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号是博鳌亚洲论坛的第一天,专家、学者、官员、商人共议高房价,似乎谈得非常热闹,问题也反映的相当有层面和透彻,大家似乎都在出主意想办法,一方面讲到调控,另一方面马上又放出“楼市泡沫还是很小的”这样的信息,于是把我们这些想要买房的又给看懵了。
其实从2008年开始,“买还是不买”已经成了北京市民面对的无法回避又无法回答的哈姆雷特似的问题。08年,曾经出现过短暂的价格下降,好像是与国际金融危机接轨;此时,老百姓心想还得降,于是持币观望。没想到,这个小小的落幅来的时如此的短暂,几个月后莫名回暖,开始缓步上升,老百姓又想,这是黎明前的黑暗,很快又得回去,继续等着。结果这次的等待变成惨烈的痛心,从那时起,价格就没有再下来过了。
到了今天,老百姓一边抱怨,一边疯了一样地赶往春季楼盘交易市场,面对曾经无法想象的价格,谁都怕再错过这班车。于是我们见到了在房价攀升的同时销售量的攀升,见到了一年时间高达百分之百以上的涨幅,看到了售楼小姐懒得理你的面孔,越是这样,我们冲的越猛。一个朋友的老公打电话给她,告诉她买了,她兴奋地转告给我们,当我们问到楼盘信息的时候,她居然一无所知,面对我的错愕,她骄傲地说,总之买了。
随后就出现了心态的变化。
已经买的,整天盼涨,恨不能再翻个三倍五倍才心情舒畅,卖不卖再说,好歹落了个便宜;还没买的,天天盼降,嘴里叨叨的都是泡沫,明天破了才乐死人呢。
抛开房价背后复杂到说不清的各种原因,分析老百姓的心态,实在也是在这场扑朔迷离的变局中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息解码系统,而支撑这个系统的核心动力首先是“是否与己有利”。这种“利”很难说都来自实际利益,哪怕仅仅能够愉悦心情也是“利”之一种。昨天刚刚买了一件衣服,全价,今天你最不愿意听到的消息就是那家商场全场打折——其实可能只是几十块钱的事儿,但是心理上的不舒服会让人郁闷很久。于是就会形成自动屏蔽系统,不知道不打听是最好的心理防范。
当买房子成为某种竞争的时候,就像任何其他的比赛一样,一定会有输赢。买了和没买,是一种输赢;买完以后涨了还是降了,又是一种输赢。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今天林林总总自相矛盾的信息。
因为专家学者也是老百姓,他们也要像我们一样地被卷入买还是不买的问题中,于是他们也会进行信息屏蔽。他们和我们最大的不同是,他们在决定着我们的喜怒哀乐。
买还是不买,在今天这似乎是一个只能用靠天吃饭的办法来解决的问题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