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地设天成化此山

2023-03-17 12:12:24
标签: 七星景区 骆驼山 桂海碑林 桂林 旅游

游罢訾洲公园出来,发现隔着小东江就是“七星景区”,步行几百米就是

景区南门,标识为“桂海碑林博物馆”

七星公园在漓江东岸,是桂林市面积最大、风景最美的综合性公园。七星公园因山而得名,七座山峰,排列得很像北斗七星,而被称为七星山。斗魁的北四峰叫普陀山,斗柄的南三峰,组成了月牙山。它荟集了山、水、洞、石、庭园、林木、文物等精华。

驼峰是骆驼山的简称,因其酷似一只蹲在地上的骆驼而得名,又因像一只古代的酒壶,也叫他作壶山。明代末年江南名士雷鸣春避战乱而隐居于此,遍种桃花,著书立说。他为人好饮,醉必长啸,自号酒人,死后葬于山脚,山上刻有雷酒人之墓

每年春天,桃花红遍,仿佛给骆驼山披上赤霞,景色极其优美,古人因此称之为壶山赤霞,即驼峰赤霞。这是桂林十六景之一。

游人至此,必与之照相留念,以纪游兴。

月牙山是由七星山的玉衡、开阳、瑶光三座山峰组成,因山腰有一岩石,远望酷似一弯新月,故得名。

又因山中有龙隐洞,龙隐岩,也叫龙隐山。在山北的山腰上,有一剑柄石,它屹然独立,笔直峭拔,高达数仗,形似剑柄。沿山麓小道西南而行,过玉兔岩,即可到揽月亭。

在这里看花桥倒映于清澈的小东江中,极富诗意。

花桥横跨灵剑江与小东江的会流处,是七星公园西面的入口。它原名嘉熙桥,始建于宋代,明朝时重修两次,并在桥西增建旱桥七孔,用于汛期排洪。

该桥在当时地处城郊,每年春夏,花开烂漫,落英缤纷,满溪流水半溪花,所以称之为花桥。现桥是1965年依原式重修的四孔桥,青石所砌,汉白玉栏杆,桥顶盖有琉璃瓦,可供游人避雨观景。远眺花桥,桥孔与倒影,就像四轮明月,映入江中。桥上赏景,可见水光山色,绮丽幽雅。四轮明月伴芙蓉,半入澄江半化虹。花好月圆情缱淃,长亭恰似广寒宫。这首诗写的就是花桥映月之景。

来自网载

再往前行数十米是月牙岩,它前临小东江,三面是悬崖峭壁,琼花盛开,石乳倒垂。过去此处曾有一月牙寺,1963年改建为古雅清幽的二层楼阁,取名小广寒。

顺山南下,就到丹桂岩,它因传说以前附近有一丹桂树而得名。这里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至今已有约六千至一万年了,现在岩壁上仍嵌有贝壳的遗物。

不远便是龙隐洞。该洞南北通透,洞的一壁插入小东江,洞顶有蜿蜒的石槽,槽壁上被剥蚀的均匀斑痕,极像龙鳞。整个石槽就像一条神龙飞去后所留下的全身痕迹,所以人们称之为龙隐洞。

相传这里是神龙隐睡的地方,头南尾西,神龙飞走后,人们就在石壁上题刻了神龙遗迹破皮而飞的大字。明代诗人周进隆写道:飞腾不知几千载,至今点点龙鳞存。龙隐洞不远就是龙隐岩,据说这也是老龙居住的地方,因岩洞像个布袋子,又叫布袋岩。

它高明宽敞,冬夏宜人,是个很好的游览之地。

龙隐岩最大的特点是题刻颇多,明代人就说它壁无完石。在100多件的石刻中,宋刻就占了一大半,其中最著名的是《元祐党籍碑》。宋代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宰相蔡京将司马光、苏轼等309人列为元奸党,由宋徽宗下令全国刻石立碑,次年又下诏尽毁。龙隐岩的这一块是被列为元党人之一的梁焘之曾孙梁律在时隔93年后重刻,是全国仅存最完整的一块。碑的右侧是清末康有为的《观元党人碑记》。此外,这里还有宋代黄庭坚书写南北朝诗人颜廷之的《五君咏》和宋代米芾、程节和诗石刻等。1964年在龙隐岩口建成了桂海碑林陈列馆,展列了分散在市内各处碑刻的拓片,供人欣赏,被称赞为古代书法艺林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