是寻常的江南民居样式,木梁上的纹路里藏着岁月的痕迹。屋内陈设简单,一张旧书桌摆在窗边,桌上放着仿制的毛笔、砚台,仿佛下一秒就会有长衫先生落座,蘸墨挥毫。墙上挂满了板桥书画的复刻品,有瘦劲的竹、孤傲的兰,还有那幅家喻户晓的《墨竹图》,笔锋苍劲,墨色浓淡相宜,连纸面都似透着一股清气。
与正屋相对的是先生的私塾,在私塾的门楣上镌刻有“聊避风雨”四个大字,出自郑板桥的手迹,先生一生向往精神自由,对于物质的私有欲很低,只求能有一处“聊避风雨”的地方就可以。
最让人心动的是西厢房的陈列。玻璃柜里摆着先生的书信手稿,字迹洒脱不羁,字句间满是真性情。有写给友人的家常话,也有对民生疾苦的感慨,“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赤诚,隔着百年时光仍能清晰感知。墙角的展柜里,还放着他当年用过的砚台与印章,砚台边缘已磨得光滑,却似还留着墨的余温。
在园中有一处碑廊,碑廊中镶嵌着诸多赞颂歌咏郑板桥的诗作碑刻,一共有18幅,如果对碑刻感兴趣的话,可以一幅幅细细品味一番。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书画家,而在清代时的兴化,隶属于扬州府管辖。其虽是兴化人,尊为“扬州八怪”之首。先生一生钟爱画竹、兰、石,不仅爱画,还是大文学家,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待走到后院,又遇见一方小池,池边几株幽兰悄然绽放,香气清淡。坐在池边的石凳上,听着前院的竹声,看着墙上的墨宝,忽然觉得先生从未远去。他的竹、他的字、他的情怀,都化作了这院中的竹影、墙上的墨香,留在了兴化的老时光里。
谒郑板桥故居
古巷隐幽居,
残笺墨未枯。
风摇修竹处,
似见板桥图。
离开时再回头望,木门缓缓合上,将一院清雅留在身后。这趟访故居之旅,未寻得惊天景致,却捡得满心墨香——原来真正的风骨,从不在喧嚣处,而在这一方小院的竹影与墨色里,静静流淌,岁岁年年。
出了故居,循着老街的脉络走向四牌楼。这座四柱三门的楼阁不算宏伟,却藏着兴化的文脉密码。
外观四牌楼,可能会误以为它只是一座普通的四方亭子,并不显得高大或华丽。但这种看法并不全面,因为四牌楼的美,恰恰在于其深厚的内涵,而非外在的华丽。四牌楼最为核心、灵魂和珍贵的价值,无疑在于其上陈设的众多牌匾。据记载,最多时曾悬挂49块牌匾,虽然其中部分因时代变迁而被撤下,但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却永远留存。每一块牌匾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使得四牌楼成为一座历史的殿堂、文化的宝库。
踮脚望去,四牌楼的三层飞檐仿佛触手可及,其牌匾众多,令人目不暇接。这些牌匾不仅彰显了兴化深厚的历史底蕴,更见证了无数兴化籍历史人物的辉煌时刻。匾额上“状元宰相”“两朝鼎甲”等题字历经风雨,字迹依旧苍劲,每一块都在诉说着小城过往的人才辈出,抬手触摸牌楼的木柱,仿佛能触到历史的温度。
转过街角,八字桥便映入眼帘。两座石拱桥呈“八”字相依,横跨在小河之上,桥身爬满青苔,桥下流水潺潺,偶有乌篷船缓缓划过,漾开一圈圈涟漪。站在桥上望去,两岸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窗台上摆着的绿植迎风轻晃,活脱脱一幅江南水乡的写意画。
兴化元老府是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的府邸,现为兴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兼具李春芳故居和近代女作家刘韵琴故居双重文化属性,嘉靖四十四年,李春芳入阁后兴建元老府,因官至首辅被称为“元老”。府邸最初含厅堂群组及火巷等建筑,既是李春芳家族居所,也是近代首位白话文女作家刘韵琴(李春芳后裔之妻)的故居。李春芳为“兴化三相国”之一,其功绩被四牌楼“状元宰相”匾铭记。
