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新昌】石缝里长出的佛国

2025-09-18 10:40:06

新昌大佛寺,一座藏于绍兴山城的千年古刹,始建于东晋,距今1600余年。这里不仅是佛教文化圣地,江南第一大佛、亚洲第一卧佛均在于此。更是成为《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周生如故》、《雪中悍刀行》等多部影视剧的取景地。

晨雾还没散尽时,我踩着青石板路往山谷深处走。道旁的竹林簌簌作响,露水顺着叶尖坠在鞋面上,惊起的山雀扑棱棱掠过崖壁——这是新昌大佛寺给我的第一份见面礼,带着草木与石头的呼吸感。

禅意山林中,佛寺钟声扬

登览景偏幽,意与古刹长。

大佛寺依丹霞山势而建,殿堂、石窟、楼阁与奇峰、古木、幽潭相映成趣,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建筑理念。因其古朴典雅的建筑和优美的自然景观。

第一个景点是“青苔爬满的禅意入口”——佛山圣境

来到“佛山圣境”的山前潭边,整座山突然慢了下来。阳光透过层叠的樟树叶,在红墙上洇出斑驳的光斑,像谁打翻了砚台。几位挑着水桶的僧人从身边走过,木扁担吱呀作响,水桶里晃荡的山泉水,竟倒映着崖壁上隐约可见的佛龛轮廓。

沿广场东侧的石阶上行百米,便撞见那尊露天弥勒佛。他端坐在半山腰的平台上,通体由赭红色岩石雕琢而成,十米高的身躯几乎与背后的山崖融为一体。最妙的是那笑容,嘴角咧到耳根,露出半颗圆润的牙齿,连眼角的笑纹里都像是盛着阳光。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个巨大的露天弥勒。高约30米,宽约15米,是当地最大的一座露天弥勒。佛的肚皮袒露着,能容下七八个人并排坐下。有孩童在佛掌里跑来跑去,掌心的纹路深可盈寸,积着经年的落叶与雨水,倒像是天然的小池塘。山风掠过佛的肩头,吹动挂满祈福红绳的树枝,叮当声里,远处的城市轮廓在雾中若隐若现——原来佛的开怀,从不是隔绝尘世,而是把人间烟火都揽进了怀抱。

在大佛寺内还藏着一座亚洲第一卧佛,始建于2003年,是依着石窟利用原有岩体雕刻而成的一尊卧佛,走入洞内,安详、宁静的佛像与自然山体融为一体。

最妙的是路边的摩崖石刻,年代久远的字迹被青苔半掩着,指尖拂过能摸到石头的温度。

转过一道弯,突然听见轰然水声。循声而去,竟是一道瀑布从数十米高的崖顶坠下,砸在碧潭里溅起细碎的银珠。这便是般若谷,般若谷是利用石城山一处山谷的明代采石场改造而成,设计者巧妙地利用遗址的地势,精心安排了佛教发展历史展示 。这里以流动的瀑布形式为大佛寺增添了灵动的动感,以佛的世界为主题,营造出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 。

汉白玉经幢静静矗立,它们洁白无瑕,雕刻精美,上面刻满了佛教经文,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神圣的光芒 。谷壁上满是镌刻的经文,水流漫过 “波罗蜜多心经” 的石刻时,仿佛在低声诵读。

更令人称奇的是嵌在崖壁间的石刻佛像群。十余尊大小不一的佛像依山而凿,最小的仅半尺高,却将衣袂的褶皱刻得如流水般灵动;最大的一尊观音像高约三米,手持净瓶斜倚在石窟中,瓶嘴处恰好有细流渗出,滴落时在潭面敲出清脆的回响。阳光穿过瀑布的水雾斜照进来,佛影在湿漉漉的岩壁上晃动,竟像是佛像在微微颔首。

登上爬下,我坐在潭边的巨石上歇脚,看阳光穿过水雾架起小小的彩虹。有位白发老人正用毛笔蘸着潭水在青石板上写字,写的是 “空即是色”,写完便被漫上来的水迹抹去,像一场随时会消失的顿悟。风穿过谷口时带着凉意,混着经文的墨香,让人忘了今夕何夕。

这里是水声与佛影交织的秘境,在石壁上,分别以线雕、浮雕、深雕、圆雕(石窟雕刻)、彩绘等多种艺术形式,刻绘着佛本生故事、四大菩萨以及早期新昌境内诸多佛教典故 ,让人仿佛穿越时空,领略到佛教文化的源远流长 。

相传,六朝时期大佛寺是高僧云集之地,当时佛教分禅学和般若学两派,其中般若学中的六家七宗,有五宗在这一带活动,故该景点取名 “般若谷”,以纪念古代这些高僧 。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