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洲公园位于桂林市中心漓江东岸水滨的訾洲岛上,和象山隔江相望。
訾洲,因唐代洲上曾有訾姓人家居住而得名,洲呈梭形如舟浮水中,又称浮洲。
烟雨迷漾时节,洲岛隐约可见,犹如一幅水墨画卷,"訾洲烟雨"是桂林著名老八景
訾洲公园是集生态、文化、旅游和休闲于一体的公园景区,总面积51.42公顷,其中陆地游览面积24.5公顷。
唐元和十三年,桂管观察使裴行立深感此地是观赏象鼻山的绝佳位置和角度,于是迁移岛上原著民,建造楼台亭阁,将訾洲岛修建成了一座官家园林。
鸥鹭飞翔来上立,蛟龙腾跃此中游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受邀到此宴游,作下名篇《訾家洲亭记》,文中“苞漓山,涵龙宫,昔之所大,蓄在亭内”,“漓山”就是象鼻山,这是有史以来最早对于观看象鼻山的记载。
草坪上矗立着一尊毛泽东主席手书石碑,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这首诗是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
訾洲公园内春意盎然,一派勃勃生机。树木郁郁葱葱,遮天蔽日,修竹弯腰点头,竹影婆娑;步道、草坪和池塘边零星的桃花树,昂首怒放,如同镶嵌在绿色波涛中的片片云霞。
散布在园中步道边的一座座人物雕像,如韩愈、柳宗元、裴行立、张孝祥和梁漱溟、田汉、欧阳予倩等,涵盖古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一块块碑刻,有序文,有诗词,字体多样,书写都遒劲有力,书法则各具功力。
遥闻桂水绕城隅,城上江山满画图。为问訾家洲畔月,清秋拟许醉狂无。——唐·赵嘏
南宋词人张孝祥,有人说他是开发訾洲第一人,在桂林为官二年,作有“訾家洲”诗。他的《訾洲即事》:"一雨便清凉,风回百草香。云山米家画,水竹辋川庄。僧赋蠲新帖,墙榛斩旧行。归鞍乘晚霁,空翠满轻装。"
其实,訾洲开发始于唐代元和十二年,裴行立任桂州刺史兼桂管观察史,他临江营建了燕亭、崇轩、飞阁、闲馆等风景建筑,使訾洲成为宴游胜地。柳宗元作《訾家洲亭记》盛赞此事,并称訾洲胜甲天下。竹林中的燕亭是一个好地方,根据柳宗元的文章,訾洲岛的园林规划也是从一座亭子开始的。
“自有心胸甲天下”
柳宗元不愧是大文豪,他在这篇《桂州訾家洲亭记》的文章中,文采飞扬,字字珠玑。他形容桂林的山:“桂州多灵山,发地峭竖,林立四野。”“发地峭竖”四个字,把桂林的山写活了,活的多么有灵气!“至若不骛远,不陵危,环山洄江,四出如一,夸奇竞秀,咸不相让,遍行天下者,惟是得之。”这是柳宗元在訾洲岛上对桂林山水发出的由衷赞叹。从此,“胜甲天下”成为了桂林在一千两百多年前就得到的评语。
徐悲鸿、田汉、欧阳予倩被誉为岁寒三友
梁漱溟,广西桂林人,近现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民主爱国人士,抗战时积极奔走于救亡运动和乡村建设运动。
卡特、基辛格等对桂林留下的溢美之词
前次来桂林只是在象鼻山市区的一侧观看,今来到漓江上对岸相望,别有一番天地
象山水月
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宋·蓟北处士
此诗咏象鼻山水月洞奇观。在象鼻与象腿之间,有一圆圆的大洞,叫水月洞。每当月明之夜,看水月洞倒影,正如皎月浮江,景色奇绝。
“流芳亭”为纪念裴、柳而建,联曰:德劭裴公情注訾洲山竞秀;才高柳文彩桂海水流芳。
这棵千年香樟树树冠分叉厉害,高度有十几米高,树下环绕着混凝土保护墙,保护墙上是二十八星宿的代表动物。
石刻为陈毅1963年2月写的《游桂林》诗: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洞穴幽且深,处处呈奇观。桂林此三绝,足供一生看。春花娇且媚,夏洪波更宽。冬雪山如画,秋桂馨而丹。四时景物殊,气象真万千。阴晴和雨雾,着色更鲜妍。大野青不断,入窗秀可餐。久看欲舍去,舍去又来探。佳景最留人,景亦待人勘。愧我诗笔弱,难状百二三。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
【广西·桂林】分合滩头见訾洲
訾洲公园位于桂林市中心漓江东岸水滨的訾洲岛上,和象山隔江相望。