最后漫步金东门街巷,更是别有一番滋味。两旁的老店铺保留着旧时模样,有的挂着蓝布幌子,有的摆着手工竹编,店主们慢悠悠地打理着生意,遇见熟客便停下寒暄几句。偶尔能闻到巷尾小吃铺飘来的烧饼香,忍不住买上一块,咬下去外脆里嫩,满口都是老街的烟火气。
在金东门老街上,有一座巍峨壮观的石牌坊,名为“状元坊”。这座石牌坊始建于明嘉靖26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见证了兴化市的历史辉煌,也见证了兴化市的文化传承。状元坊是为纪念明朝状元李春芳而建,他曾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这座石牌坊是兴化市的文化地标之一,也是金东门老街的标志性建筑。
走得累了,便在巷口的石阶上坐下,看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青石板上,听身旁老人讲着老街的故事。这一刻才懂,兴化老街的美,不在繁华热闹,而在这墨香、古桥与烟火交织的岁月静好里。
【江苏·兴化】从板桥墨香到古桥烟火
踏入兴化老街,青石板路便将喧嚣隔绝在外,时光仿佛在此慢了半拍。蜿蜒向前,拐过几处白墙黛瓦,郑板桥故居的木门便静静立在眼前。
没有张扬的匾额,只“郑板桥故居”五个素净的字刻在门楣上,倒应了先生“删繁就简”的笔墨风骨。郑板桥故居又被称为“拥绿园”,这一名称源于其晚年居住的园林。 拥绿园原为扬州八怪之一李鱓的后花园,郑板桥辞官回乡后借居于此。该园林距兴化市古城内著名的历史街区金东门老街很近,是兴化古韵最浓郁的地方。
推开门,先撞见一院翠竹。几竿青竹从青砖地上拔节而起,枝叶疏朗,风一吹便沙沙作响,阳光透过叶隙落在地上,织出细碎的光影。这该是先生最爱的景致吧?他笔下的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如今院中的竹,倒像从他的画里走出来一般,带着几分倔强与清雅。
故居整体建筑规模不大,坐北朝南,前后两进,其中正屋有房屋三间,有客堂及东西两间卧室,正屋左侧有一间小书斋,另外还有一间门楼、厨房、私塾,共8间房屋,虽然小,但整体布局十分的精致,粉墙黛瓦、兰竹萧萧,格外的清幽。
正屋是寻常的江南民居样式,木梁上的纹路里藏着岁月的痕迹。屋内陈设简单,一张旧书桌摆在窗边,桌上放着仿制的毛笔、砚台,仿佛下一秒就会有长衫先生落座,蘸墨挥毫。墙上挂满了板桥书画的复刻品,有瘦劲的竹、孤傲的兰,还有那幅家喻户晓的《墨竹图》,笔锋苍劲,墨色浓淡相宜,连纸面都似透着一股清气。
与正屋相对的是先生的私塾,在私塾的门楣上镌刻有“聊避风雨”四个大字,出自郑板桥的手迹,先生一生向往精神自由,对于物质的私有欲很低,只求能有一处“聊避风雨”的地方就可以。
最让人心动的是西厢房的陈列。玻璃柜里摆着先生的书信手稿,字迹洒脱不羁,字句间满是真性情。有写给友人的家常话,也有对民生疾苦的感慨,“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赤诚,隔着百年时光仍能清晰感知。墙角的展柜里,还放着他当年用过的砚台与印章,砚台边缘已磨得光滑,却似还留着墨的余温。
在园中有一处碑廊,碑廊中镶嵌着诸多赞颂歌咏郑板桥的诗作碑刻,一共有18幅,如果对碑刻感兴趣的话,可以一幅幅细细品味一番。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书画家,而在清代时的兴化,隶属于扬州府管辖。其虽是兴化人,尊为“扬州八怪”之首。先生一生钟爱画竹、兰、石,不仅爱画,还是大文学家,其诗书画世称“三绝”。
