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点雨,适合室内参观,我们订了走进悉尼歌剧院内参观票,时间一小时。
悉尼歌剧院,作为世界上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早已成为澳大利亚的文化象征。它不仅是悉尼港的视觉焦点,更是世界各地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的朝圣之地。深入了解悉尼歌剧院的艺术殿堂,探索其建筑之美、历史底蕴以及丰富的文化活动,终于如愿。
悉尼歌剧院位于悉尼港的环形码头附近,设计灵感来自航行中的帆船,极具现代感和未来感。它由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Jørn
Utzon)设计,于1973年正式完工并对外开放。由于其独特的外观和非凡的设计理念,悉尼歌剧院在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无论是在远处欣赏,还是从近处细细品味,悉尼歌剧院都是建筑与艺术完美融合的象征。
1956年,设计师约恩·乌松在一只剥开的橘子那里得到了灵感,设计出了歌剧院的草图,一个球壳上的四瓣,组合成歌剧院的十部分空间。这是基座上的铜铸模型
整个建筑群巧妙地布置在基座上,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
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个壳片成串排列,三个朝北,一个朝南,最高的那一块高达67米,内部是大音乐厅。
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但规模略小、内部是歌剧厅。
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个壳片组成,里面是贝尼朗餐厅。
网络下载
走进“贝壳”中,走进“贝壳”的心脏,导游带着我们边走边讲,开始参观
贝壳形尖屋顶,这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这是墙体的混凝土构件,手摸上去挺光滑的,特意设计成像钢琴那样。
白色屋顶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瑞典陶瓦,并经过特殊处理,因此不怕海风的侵袭,并且有自净能力,刮风下雨便会清除表面污垢。
其秘密就在于歌剧院表面的陶瓦使用了特殊的无机矿物涂料,这种涂料来自德国,被称为“凯曼涂料”。这种涂料不仅在家装领域广泛应用,还在建筑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它的成分与文物修复中使用的涂料相同,都是从矿石中提取的天然色素。这些色素与基层融合,使得颜色能够持久不变,甚至能抵御恶劣天气的侵蚀。
陶瓦间是有凹槽的,凑近仔细看,凹槽上有文字。可见其建筑结构的复杂而又精细,其建筑成本也是高昂的。
这里是悉尼歌剧院的主厅——音乐厅的入口,铺着红地毯。
悉尼歌剧院的内部结构同样令人惊叹。从主入口进入,游客将进入一个宽敞的大厅,四周弥漫着艺术的氛围。歌剧院内部的空间布局十分复杂,拥有多个表演厅和展览区域,每个空间都经过精心设计,是各种音乐会、歌剧和大型演出的首选之地。60多米的高度(20层楼高),近2700个座位,高大得令人咋舌!
网络下载
为了避免在演出时墙壁反光,墙壁一律用暗光的夹板镶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产的黄杨木和桦木制成;弹簧椅蒙上红色光滑的皮套。采用这样的装置,演出时可以有圆润的音响效果。顶上还悬挂着许多粉色的花瓣,它们其实是反射器,能更好地将声音反射到观众席上。
网络下载
音乐厅内有一个超大管风琴,是全世界最大的机械木连杆风琴,由10500根风管组成。
歌剧厅拥有1547个座位,内部陈设考究。更适合较为亲密的演出,如话剧、舞蹈和小型音乐会等。
这个雕像是歌剧院内部装饰设计师彼得·霍尔的,他在约恩·乌松离开后,一直到整个工程完成。约恩·乌松后来获得普利策奖,创造了世界顶级的建筑,却再没有回过悉尼、没有看到自己设计的作品完成后的样子。
悉尼歌剧院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当时澳大利亚政府决定建造一座世界级的文化艺术中心。1957年,澳大利亚政府举办了一个国际设计大赛,最终选定了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的设计方案。乌松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建筑的局限,提出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构想——那就是在一个大型公共建筑中采用飞扬的“帆”形屋顶。
然而,歌剧院的建设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技术难题、预算超支和项目延迟,乌松在1966年被迫辞去项目主设计师的职务。尽管如此,歌剧院最终还是在1973年竣工,成为悉尼乃至整个澳大利亚的文化象征。歌剧院的建成标志着澳大利亚在全球艺术和文化舞台上崭露头角,也使得悉尼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
我们参观了歌剧厅后,又坐着看视频介绍。
休息大厅的玻璃门窗上印着歌剧院的logo(徽标)
自歌剧院开幕以来,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表演团体都曾在这里举办过精彩的演出。无论是古典音乐、歌剧,还是现代舞蹈、话剧,悉尼歌剧院一直是艺术创作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每年,悉尼歌剧院都会举办数百场演出,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前来观赏。
