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南秋摄】沉醉在千古佛韵间

2023-12-23 11:02:19
标签: 炳灵寺石窟 小积石山 甘肃三大石窟 文化

在观赏黄河石林的同时,主要是参观炳灵寺石窟。其位于甘肃省永靖县王台镇小坪村东北2.5公里的小积石山大寺沟中。炳灵系藏语“香巴本郎”音译的简称,意为“十万尊弥勒佛居住的地方”。意同“千佛”、“万佛”。

炳灵寺石窟是1961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在2014年被列入了“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极为重要的佛教文化遗珍。它始建于十六国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它是中国六大石窟之一,与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甘肃三大石窟。

进了大门,过了老君洞,我们沿着大寺沟往里走,现在是枯水期,沟里水很少,底下不仅可以行人甚至行车。

天下名山僧占多,大凡是名山总少不了名寺,小积石山也不例外,在这座大山内就隐藏着闻名遐迩的炳灵寺。

炳灵寺分为上寺、下寺,而石窟则主要开凿在下寺旁大寺沟长约200米、高约60米的崖壁上,现存窟龛190余个,造像700余尊,石雕小塔5座,壁画千余平方米。在沟口的桥上可远远的望见大佛。

1窟  西秦石胎泥塑立佛,已看不到。1967年刘家峡水库蓄水前拍照测绘后,剥离壁画,保护后泥沙覆亚。炳灵寺石窟是中国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                              2窟 北魏龛内泥塑及壁画,湮没在草丛中,不知所踪。

3窟 盛唐 方形平顶窟,两龛造像,中间仿木结构石塔

4窟 初唐  造像挺拔修长,身形圆润饱满

5窟

6窟 北周石雕一佛二菩萨

10窟 唐代 佛像有损,壁画精美

11窟,壁画保存完整,壁画中的菩萨头戴宝冠,下着薄纱透体的长裙,双腿线条隐现,透视技法具有吐蓄艺术特征,藻井中所绘飞天,飘带飞扬,身姿舒展,具有唐朝画圣吴带当风的艺术风范。

12窟 直接凿刻在崖壁上

13窟 唐代石雕立佛,其造型特征与敦煌唐代洞窟中出现的番禾瑞像如出一辙

17-47龛 盛唐 这一组31个造像密集开凿在一块相对集中的崖壁上,“共有佛像24身,菩萨46身,弟子16身,天王4身,夜叉4身,均完成于唐高宗——武则天时期(650705年),造型简洁生动,形态各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中原佛教进一步社会化、世俗化的集中表现”。

其中雕像最小的不足20厘米

 

48窟

64窟   唐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龛内石雕一佛二菩萨二天王,雕凿简洁生动,形神兼备,是炳灵寺最具代表性的唐代佛龛。龛上方有唐仪凤三年刑部侍郎张楚金的阴刻碑文,记述了当年唐蕃之间战事及炳灵寺的佛教盛况,是反映当时唐蕃关系的重要史料。

70 唐代开窟,明代重塑重绘。“窟内正中木胎泥塑八臂十一面观音像,各面呈竖式排列,形象由上而下共五层,是明代藏传佛教的典型作品。壁画布局严谨,有坛城图、十八罗汉、经变画等。窟外有‘大明万历二十九年’的阴刻题记。”

82窟 北周 窟内泥塑一结跏趺坐佛、二侍立菩萨。现存壁画分两层,窟顶和门道露出底层,为北周原作,绘飞天和流云等。表层为明代重绘,正壁上部南侧画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像。

125 北魏 圆券尖拱双龙浅龛,正壁雕释迦·多宝二佛并坐,两侧二菩萨侍立,龛外浮雕二力士。二佛眉目含笑,神情逼真,生动展现了北魏晚期佛教与玄学结合后中原南朝文化的审美情趣。

134窟  北周  半圆形穹窿顶窟,正中高坛基上木胎泥塑一佛二胁坐菩萨,南、北两侧各一结跏趺坐佛、一立佛。窟内壁画为唐代重绘,正壁绘众菩萨及供养人赴会场面,窟顶绘千佛。

在崖壁上有一些浮雕塔的造型,这是用于埋葬高僧骨灰或者舍利的痊龛,在塔身上掏一个方形的龛,将高僧的骨灰葬入,原来小窗有石板封闭,年久风吹雨打脱落,骨灰也不知去向了。浮雕塔大都是明朝雕刻的,明朝时炳灵寺曾经被藏传佛教的一些喇嘛使用,所用炳灵寺这个名称也是喇嘛进来才叫起来的。

171窟  唐代大佛,摩崖浅龛内雕倚坐弥勒佛。炳灵寺的标志性造像,位于石窟崖壁之上,为石胎泥塑(上半身倚山石雕覆以泥塑,腹部以下、双手双腿为土坯堆塑而成,所以凸出石崖外)的坐像,高达27米,雄浑庄严。

据史料所述,这尊大佛是由系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由陇右群牧使兼凉州观察使薄承祧主持修建的。大佛外围原来是有木构建筑的,与莫高窟很像,也是九层木质楼阁,可惜后来在清朝同治之乱时被毁,大佛才被露于天地之间。