待走到后院,又遇见一方小池,池边几株幽兰悄然绽放,香气清淡。坐在池边的石凳上,听着前院的竹声,看着墙上的墨宝,忽然觉得先生从未远去。他的竹、他的字、他的情怀,都化作了这院中的竹影、墙上的墨香,留在了兴化的老时光里。
谒郑板桥故居
古巷隐幽居,
残笺墨未枯。
风摇修竹处,
似见板桥图。
离开时再回头望,木门缓缓合上,将一院清雅留在身后。这趟访故居之旅,未寻得惊天景致,却捡得满心墨香——原来真正的风骨,从不在喧嚣处,而在这一方小院的竹影与墨色里,静静流淌,岁岁年年。
出了故居,循着老街的脉络走向四牌楼。这座四柱三门的楼阁不算宏伟,却藏着兴化的文脉密码。
外观四牌楼,可能会误以为它只是一座普通的四方亭子,并不显得高大或华丽。但这种看法并不全面,因为四牌楼的美,恰恰在于其深厚的内涵,而非外在的华丽。四牌楼最为核心、灵魂和珍贵的价值,无疑在于其上陈设的众多牌匾。据记载,最多时曾悬挂49块牌匾,虽然其中部分因时代变迁而被撤下,但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却永远留存。每一块牌匾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使得四牌楼成为一座历史的殿堂、文化的宝库。
踮脚望去,四牌楼的三层飞檐仿佛触手可及,其牌匾众多,令人目不暇接。这些牌匾不仅彰显了兴化深厚的历史底蕴,更见证了无数兴化籍历史人物的辉煌时刻。匾额上“状元宰相”“两朝鼎甲”等题字历经风雨,字迹依旧苍劲,每一块都在诉说着小城过往的人才辈出,抬手触摸牌楼的木柱,仿佛能触到历史的温度。
转过街角,八字桥便映入眼帘。两座石拱桥呈“八”字相依,横跨在小河之上,桥身爬满青苔,桥下流水潺潺,偶有乌篷船缓缓划过,漾开一圈圈涟漪。站在桥上望去,两岸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窗台上摆着的绿植迎风轻晃,活脱脱一幅江南水乡的写意画。
兴化元老府是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的府邸,现为兴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兼具李春芳故居和近代女作家刘韵琴故居双重文化属性,嘉靖四十四年,李春芳入阁后兴建元老府,因官至首辅被称为“元老”。府邸最初含厅堂群组及火巷等建筑,既是李春芳家族居所,也是近代首位白话文女作家刘韵琴(李春芳后裔之妻)的故居。李春芳为“兴化三相国”之一,其功绩被四牌楼“状元宰相”匾铭记。
最后漫步金东门街巷,更是别有一番滋味。两旁的老店铺保留着旧时模样,有的挂着蓝布幌子,有的摆着手工竹编,店主们慢悠悠地打理着生意,遇见熟客便停下寒暄几句。偶尔能闻到巷尾小吃铺飘来的烧饼香,忍不住买上一块,咬下去外脆里嫩,满口都是老街的烟火气。
在金东门老街上,有一座巍峨壮观的石牌坊,名为“状元坊”。这座石牌坊始建于明嘉靖26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见证了兴化市的历史辉煌,也见证了兴化市的文化传承。状元坊是为纪念明朝状元李春芳而建,他曾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这座石牌坊是兴化市的文化地标之一,也是金东门老街的标志性建筑。
走得累了,便在巷口的石阶上坐下,看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青石板上,听身旁老人讲着老街的故事。这一刻才懂,兴化老街的美,不在繁华热闹,而在这墨香、古桥与烟火交织的岁月静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