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shebinxiaoxiong
shebinxiaoxiong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566
  • 关注人气:8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牟宗三先生《佛性与般若》(上)12

(2022-08-13 16:05:52)
标签:

读书思考

文化

杂谈

分类: 思考

牟宗三先生《佛性与般若12

第一部  纲领

第四章  《大涅槃经》之佛性义

第一节  《涅槃经》中关于佛性义之种种说

1.《经•卷第七如来性品第四之四》:

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以来,常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善男子!如贫女人,舍内多有莫金之藏。家人大小无有知者。时有异人,善知方便,语贫女人:我今雇汝,汝可我耘除草秽。女即答言:我不能也。汝若能示我子金藏,然后乃当速汝作。是人复言:我知方便,能示汝子。女人答言:我家大小尚自不知,况汝能知?是人复言:我今审能。女人答言:我亦欲见,并可示我。是人即于其家掘出金之藏女人见已心生欢喜生奇特想,宗仰是人。

善男子!众生佛性亦复如是,一切众生不能得见。如彼宝藏,贫女不知。善男子!我今普示一切众生,所有佛性诸烦恼之所覆蔽,如彼贫人有金藏,不能得见。如来今日普示生诸觉宝藏,所谓佛性。而诸众生见是事已,心生欢喜,归仰如来。善方便者即是如来。贫女人者即是一切无量众生。金藏者即是佛性也。

案:此下有种种,如力士额珠,雪山一味药等。此种种喻喻一切生悉有佛性。而此佛性即是我义。此我是“真”“如来所说我名曰佛性(《经•卷八》)。此即是如来藏义。此言如来藏不像《胜鬟经》及《起信论那样直言如来藏自性净心,而是说如来秘密之藏佛性雄猛,难可沮坏,是故无有能杀害者。若有杀者,则断佛性。如是佛性终不可断。性若可断,无有是处。如我性者即是如来秘密之藏。如是秘藏,一切无能沮坏烧灭。虽不可坏然不可见。若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乃证知。以是因缘无能杀者。(《经•卷七》)如来秘密之藏,《经卷第二寿命品第一之二》解脱为解脱、般若、与法身三者合成。此三法如伊字二三点,不纵不横,亦不别异,此圆伊,即大涅槃也。涅槃即是安住秘密藏中。涅槃是果,亦曰涅槃法身。此涅槃法身亦是解脱,亦是般若。此三法合一之整法身即曰“真。显名法身,隐名如来藏。安住秘密藏而入涅槃,则法身朗现,秘密藏亦朗现。而在佛自身亦无所谓秘密,秘密是对生不解而言。是以如来秘密之藏通隐显两义而言。显即转名涅槃法身,此佛果也。隐则转名如来藏,则曰佛性。佛性是由那整一佛果法身置于因地而说。佛性与佛果其内容无二无别。就佛果而言佛性,则佛性之义首先是佛之性,犹言佛之性格,或佛之体段。此不是佛所以成之性能之义。普通所理解之佛性是佛所以成佛之性能之义。但《涅槃经》言佛性,其首先所表示者不是此义,乃是佛之性,佛之体段之义。儒家言性善是直接就道德实践以言成圣所以可能之根据,不是就圣人之体段而言圣之性。但《涅槃经》却首先就佛之体段而言佛之性。当其置于因地而言佛性,亦有是佛果之因义。是因,亦有其成佛之根据(种子)之义。但此整佛果(佛之体段)转因地而佛性,其佛果之因,成佛之根据,这只是笼统的形式的因果关系,即只就隐显关系而说,能表示出佛所以成佛之性能之义。只说隐名佛性,显名佛果(法身),人若问如何能显,想寻求此能显之原因,则光此佛果之置于因地并不能表示出。而此能显之原因才是因地佛性之切义。因地佛性要成其所以成佛之根据或性能之义,则必须即在此因地之整一佛性中能发现出此能使之显之原因或性能。此须对于因地之整一佛性,即由佛果之整法身而说者,有进一步之分解。光将佛之体段置于因地而说佛性,只说一隐显,不足够。

依是,佛性有两义:是佛之体段。一切生悉有佛性意即悉有成佛之体段之可能,不过烦恼所覆,不显而已。依此,一切生皆是一潜在的佛。从此潜在的佛说佛性,即曰如来藏。如来藏之藏有两义:一是藏库,一是潜藏。前者表示不空,如来法身是无量无漏功德聚。后者表示此不空之法身烦恼所覆,隐而不显。是所以能显有此佛之体段之性能,就此能显之性能而言佛性。此佛性义是所以成之性能或超越根据之义,不是佛之体段之义。

