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茫崖市政府所在地花土沟镇驱车出发,进入尕斯湖畔的阿拉尔草原,前去一睹自然的甘醴——艾肯泉,蒙古语称之“艾肯布拉格”,意为
“源头泉"。前往艾肯泉的道路正在铺设,要想看到它必需要换乘小车,经过草原、戈壁一路颠簸一小时左右。
2017年以前,它并没有名字,只是被当地人称之为“热水泉”。事实上,早在1884年11月,十九世纪著名探险家俄国人普尔热瓦尔斯基在茫崖尕斯地区进行长达一个多月的科学考察时,就在考察笔记中准确地描述和记录了艾肯泉的存在。不过,此后艾肯泉这个名字再没出现。——这是官方的说法
如今,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为茫崖带来了流量,促进了城市旅游、经济发展。从只收取10元卫生管理费到20元门票,吐槽一下,景区的游客中心距离泉水的直线距离也就两百米左右,可景区非要你乘坐他们的电瓶车,然后再带着你绕一大圈才能至泉水边。且只有登上旁边的升降机,拍摄的才有点效果,当然,登升降机也要另外付钱。
先看一下相机的拍摄效果
普尔热瓦尔斯基在考察笔记中准确地描述和记录了艾肯泉的存在,且注明11月4日正午,泉水温度为11.2摄氏度。他在《走向罗布泊》(柴达木南部及西部之行章节)书中是这样记载的:“这以后我们沿着尕斯库勒湖的南岸向前走,在西南五公里外的艾肯泉边宿营,艾肯这个泉名是可怕的意思,据向导说,连野兽也害怕这个泉,是绝不喝泉里水。但也说不清为什么这么可怕。”
131年后(2015年)也是11月,茫崖市自然观察爱好者王小炯在《走向罗布泊》一书中查阅尕斯地区动植物历史资料时,看到了这段关于艾肯泉的描述,惊呼“这不正是藏在阿拉尔湿地深处的‘热水泉’(本地蒙古族称呼)吗?”于是,艾肯泉被宣传和旅游部门关注,继王小炯发现尕斯盐泉(翡翠镯子)之后,成为茫崖建市后(我国最年轻的城市)最热门的网红打卡点。
从空中俯瞰,艾肯泉的泉水似乎和普通的泉水并没有很大的区别,整个泉水呈现的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圆形,泉水部分是淡蓝色,紧紧包裹着艾肯泉周围的则是一圈深红色的矿物质,这圈红色的沉淀物,将艾肯泉与较远的土地完美的分割。
它就像是一个眼眶,而蓝色的艾肯泉部分就像是一只布满血丝的眼珠,两者构成了一个非同寻常的眼睛,它镶嵌在广袤无垠又贫瘠荒凉的戈壁中,目不转睛的凝视着天空,看上去无比的怪异。
有考察人员尝过泉水,几乎没有什么咸味,说明艾肯泉中所含氯化钠的成分非常低。有种浓浓的铁锈味,而且过后还伴随着涩味和一些腥味。舀起一捧水闻了闻,水散发着一股臭鸡蛋的味道。得出了答案,艾肯泉水中的硫含量远远地超出了正常水平。终于给出了破解谜团的关键,原来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泉水中含有的大量的铁和硫元素。
急促的泉水长年累月地冲刷着周围的沙砾和沉淀物,导致它们会吸附一定的铁离子。艾肯泉周边的颜色之所以五颜六色与众不同和这个铁元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泉水之中的铁离子被泉眼周边的粘土物质给吸附了,在吸附的过程当中,水和土壤中的铁离子与地表的氧气产生了化学反应,进而形成铁的氧化物。
所以就出现了这么一个独特绮丽的地貌环境,距离艾肯泉越近的土壤氧化物越密集,颜色就越深,离泉眼越远,铁离子浓度越低,和土壤接触形成的氧化物就越少,土壤的颜色就越浅了。
另外的一个是民间说法。茫崖市四周是方圆上百公里的无人区,常住人口一万多人,主要是矿区的职工和家属。该地区蕴含着大量的石油和其它矿产资源,艾肯泉只是当初勘探石油过程中所打的一口测试井而已。如果预测成功,下面有石油,那么就会在附近打更多的油井并且安装磕头机抽油了。
结果这口测试井失败了,下面并没有石油,冒出来的都是水,那么这小片区域就只能放弃,再去更远的地方打测试井了。就是这口废弃的石油勘探井,被摄影爱好者发现后,一传十十传百,最后就被开发成了一个景区。
我认为第二种说法,只是口口相传而已。勘探石油钻井打出了水,可能确有其事,但不过是打出的废井中的另外一口罢了!
据了解,艾肯泉冬季也不结冰,涌出的泉水清澈无比,却将周围的土地染成了红黄渐变色。
据央广网报道,关于此泉的成因,地质人员分析,可能地下有一条低温暗河,遇到地层断面导致河水悬转而出,形成频率不规则的突涌奇观。
七彩炫目艾肯泉,坐地喷涌数声唤。世上奇景无处寻,何来满盈恶魔眼?