演出休息间隙,观众还可以走到室外露台,从另外的视角欣赏悉尼港的美景。
【澳大利亚·悉尼】领略艺术殿堂内外的魅力
天有点雨,适合室内参观,我们订了走进悉尼歌剧院内参观票,时间一小时。
悉尼歌剧院,作为世界上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早已成为澳大利亚的文化象征。它不仅是悉尼港的视觉焦点,更是世界各地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的朝圣之地。深入了解悉尼歌剧院的艺术殿堂,探索其建筑之美、历史底蕴以及丰富的文化活动,终于如愿。
悉尼歌剧院位于悉尼港的环形码头附近,设计灵感来自航行中的帆船,极具现代感和未来感。它由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Jørn Utzon)设计,于1973年正式完工并对外开放。由于其独特的外观和非凡的设计理念,悉尼歌剧院在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无论是在远处欣赏,还是从近处细细品味,悉尼歌剧院都是建筑与艺术完美融合的象征。
1956年,设计师约恩·乌松在一只剥开的橘子那里得到了灵感,设计出了歌剧院的草图,一个球壳上的四瓣,组合成歌剧院的十部分空间。这是基座上的铜铸模型
整个建筑群巧妙地布置在基座上,入口在南端,有宽97米的大台阶。
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四个壳片成串排列,三个朝北,一个朝南,最高的那一块高达67米,内部是大音乐厅。
第二组在地段东侧,与第一组大致平行,形式相同但规模略小、内部是歌剧厅。
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规模最小,由两个壳片组成,里面是贝尼朗餐厅。
走进“贝壳”中,走进“贝壳”的心脏,导游带着我们边走边讲,开始参观
贝壳形尖屋顶,这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这是墙体的混凝土构件,手摸上去挺光滑的,特意设计成像钢琴那样。
白色屋顶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瑞典陶瓦,并经过特殊处理,因此不怕海风的侵袭,并且有自净能力,刮风下雨便会清除表面污垢。
其秘密就在于歌剧院表面的陶瓦使用了特殊的无机矿物涂料,这种涂料来自德国,被称为“凯曼涂料”。这种涂料不仅在家装领域广泛应用,还在建筑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它的成分与文物修复中使用的涂料相同,都是从矿石中提取的天然色素。这些色素与基层融合,使得颜色能够持久不变,甚至能抵御恶劣天气的侵蚀。
陶瓦间是有凹槽的,凑近仔细看,凹槽上有文字。可见其建筑结构的复杂而又精细,其建筑成本也是高昂的。
这里是悉尼歌剧院的主厅——音乐厅的入口,铺着红地毯。
悉尼歌剧院的内部结构同样令人惊叹。从主入口进入,游客将进入一个宽敞的大厅,四周弥漫着艺术的氛围。歌剧院内部的空间布局十分复杂,拥有多个表演厅和展览区域,每个空间都经过精心设计,是各种音乐会、歌剧和大型演出的首选之地。60多米的高度(20层楼高),近2700个座位,高大得令人咋舌!
为了避免在演出时墙壁反光,墙壁一律用暗光的夹板镶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产的黄杨木和桦木制成;弹簧椅蒙上红色光滑的皮套。采用这样的装置,演出时可以有圆润的音响效果。顶上还悬挂着许多粉色的花瓣,它们其实是反射器,能更好地将声音反射到观众席上。
音乐厅内有一个超大管风琴,是全世界最大的机械木连杆风琴,由10500根风管组成。
歌剧厅拥有1547个座位,内部陈设考究。更适合较为亲密的演出,如话剧、舞蹈和小型音乐会等。
这个雕像是歌剧院内部装饰设计师彼得·霍尔的,他在约恩·乌松离开后,一直到整个工程完成。约恩·乌松后来获得普利策奖,创造了世界顶级的建筑,却再没有回过悉尼、没有看到自己设计的作品完成后的样子。
悉尼歌剧院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当时澳大利亚政府决定建造一座世界级的文化艺术中心。1957年,澳大利亚政府举办了一个国际设计大赛,最终选定了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的设计方案。乌松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建筑的局限,提出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构想——那就是在一个大型公共建筑中采用飞扬的“帆”形屋顶。
然而,歌剧院的建设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技术难题、预算超支和项目延迟,乌松在1966年被迫辞去项目主设计师的职务。尽管如此,歌剧院最终还是在1973年竣工,成为悉尼乃至整个澳大利亚的文化象征。歌剧院的建成标志着澳大利亚在全球艺术和文化舞台上崭露头角,也使得悉尼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
我们参观了歌剧厅后,又坐着看视频介绍。
休息大厅的玻璃门窗上印着歌剧院的logo(徽标)
自歌剧院开幕以来,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表演团体都曾在这里举办过精彩的演出。无论是古典音乐、歌剧,还是现代舞蹈、话剧,悉尼歌剧院一直是艺术创作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每年,悉尼歌剧院都会举办数百场演出,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前来观赏。
演出休息间隙,观众还可以走到室外露台,从另外的视角欣赏悉尼港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