《涅槃经》说佛性首先是佛之体段义,此是正面说的。至于所以成佛之性能之佛性义,则不甚显豁。但并非无此线索。引至此第二种佛性之义之线索即是缘因了因。《涅槃经》以佛之体段义之佛性正因佛性。但此正因佛性必须有缘因了因以显之。但《涅槃经》却并未把缘因了因视二种因,乃是视了因即是缘因,即以了因缘因,或以缘因了因。它有时生因了因对言,有时正因缘因对言,有时正因了因对言,说的似乎显得杂乱。试看以下之经文。

善男子!因有二种。一者生因二者了因。能生法者是名生因。能了物,故名了因。烦恼诸结是名生因。缘生父母是名了因。如谷子等,星名生因。地水粪等是名了因。复有生因,谓六波罗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了因,谓佛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了因,谓六波罗蜜佛性。复有生因,谓首楞严三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了因,谓八正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生因,所谓信心六波罗蜜。

(《经·卷二十八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二

案:生因了因本有一定之界定。能生法者是名生因,此界定不错。依此界定,则烦恼诸结以及谷种等都是生因。凡缘起事之因果关系中的原因都是生因。四缘中的因缘亦是生因灯能了物,故名了因。此是以譬或事例作界定。灯光是生物,而只是照物,故了因。依此界定,吾人可说般若智是了因。但若说地水粪等是名了因,则难解。对谷种生因而言,则地水粪等只可说是缘因,即诸般扶助条件。经言此等是了因,并不是严格的说法,盖笼统地把了因视缘助,故以缘助比配了因也。至于此下于六波罗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等,说生因了因,则生因了因便互有出入,只仿佛有其义耳。此则不必详分疏,但看取何义耳。

同卷同品又云:

善男子!因有二种,一者正因,二者缘因。正因者,如乳生酪。缘因者,如焕酵等。

案:此似是以生因正因。但如果正因指佛性言,正因佛性并不生涅槃法身之果。是以如乳生酪只是譬况方便说耳。正因佛性并不是生因也。缘因者如,与酵等,此只示以气与酵母等乳生酪之缘助条件也此缘助条件,如用于正因佛性上说,甚广泛,经中并无明确之限定,即并未规定与了因不同之另一种因性。是故同卷同品又云:

世尊!如佛所说有二因者正因缘因众生佛性是何因?善男子!众生佛性亦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缘因。正因者,谓诸生。缘因者,谓六波罗蜜。

案:正因者谓诸,此是指点地说,言正因佛性不即生亦不离生也。(见后文)。缘因者谓六波罗蜜,此是以六波罗蜜助而可由之以显正因佛性也。但六波罗蜜中,有般若,有禅定,乃至其他。故以六波罗蜜缘因,此缘因并非与了因不同之另一种因性。盖了因亦是一缘助条件也。经便是这样地以缘因笼罩了因,而并未分两种因性也。是故同卷同品又云: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一切众生有佛性性,如乳中酪性。若乳无酪性,云何佛说有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缘因。缘因者,一酵,二焕。虚空无性,故无缘因。

佛言:善男子!若使乳中定有酪性者,何须缘因?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以有性故,故须缘因。何以故?欲明见故。缘因者是了因。世尊譬如暗中先有诸物,欲见故,以灯照了。若本无者,灯何所照?如土中有瓶故须人水轮施杖等而了因。如尼拘陀子,须地粪而作了因。乳中酵烦亦复如是须作了因。是故难先有性,要假了因,然后得见。以是义故,定知乳中先有酪性。

案:此虽是师子吼菩萨之言,然就我们现在之论点说,彼之所言亦并不差,即缘因者即是了因。此是以了因缘助,以缘因笼罩了因也。故以人水轮绳杖等”“地水粪等,诸缘助比配了因,而以之了因也。此与前文佛所说者同。此中佛似又发一新论点即乳中是否定有酪性。若定有酪性,则何须缘?若定无酪性,则了何所了?何故又从乳中可得酪耶?此是定不定之问题。师子吼似未甚意识及。故下文辗转问答,纠缠不已。而最后仍是二因,正因缘因。正因者,名佛性。缘因者,发菩提心。以二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菩提,如石出金。

