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说拗体诗

(2019-02-09 12:54:12)
标签:

律诗

拗体

平仄

失粘

对仗

分类: 古诗词

也说拗体诗

嘉州布衣

杜诗的研究专家胡应麟把《登高》评为“古今七律第一”;他“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篇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同样用了“第一”这个词的还有清朝的杨伦,他在自己的《杜诗镜铨》中专门点评了这首诗,不过他说的含蓄一些,他认为《登高》是:“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甫这一首《登高》是标准的格律诗,平仄、黏连、对仗、押韵无一不严谨。七言律诗中间二联对仗即可,这首诗通篇对偶(尾联词性宽对、首联平仄宽对),另外还有不少句中对(风急天高、渚清沙白、悲秋作客、多病登台)。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唐朝就有两首名篇分别被后人称之为七律第一,这又是怎么回事?崔颢的《黄鹤楼被称为第一是南宋严羽在其《沧浪诗话· 诗评》中说的,原话是:"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因为严羽的《沧浪诗话 》影响非常大,所以这首诗在后人的诗话里常被拿出来点评。《黄鹤楼》与杜甫《登高》相比最大的区别是:《黄鹤楼》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七律,而《登高》是七言律诗的典范之作。为什么这样说呢?

严羽的《沧浪诗话 》中有这么一句话:有古律(陈子昂及盛唐诸公多此体),有今律......清朝的吴昌祺《删订唐诗解》中也说道: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绝唱“。清人编《李诗直解》里直接就把这一类诗(评价李白七律)称之为说:“至七言律诗则似古非古,似律非律。即其佳如《凤凰台》、《鹦鹉洲》,亦不得入为正声也”。黄鹤楼的问题是上半首是古体诗,平仄不合律,第二联不对仗。而下半首是严谨的律诗。这种律诗在初唐盛唐时比较常见,所以严羽在《沧浪诗话 》特别指出:有古律(陈子昂及盛唐诸公多此体),有今律.....比如李白的七言律诗大多是这种亦古亦律的诗,只有2首是严格的律诗。至于《黄鹤楼》的优点,古今的赏析文章汗牛充栋,最大的妙处是《瀛奎律髓汇评》里引用冯班的评价“真奇,上半有千里之势。起四句宕开,有万钧之势。”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首诗好在气势上,开篇一气直下,情绪所到,信笔而成所以清朝纪晓岚才说:偶尔得之,自成绝调。然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再一临摹,便成窠臼。”这也是李白为什么叹服而搁笔,因为崔颢此篇原为神助,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仄平仄中平仄仄,仄仄中平平仄平。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本联上句三仄尾、失粘)

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中平平。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指出,律诗有三个要素,即字数合律、对仗合律、平仄合律。他提出了简单的分辨似律非律诗的方法,即:“如果三个要素具备,就是纯粹的律诗;如果只具备前两个要素,就是古风式的律诗,亦称拗律;如果只具备第一个要素,就不算是律诗,只是字数偶然相同而已。”但如果把讨论范围设置在所有八句体七言诗中,上述三要素的第一条似应改为:协韵的合律。律诗要求通篇协一韵,不可换韵。这是基本规则,不可更易。

宋末方回在《瀛奎律髓》中正式标出“拗字类”之目,但拗体、拗律的明确用语则似乎晚至明代中期以降才被诗学专家全面接受和采用。

我们就以律诗圣手杜甫的诗来说吧。讨论杜甫七言拗律,一般是在浦起龙《读杜心解》所编的151首内讨论。金启华从中拎出18首进行诠释,认定为拗体七律。邝健行同样是在这个范围中考察,得出的结论是:拗得显著的26首,大拗的7首。韩成武则从中区分出113首严整七律和38首七言八行体诗。

《读杜心解》卷四的全部151首诗和卷二的5首七言八句体诗,字句数全部合律,对仗和用韵也大致合乎要求,按一般观点,只有在平仄声调上细心体味,才能明白其合律与否。根据诗律学的知识,杜甫上述156首诗,不合律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第一,失对。律诗的根本美学规范是每联从声调、词类等方面都力求保持相反而相成,对立而和谐,错落而均衡。一联的上下两句平仄相对,正是基本要素,一首诗如果完全不顾及上下句的平仄相对,则将丧失作为律诗的美学品格。(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二、《愁》、《昼梦》等几首就属于如此。大量拗句的使用,到了严重失对的程度,律诗之名恐难再适合其诗之实吧。而同样失对,《晓发公安》《简吴郎司法》只表现在首联;作于大历二年末的《即事》,只因第三句违律而致失对;《立春》因首句前两步节、第七句第一步节违律,而导致两联失对,这几首的失对情况程度稍轻,与正格律诗相离不远,似可视为拗体七律。

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二  杜甫

寒轻市上山烟碧,日满楼前江雾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

仄中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新亭举目风景切,茂陵著书消渴长。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中。

春花不愁不烂漫,楚客唯听棹相将。(本联上句三仄尾)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仄中中仄平中。