訾洲,因唐代洲上曾有訾姓人家居住而得名,洲呈梭形如舟浮水中,又称浮洲。
烟雨迷漾时节,洲岛隐约可见,犹如一幅水墨画卷,"訾洲烟雨"是桂林著名老八景
訾洲公园是集生态、文化、旅游和休闲于一体的公园景区,总面积51.42公顷,其中陆地游览面积24.5公顷。
唐元和十三年,桂管观察使裴行立深感此地是观赏象鼻山的绝佳位置和角度,于是迁移岛上原著民,建造楼台亭阁,将訾洲岛修建成了一座官家园林。
鸥鹭飞翔来上立,蛟龙腾跃此中游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受邀到此宴游,作下名篇《訾家洲亭记》,文中“苞漓山,涵龙宫,昔之所大,蓄在亭内”,“漓山”就是象鼻山,这是有史以来最早对于观看象鼻山的记载。
草坪上矗立着一尊毛泽东主席手书石碑,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这首诗是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
訾洲公园内春意盎然,一派勃勃生机。树木郁郁葱葱,遮天蔽日,修竹弯腰点头,竹影婆娑;步道、草坪和池塘边零星的桃花树,昂首怒放,如同镶嵌在绿色波涛中的片片云霞。
散布在园中步道边的一座座人物雕像,如韩愈、柳宗元、裴行立、张孝祥和梁漱溟、田汉、欧阳予倩等,涵盖古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一块块碑刻,有序文,有诗词,字体多样,书写都遒劲有力,书法则各具功力。
遥闻桂水绕城隅,城上江山满画图。为问訾家洲畔月,清秋拟许醉狂无。——唐·赵嘏
南宋词人张孝祥,有人说他是开发訾洲第一人,在桂林为官二年,作有“訾家洲”诗。他的《訾洲即事》:"一雨便清凉,风回百草香。云山米家画,水竹辋川庄。僧赋蠲新帖,墙榛斩旧行。归鞍乘晚霁,空翠满轻装。"
其实,訾洲开发始于唐代元和十二年,裴行立任桂州刺史兼桂管观察史,他临江营建了燕亭、崇轩、飞阁、闲馆等风景建筑,使訾洲成为宴游胜地。柳宗元作《訾家洲亭记》盛赞此事,并称訾洲胜甲天下。竹林中的燕亭是一个好地方,根据柳宗元的文章,訾洲岛的园林规划也是从一座亭子开始的。
“自有心胸甲天下”
柳宗元不愧是大文豪,他在这篇《桂州訾家洲亭记》的文章中,文采飞扬,字字珠玑。他形容桂林的山:“桂州多灵山,发地峭竖,林立四野。”“发地峭竖”四个字,把桂林的山写活了,活的多么有灵气!“至若不骛远,不陵危,环山洄江,四出如一,夸奇竞秀,咸不相让,遍行天下者,惟是得之。”这是柳宗元在訾洲岛上对桂林山水发出的由衷赞叹。从此,“胜甲天下”成为了桂林在一千两百多年前就得到的评语。
徐悲鸿、田汉、欧阳予倩被誉为岁寒三友
梁漱溟,广西桂林人,近现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民主爱国人士,抗战时积极奔走于救亡运动和乡村建设运动。
卡特、基辛格等对桂林留下的溢美之词
前次来桂林只是在象鼻山市区的一侧观看,今来到漓江上对岸相望,别有一番天地
象山水月
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宋·蓟北处士
此诗咏象鼻山水月洞奇观。在象鼻与象腿之间,有一圆圆的大洞,叫水月洞。每当月明之夜,看水月洞倒影,正如皎月浮江,景色奇绝。
“流芳亭”为纪念裴、柳而建,联曰:德劭裴公情注訾洲山竞秀;才高柳文彩桂海水流芳。
这棵千年香樟树树冠分叉厉害,高度有十几米高,树下环绕着混凝土保护墙,保护墙上是二十八星宿的代表动物。
石刻为陈毅1963年2月写的《游桂林》诗: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洞穴幽且深,处处呈奇观。桂林此三绝,足供一生看。春花娇且媚,夏洪波更宽。冬雪山如画,秋桂馨而丹。四时景物殊,气象真万千。阴晴和雨雾,着色更鲜妍。大野青不断,入窗秀可餐。久看欲舍去,舍去又来探。佳景最留人,景亦待人勘。愧我诗笔弱,难状百二三。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
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
右上角“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