这尊佛造像为石胎泥塑高浮雕像,面部、手部,及脚部等处风化严重。今天我们看到的大佛,是2011年后经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的全面保护修复工程后重新面世的。这尊大佛不仅是炳灵寺石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佛像,也是丝绸之路沿线上重要的佛教遗存。

大佛旁有座拱桥通向沟对岸

 桥的另一端是卧佛院 

这尊佛陀涅槃像,是一尊北魏泥塑卧佛造像,身长8.64米,佛像面容瘦削,双目微闭,唇含笑意,神情安详而宁静。

这尊卧佛原本位于对面窟群以下约15米处的卧佛院内。1967年,刘家峡水库蓄水前,清理洞窟之际,发现佛像具有三代重塑层。也就是说,卧佛原塑于北魏时期,唐代及明代都曾进行过重修。

在卧佛院外平台上可清晰的观看大佛的样貌

在大佛顶上有两个洞,按照面对大佛的方向,左上方比较大的洞窟是169窟

169特窟在中国石窟史、中国美术史以及中国佛教艺术史的研究中都至关重要。这是个天然溶洞,当时的工匠利用溶洞的空间见缝插佛,利用洞壁的走势塑造佛像,绘制壁画

要上去必须从大佛边上的栈道攀沿而上,这些栈道全部为木结构,不知修建于何年,风吹日晒下油漆早已剥落了,踩在上面能感觉木桩的颤动,让人很是担心。栈道的木梯狭窄而陡峭,仅能容一人通过,须抓住木梯边的扶手,小心翼翼向上攀爬。这些栈道其实修建于山体裂隙中,大约15米就有一个平台。爬了20多分钟后, 终于站在了最后一个平台上,它的左右两边就是长长的栈道,沿着山崖蜿蜒而去。站在平台上向下看,感觉是大佛的视线,沟底行走的游客在慢慢地蠕动,似乎有点俯瞰众生的意味。

右上方比较小的洞窟是172窟,有栈道和169窟相通

172窟的造像也非常精致,172窟北壁造像上层为北魏早期作品,下层为北周时期作品。

北壁南壁及西壁佛帐上均绘有大面积明代壁画,细节丰富,不少明代游人其间隐现其间。

大佛的右下方为173窟,有施工,不能靠近

1951年炳灵寺被重新发现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目光都集中在这里,人们期待着在这里能够有更多的发现。为此,国家先后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考察。169特窟就是在1962年的那次考察中发现的。  当时,考古队员们先从下面架设简单的栈道,到了距离地面30米的地方,又从山上放下了两根绳子,考察人员将一根系在腰间,手中抓住另一根,然后脚踩着悬崖上旧有的栈道孔,慢慢向上攀援,就这样先后吊进去四五位考古队员中国最早的石窟,才将169窟的神秘面纱揭开。   自明嘉靖年间以后,这里再也没有人上去了。因为在洞窟内发现的题记最晚到明嘉靖。考古队员们进入洞窟后发现窟内早已成了鸽子窝,鸽子粪堆得如同小山一般,到处是鸽子毛,残破不堪。人们推测说,可能是一场大火烧毁了栈道,彻底将169窟与世隔绝。这是169窟能够保持西秦风貌至今的原因。

考察人员在洞窟内的崖壁上发现了一处墨书题记,人们经过仔细认读,终于发现了西秦 建弘元年(即公元420)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 [最左边一列]的字样,为中国石窟纪年题记最早者,敦煌莫高窟还早了100多年。这是个惊人的发现,炳灵寺169窟也由此被人们认为是中国最早有纪年的石窟。

169窟距地面60米,宽26.75米,高15米,深19米,近似椭圆形,窟内现存佛龛24个,是炳灵寺规模最大、年代最早、内容最丰富的洞窟,是炳灵寺石窟的精华所在。如果没有169窟,炳灵寺肯定要逊色许多。24个佛龛分布在洞窟内的不同地方。迎面站立的是一尊立佛,这尊佛像近3米高,一只手下垂而舒展,一只手举在前面,宽大的大衣搭在肩上,衣袖飘飘,两腿分开站在那里。

这尊站立的佛像有希腊化艺术的人体写实加上印度佛教的象征标志,而综合起来的造像。

大量的研究和考证表明169窟内的造像除了少数几尊是北魏时期的以外,绝大部分都是西秦时期的洞窟。

西秦是鲜卑人乞伏国仁于公元385年建立的国家,共历四主47年,于公元431年亡于夏国。距离炳灵寺不远的临夏曾经是西秦国的国都,炳灵寺一度被人们认为是西秦国的皇家寺院。

169窟西秦壁画完成于建弘元年前后,其内容主要是尊像画、故事画、供养人画、装饰图案画等,题材有说法图、释迦多宝对坐说法、维摩诘图、千佛、飞天、十方佛、高僧、比丘及天龙八部中的乾达婆和紧那罗等。构图严谨、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泽鲜明。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