“大地瞳孔”美造型,“天眼边界”何处寻。色彩鲜艳又高冷,便觉不虚此番行。
【青海·茫崖】艾肯泉的几个故事版本
从茫崖市政府所在地花土沟镇驱车出发,进入尕斯湖畔的阿拉尔草原,前去一睹自然的甘醴——艾肯泉,蒙古语称之“艾肯布拉格”,意为 “源头泉"。前往艾肯泉的道路正在铺设,要想看到它必需要换乘小车,经过草原、戈壁一路颠簸一小时左右。
2017年以前,它并没有名字,只是被当地人称之为“热水泉”。事实上,早在1884年11月,十九世纪著名探险家俄国人普尔热瓦尔斯基在茫崖尕斯地区进行长达一个多月的科学考察时,就在考察笔记中准确地描述和记录了艾肯泉的存在。不过,此后艾肯泉这个名字再没出现。——这是官方的说法
如今,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为茫崖带来了流量,促进了城市旅游、经济发展。从只收取10元卫生管理费到20元门票,吐槽一下,景区的游客中心距离泉水的直线距离也就两百米左右,可景区非要你乘坐他们的电瓶车,然后再带着你绕一大圈才能至泉水边。且只有登上旁边的升降机,拍摄的才有点效果,当然,登升降机也要另外付钱。
先看一下相机的拍摄效果
普尔热瓦尔斯基在考察笔记中准确地描述和记录了艾肯泉的存在,且注明11月4日正午,泉水温度为11.2摄氏度。他在《走向罗布泊》(柴达木南部及西部之行章节)书中是这样记载的:“这以后我们沿着尕斯库勒湖的南岸向前走,在西南五公里外的艾肯泉边宿营,艾肯这个泉名是可怕的意思,据向导说,连野兽也害怕这个泉,是绝不喝泉里水。但也说不清为什么这么可怕。”
131年后(2015年)也是11月,茫崖市自然观察爱好者王小炯在《走向罗布泊》一书中查阅尕斯地区动植物历史资料时,看到了这段关于艾肯泉的描述,惊呼“这不正是藏在阿拉尔湿地深处的‘热水泉’(本地蒙古族称呼)吗?”于是,艾肯泉被宣传和旅游部门关注,继王小炯发现尕斯盐泉(翡翠镯子)之后,成为茫崖建市后(我国最年轻的城市)最热门的网红打卡点。
从空中俯瞰,艾肯泉的泉水似乎和普通的泉水并没有很大的区别,整个泉水呈现的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圆形,泉水部分是淡蓝色,紧紧包裹着艾肯泉周围的则是一圈深红色的矿物质,这圈红色的沉淀物,将艾肯泉与较远的土地完美的分割。
它就像是一个眼眶,而蓝色的艾肯泉部分就像是一只布满血丝的眼珠,两者构成了一个非同寻常的眼睛,它镶嵌在广袤无垠又贫瘠荒凉的戈壁中,目不转睛的凝视着天空,看上去无比的怪异。
有考察人员尝过泉水,几乎没有什么咸味,说明艾肯泉中所含氯化钠的成分非常低。有种浓浓的铁锈味,而且过后还伴随着涩味和一些腥味。舀起一捧水闻了闻,水散发着一股臭鸡蛋的味道。得出了答案,艾肯泉水中的硫含量远远地超出了正常水平。终于给出了破解谜团的关键,原来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泉水中含有的大量的铁和硫元素。
急促的泉水长年累月地冲刷着周围的沙砾和沉淀物,导致它们会吸附一定的铁离子。艾肯泉周边的颜色之所以五颜六色与众不同和这个铁元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泉水之中的铁离子被泉眼周边的粘土物质给吸附了,在吸附的过程当中,水和土壤中的铁离子与地表的氧气产生了化学反应,进而形成铁的氧化物。
所以就出现了这么一个独特绮丽的地貌环境,距离艾肯泉越近的土壤氧化物越密集,颜色就越深,离泉眼越远,铁离子浓度越低,和土壤接触形成的氧化物就越少,土壤的颜色就越浅了。
另外的一个是民间说法。茫崖市四周是方圆上百公里的无人区,常住人口一万多人,主要是矿区的职工和家属。该地区蕴含着大量的石油和其它矿产资源,艾肯泉只是当初勘探石油过程中所打的一口测试井而已。如果预测成功,下面有石油,那么就会在附近打更多的油井并且安装磕头机抽油了。
结果这口测试井失败了,下面并没有石油,冒出来的都是水,那么这小片区域就只能放弃,再去更远的地方打测试井了。就是这口废弃的石油勘探井,被摄影爱好者发现后,一传十十传百,最后就被开发成了一个景区。
我认为第二种说法,只是口口相传而已。勘探石油钻井打出了水,可能确有其事,但不过是打出的废井中的另外一口罢了!
据了解,艾肯泉冬季也不结冰,涌出的泉水清澈无比,却将周围的土地染成了红黄渐变色。
据央广网报道,关于此泉的成因,地质人员分析,可能地下有一条低温暗河,遇到地层断面导致河水悬转而出,形成频率不规则的突涌奇观。
七彩炫目艾肯泉,坐地喷涌数声唤。世上奇景无处寻,何来满盈恶魔眼?
“大地瞳孔”美造型,“天眼边界”何处寻。色彩鲜艳又高冷,便觉不虚此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