第二,失黏。律诗的整一性特征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表现在联与联之间的黏合上。只是盛唐以前,尤其在七律中,失黏的现象还较多,这大约是因为七律产生不久,它与歌行的界线还不很清晰所致。然而,杜甫151首被认定的七律,未失黏的已居于绝对主导性地位,为133首,因此,有理由相信杜甫已经完全掌握了七律的黏对规则。而另一方面,其失黏的七律也有18首之多,约占12%,又说明杜甫的确是有意识地进行突破。统计之后可见,其失黏有两种类型,一是两联同时失黏,这种诗例7首,二是失黏表现于一联之中,其中因颈联而起的10首,因颔联失黏的1首。平仄声调的对与黏是律诗的本质属性,杜甫在这两方面的出离,数量多达数十首,用拗律一词来简单解释是否合适,这是应该认真研究的。

  杜甫(强戏为吴体)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本联上句失粘)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本联上句三仄尾)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罢病虎纵横。

仄仄平平仄仄中?平平中仄仄平平。

第三,“三平调”。历代诗律专家在研究大量诗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平调”的概念,认为:一个诗句的末尾三字都是平声字,就称为“三平调”,它是古体诗尤其是七古的标志性特征。然而,在杜甫151首七律中却有多达14首出现了“三平调”,其中一半是既有三仄,又有三平,另一半仅仅出现三平。这种诗句的一再使用,使这批作品产生了拗峭奇崛的拗体效果。若仅有这方面的问题,直接认定为拗体,是非常合理的。

白帝城最高楼  杜甫

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本联下句三平尾)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

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本联下句三平尾)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本联下句三平尾)

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本联上句失粘)

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第四,孤平。王力曾在《全唐诗》里寻觅犯孤平的诗句,结果只找到高适和李颀各一例,因此指出:“犯孤平的句子少到几乎找不着的程度”。不过,在杜甫151首七律中就发现了两个这样的例句:一是《雨不绝》的首句“鸣雨既过细雨微”,“过”应读为平声,“既”和“细”均为仄声,此例即为孤平。二是《覃山人隐居》的首句“南极老人自有星”,“老”和“自”为仄声,“人”就成了孤平。按王力的说法,这是犯了大忌。但是就全诗而论,前首并不因孤平而显得格外拗,后首的拗更主要表现在次句“北山移文谁勒铭”,此句连续出现的四个平声字才是拗的根本原因。

覃山人隐居  杜甫

南极老人自有星,北山移文谁勒铭。(本联上句孤平)

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平平仄平。

征君已去独松菊,哀壑无光留户庭。

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中仄平。

予见乱离不得已,子知出处必须经。(本联上句三仄尾)

中仄仄中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中。

高车驷马带倾覆,怅望秋天虚翠屏。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中平平平仄平。

根据以上标准衡量,卷二的5首,不合律比较明显,卷四的151首中有38首分别在不同程度上有违于律诗标准。

如所周知,并非所有八句的诗都可以称之为律诗,《读杜心解》卷二的七古类所收的32首七言八句体诗,虽然从表面外形看,很多人根本无法把它们与七律区别开来,但具有诗律专业知识者轻而易举就能发现其中大多数为古体。同样,浦起龙编入卷四的一些被称作拗律的作品,如果脱离杜诗的环境单独存在,也有相当一批会被人判定为古体。从平仄声调去分辨,有学者经过细致的声调分析与统计,试图描述出杜甫不合律的七言八句诗的平仄模式,但似乎没有谁能说明诗人杜甫确实可以掌握这套复杂与精密的描述式。把所有这类出离常规格律的作品都看作是新格律诗,并没有说服力。

至于这些出离常规格律的作品究竟该看作是古体还是拗律,王力《汉语诗律学》提出的拗律分辨标准只有两条,即字数与对仗,本文第一节根据一般诗律学常识增加了第三条即用韵。但即使如此,浦起龙卷二也仍然有5首基本合律,按诗律学的知识,它们应归入拗律,然而浦氏视其为古体,学界对此几无争议。而且,上述5首中的《阆山歌》《阆水歌》和《光禄坂行》,诗题明确地标示了“歌”或“行”这样的乐府题,浦起龙未将它们收入七律类,最大的可能是考量了作者本人所拟的诗题。此外的《秋风二首》其二,《读杜心解》虽然收在七古类,但却引邵长蘅评语云:“作律诗读,格转高老。”《杜诗详注》也引胡夏客评语道:“似拗体律诗。”邵、浦、胡、仇四位杜诗专家似乎对它该看作古体还是拗律,一方面有踌躇,另一方面又倾向于拗律一端,终极依据不过是语感。再看《发阆中》一诗,历来从没有人把它当拗体七律来看,虽然在字句数、用韵、对仗等三方面基本符合拗律要求,其缘由应是该诗缺乏律诗的浑融、整一之感,从语感(进而言之是章法)上更符合古体的常规。

如此看来,诗律形式因素之外的作者自我定位、语感或章法等也应引入到古体与拗律的分辨中来。

“三平”、“三仄”、“孤平”或节奏上不合常规格律,这些特征会使诗作显得峭拔、生新与怪异。在平仄声调上的对与黏是律诗的本质性要素,因此辨析时把握应相对从严。若失对、失黏问题较轻,对全诗的基本面貌影响较小,依然可以当拗律看。反之,若失对、失黏现象较突出,其律诗的语感特征将丢失殆尽,这时,再用律诗之名拘限它,就太不合理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迎新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