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这样“扎根”——说一个方言现象【写于2012年7月】
(2024-02-05 15:50:04)分类: 陈年旧迹 |
(一)
从2009-12到现在,我与当年插队所在地云庄的“八后”在QQ上聊天不断。在说过去、谈现在的交流中,不再流于一般的问候寒暄,逐步深化,慢慢细化。不经意之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初知青在云庄插队整整十年,竟在当地的方言中留下了印记!实属难得的“发现”,更是另类的“知青扎根”!
这个“发现”起源于一次与XY的聊天。她说自己读中学的时候没有注意保护视力,成了近视眼,现在必须佩带五六百度的眼镜。村里人常常叫她“眼镜婆”……。这个并不显眼的插曲,立即激活了我的记忆。我告诉XY,当年我们知青觉得好奇的是,当地有一种方言习惯,把具有某种特点的女性叫做“×婆”。现在还记得当年村里有好几个“fai婆”,
大概是1972年的事吧。曾经达到31人“鼎盛期”的云庄村知青集体户,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人数跌破三十人,而最初的“临时负责人”在这两三年中也脱颖而出,稳坐负责人之位。这是一个女同学,其特点之一是擅长与各种人物打交道。这在集体户中是一个既不可缺少、又不易做好的角色。有一天,几个知青在百无聊赖中评头品足,谈到那个知青头儿的交际能力,异口同声,称之为“百搭”。这个名称源于上海方言中对扑克牌的大王、小王(大怪、小怪)的另一种称谓“大百搭、小百搭”,合称“百搭”。
此时,有个知青出了一个点子:真要起外号就不要只限于知青的小圈子,要用当地的习惯和方言来表达,才能传播开来。诸人均表赞成,开始“集思广益”。有人提议:当地对女性有“×婆”的称谓,我们就依此创造一个“搭婆”,如何?大家一听,一致叫好,这真是上海话与云庄话的“珠联璧合”!
从此,“搭婆”就在知青集体户中叫开了。一开始,那位女知青很不高兴,主要是那个“婆”字——刚刚二十岁,就和“婆”攀上了?!但是知青都知道,云庄方言里“婆”只是泛指女性,并无老少之分。所以,“搭婆”照喊不误,那个女知青也慢慢习惯了。当地农民最初大惑不解,“×婆”是熟悉的习惯说法,但是从来没有“搭婆”一说啊!?经过知青的多方解说,村民们开怀大笑。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连生产队和大队干部也从不习惯、不介入变为自然而然、不以为怪、同声呼唤了。
从1972年的“知青新发明”到1979年的“知青大回城”,期间有六七年时间,那位女知青一直没有“跳农门”,始终是云庄村和云庄大队知青集体户负责人,所以,“搭婆”这个称谓也就逐步“深入人心”,无法泯灭了。回沪三十年来,每次知青聚会时,都会有人称呼那位女知青一声“搭婆,你好”,总会引发一阵热情友好的笑声……。
(二)
我这么一说,XY恍然大悟,说,原来还是你们发明的语言啊,现在流传下来了,你们的影响力够大的!“搭婆”现在还是形容那种很活跃的女性,比较亲近的人这样叫算是昵称,也有人这样叫是在骂人。
几天后,我与另一位云庄“八后”WY聊起“搭婆”。一开始,WY也认定那是云庄方言。听我讲完故事,也觉得知青的“影响力够大的”。他又告诉我,在新干县城也有人叫“搭婆”的。不过,他说“搭婆”的意思是爱摆显自己、叽叽喳喳。
云庄村两位“八后”都知道方言中有“搭婆”一词,但对其解释显然不甚一致。XY的说法是“搭婆”在比较亲近的人之间是昵称,也有人这样叫是在骂人。这和当年知青初创该词时的情形比较接近。而WY的说法则纯属贬义了。方言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待于专门的研究者关注。
不管怎么样,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没有在QQ上的持续交流,当年的知青绝对不会想到,“搭婆”一词会在当地方言中“扎根”!而当地的年轻人也想不到,本地方言的发展变化居然包含了上海知青的思维。今后,知青聚会也许又要恭贺那位知青“搭婆”荣登“搭婆”的“祖师婆”了!如若她再次回“第二故乡”,那么云庄村“现任”的“搭婆”也应该出来拜见“祖师婆”啦!
(2024-02-05作了少量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