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报道,
昨天清晨,参加首届广州马拉松赛10公里项目的大学生选手陈杰不治身亡,年仅21岁。联系到最近北京、武汉、西安等地多所高校在运动会项目中取消了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长跑,引起的社会广泛关注,这一个月来,“长跑危机”再次引爆人的眼球。
长跑项目在运动会上应不应该被取消,大学生体育锻炼需不需要长跑这项运动,正反双方各执一词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其实在我看来,我们关注于长跑项目本身,不如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
梁启超曾在《少年中国说》中这样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国家未来的强大,实则是今天少年的强大,这里的“强”,不光指思想的强大,智力的强大,也指身体的强大,国家的发展需要无数能够承担起肩上重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没有一个强壮的身体,怎么扛起社会发展的大旗,所以,加强学生的身体锻炼,增强学生体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适应世界潮流的必然。
中国学生一贯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这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考试压力大,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加之独生子女的自我优越感,与父母爷奶的宠爱呵护,使很多学生成了家里的皇帝、公主,过起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养尊处优生活,生活尚不能自理,谈何锻炼而言,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众多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与考试成绩,只重视主要课程的设置,忽视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发展,体育课对学校而言如同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第三,身体素质的检查虽然早已被纳入到高校录取学生考核体制中来,但除个别特殊院校外,大多数普通院校并没有明确划定学生身体素质考核标准,也没有把身体健康检查作为学校录取的硬性指标,所以,即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很差,但只要能疏通关系,就可以上大学,某些医院为了个别人员的私利,给体检学生出具假证明,假诊断,成了学生造假的幕后黑手。试想一下,这样的一种社会病态,怎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今年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我国将实施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要求各地中小学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或许是因为有了红头文件的硬性要求,或者某些官员顾忌乌纱帽不保,中小学体育课与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才被稍稍地重视起来。
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孱弱及对体育锻炼的排斥,必然会在进入大学后产生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首先,很多大学生不喜欢体育活动,更不喜欢简单、枯燥、机械的体育活动,比如长跑,某个权威机构曾对中国20所大学的学生发起过一项关于《课余时间的活动安排》的调查显示,67%的学生课余生活与电脑、电视、手机有关,其余时间分别被逛街购物、参加社团活动、听音乐、学习所占据,参加体育活动的只占到8%。而参加的体育活动又要细致区分,比如网球、游泳、篮球、足球,这类团队竞技体育活动是大学生们比较喜欢的,长跑则不被学生接受。其次,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社会,信仰与兴趣的缺失也是一种不争的事实,很多学生进入大学时代,找不到方向,不知道未来的自己能做什么,对所学专业不敢兴趣,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爱好,终日要么沉迷网络游戏,要么对着教室的天花板发呆,谈上恋爱后,更多的时间沉浸在甜蜜的二人世界里,体育锻炼根本无从谈起。健全人格与身体素质的培养,在学生自我意识中非常稀缺。
取消长跑,用校方人士的话来讲,是因为近年来学生体质下降,易导致运动时发生事故。实际来看,造成这种局面,高校也有相应的责任,学生的体质为什么会下降,明知学生体质的薄弱,难道不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吗?体育课程在高校中虽是一门考试课程,但还没有上升到直接影响学生升级毕业的层面,所以学生的不重视,甚至是应付就在所难免,另外,从体育设施配备来看,很多高校的体育设施资源有限,比如足球场地稀缺,篮球场馆匮乏,导致一些体育活动无法开展,有些体育活动又受到了季节性的限制,无法给学生提供必要、健全的运动条件,同时,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不合理,也是导致学生厌烦无趣的重要原因,体育课程缺乏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只讲理论不注重实践,学生会感觉内容枯燥,而只注重实践忽视理论,学生又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知如何解决,如果我们能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并将长跑作为一项运动纳入到学生日常的常态化体育活动中,而不再简单地设置为考试过关项目,那么,学生还会不会遇到跑步就两腿发颤呢。
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因噎废食”,取消长跑无异于因噎废食。我们不能因为某一个体育项目带有危险性,易发生事故,就取消这项比赛,如此发展,高校体育将陷入到难以自拔的怪圈:越怕就越保守,越保守就越紧张,越紧张就越容易出事故,导致体育课上,稍有难度或风险的项目就不敢开展,学生的体质也会越来越羸弱,受伤害事故的风险反而会越来越大。其实,在很多发达国家,长跑已经成为许多人的自觉要求和生活习惯。比如每年在伦敦、芝加哥等地举办的马拉松赛都会吸引大批本地市民参与,东京马拉松赛从2007年举办以来,一直保持着选手零死亡的纪录。马拉松运动,塑造出健康的体魄,更塑造出不避艰险、知难而上的顽强精神。对于长跑中我们学生表现出的胸闷、气短、甚至猝死现象,我们要关注的不是长跑项目本身是否存在问题,而更应该思考,年纪轻轻的学生,为何变得如此羸弱不堪。
当然,单纯依靠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与高校体育教育的加强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远远不够,作为政府与社会,还要切实地关注到学生的身体健康中来,多鼓励、引导,树立榜样力量,作为社会的口舌——媒体,也要积极从正面宣传,培养学生重视身体健康,培养健全人格的良好习惯,作为家长,更应该不仅只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还要多关注孩子在学校参加的体育活动,培养孩子对体育的热爱。
我想只有当全社会力量都行动起来,长跑,就不会再成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12年11月21日
(再次感谢流金岁月圈子推荐本文至首页)http://s8/mw690/61c83046hcf0b1bde57d7&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