据上,则知经文虽有正因,缘因,了因之名,然却并未说三因佛性,盖其所谓缘因即了因也,或以了因缘因,以缘因笼罩了因。然此种说法究嫌含混笼统,且有许多不恰当者。故天台宗智者大师即顺其名而分别地说三因佛性,以与三德相对应:正因是中道第一义空(见下),与法身相应;缘因是断德,与解脱相应;了因是智德,与般若相应。此则名义谛当,各就其主要之义而立名。说了因亦是缘,亦如四缘中说因缘亦是缘,然毕竟又分四缘也。此种明确地规定三因佛性,虽非经中所原有,然如此规定之,亦不悖于经义,且可使之更明晰也。

智者观音玄义·卷上》释名章中释了因缘因处有云:

了是显发,缘是资助资助于了显发法身。了者即是般若观智,亦名慧行正道,智慧庄严。缘者即是解脱,行行助道,福德庄严。《大论》云:一人能耘,一人能种。种喻于缘,耘喻于了。通论,教教皆具缘了义。今正明圆二种庄严之因,佛具二种庄严之果。原此因果根本即是性德缘了也。此之性德本自有之,非适今也。《大经》云:一切诸法本性自空,亦因菩萨修习空故,见诸法空。即了因种子本自有之。又云:一切众生皆有初地味”。《思益》云:一切众生即灭尽定。此即缘因种子本自有之。

据此,则凡《涅槃经》(简称《大经》)中言空慧言观智以佛性者即了因佛性也,凡言禅定以佛性者即缘因佛性也。般若观智照空假中,故是慧行正道,是智德。禅定断烦恼,得解脱,故是断德,亦称福德,此是行行助道。行行慧行相对而言。都是行,然而有实行的是慧,有实行的是定。慧行者属于智慧行之行也,亦可曰智慧底实践。行行者属于禅定行之行也亦可曰实践底实践。此两种德其种子即缘因佛性与了因佛性。此两种种子本自有之,故曰性德缘了。有此性德,始有修德。通过修行,性德了因满,即般若;性德缘因满为解脱。此缘了二佛性不能外求,即在正因佛性中分析得之,因此而有三因佛性。正因佛性即是佛之体段转因地,此是客观地说的佛性。缘了二佛性是就客观地说的整一的正因佛性而内部地分析出,此是主观地说的佛性。正因佛性是客观义的主体,缘了二佛性是主观义的主体,此是正的主观之所在,亦是普通所了解的佛性,即所以成佛之性能之佛性之所在。客观义的佛性可曰法佛性,主观义的佛性可曰觉佛性(以了因主,以缘因助,从主而言故曰觉佛性)。

上录经文以如来藏”为佛性,即客观说的整一正因佛性也。此由四倒而说到。非苦而生苦想,苦而乐想是名无常常想,常无常想,是名倒。无我我想我无我想,是名倒。

净不净想,不净净想,是名倒。涅槃法身常乐我净,此比说无常苦空无我不净进一步,故以“真”为佛性也。“真无我相,不可执也。只是一法身——法性身。法性不只是抽象地说的那空如性,乃是即于万法而法性。因此,当说法身时,万法便成了无量无作的净功能。法身者即是法性化了的法聚,即无量功德聚也。佛已证得,即佛果。由佛果说佛性,即是佛之体段也。由佛果转因地而说佛性此即正因佛性。一切生悉有佛性,即有此正因佛性。此示一切生皆可达至佛之体段,不过烦恼所覆,其正因佛性不显而已。然不可谓其不潜存地具此佛之体段也。是以在生即曰理性正因佛性,即只从一切法之法理(中道实相理)上说的正因佛性也,此即天台宗所谓理即佛,但有其理而无其事之谓也。其所以能达至佛之体段即因其性德缘了能自涌现,因而使正因佛性显而法身也。缘了涌现而慧行与行行,此即有缘了之事。缘了在理,未发心,未力口行,则性德缘了即没于正因佛性中而不显因此同名正因。正因者相应如来藏我而客观地形式地说的佛性也。故亦曰法佛性。就此法佛之正因佛性而说佛性,则佛性即中道第一义空。此以如来藏我说佛性进一步,但仍是说的正因佛性也。惟比较具体而已。

2.《经•卷第二十七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一有云:

师子吼者名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师子吼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佛性?以何义故,名佛性?何故复名常乐我净?若一切众生有佛性者,何故不见一切生所有佛性?十住菩萨住何等法不了了见?佛住何等法而了了见?十住菩萨以何等眼不了了见?佛以何眼而了了见?……

善男子!汝问云何佛性者,谛听吾当汝分别解脱。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乃至无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于我。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故。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

善男子!不见中道者凡有三种。一者定乐行,二者定苦行,三者苦乐行。定乐行者,所谓菩萨摩诃萨怜悯一切生故,虽复处在阿鼻地狱,如三禅乐。定苦行者,谓诸凡夫。苦乐行者,谓声闻缘觉。声闻缘觉行于苦乐,作中道想以是义故虽有佛性,而不能见。如汝所问以何义故名佛性者,善男子,佛性者即是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

复次,善男子!道有三种谓下上中。下者梵天无常,谬见是常。上者,生死无常谬见是常;三宝是常横计无常。何故名上?能得最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中者,名第一义空:无常见无常,常见于常。第一义空不名下。何以故?一切凡夫所不得故。不名上。何以故?即是上故。诸佛菩萨所修之道不上不下。以是义故,名中道。

案:此段文是经言佛性之主文。昙无谶以及河西道朗以中道”为佛性体,即本此。经言中道第一义空”为佛性。改第一义空”为真如,则泛。盖经言中道第一义空即指不空而常乐我净之大涅槃而言,不是泛讲的如也。大涅槃当然是空,寂灭故空。但此空却是空而不空,常乐我净,故是第一义空。此第一义空由行中道而得。行中道者,见空及与不空,两面皆见到,不偏于一面行中道。无常见无常,常见于常,两者皆如实见,无横计,无倒,故行中道。此是分别地说,分成两行,由不偏于任一行(任一面)而言中道。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空,不名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此亦是分别地说,分成两行两面。两面皆见,名中道。见一切空,不见得名中道。此种说法是经文之质朴。然则正中道者亦实可由分别说进而相即地说,由如此说而得见也。相即地说者即由生死法苦、空、无我,而如实见,不加任何执着,即转其自身之不空而常乐我净。如此相即地见空及与不空,见无常及与常,见苦及与乐,见无我及与我,方是正地行中道,正的智慧,此即是第一义空,亦即是佛性。是以中道第一义空者,即是依相即地说的中道所见之空也,而空即是妙有。故此第一义空即是胜义空,言其非偏空,非只是生死法之无自性空而已也。若只是无自性空之偏空,那只是一面说,方便说,小乘亦见之,故只见到无常、苦、空、无我一面。今言大涅槃,三德秘密藏,则必须即于生死法之无常苦空无我而直下转不空之常乐我净,此即是中道第一义空。佛已了了见之,故中道第一义空即佛果。如从此佛果说佛性,则佛性即是佛之体段。如将此佛之体段义的佛性转因地,对生而言,即为众生之理性正因佛性。因果有隐显,而内容的意义则不二。故亦得以中道第一义空正因佛性也。

由如此之正因佛性,我们可以预见中道第一义空下的不空如叶品第十二之四》,见下第五节),预见无量无作恒沙佛法佛性(天台宗智者语),不必逮至佛果而后知也。此即圆见、圆闻、圆信。此是把《般若经》之“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维摩诘经》之除病不除法,收于涅槃法身上说。此亦即《法华经》之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之境也,故亦与《法华》同醍醐味也。

经言中道第一义空,虽质朴地以见两面不偏一面中道,然此种分成两面之说法实义函两面之相即地说。经言: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此中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一语须当有一明确之解释,不可孤立地望文生义,驰骋遐想。初看,所言空者之空好像是继承上文第一义空名智慧之第一义空而解释之。如是,则所言空者之空即是第一义空,而不见空与不空则以般若遣执说之。但这样一来,便与下文智者见空及与不空云云相刺谬。因此,当再仔细一看时,便知所言空者之空不是承上文指第一义空而解释之,而乃是下,提出与不空相对的而解释之。下文言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显然是空与不空分别解释,空是与不空相对反的偏面空。在同一段文字里,前后字不应有异指。因此,所言空者之空亦应是与不空相对反的偏面空。因此,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语意当该是这样的即:平常所说的空乃是不见空与不空之两面但只见到空一面之偏面的空。下文言智者见空及与不空。然则不见空与不空便不是智者。如此,则上下文意便无刺谬。不见空与不空是贬斥语,不是胜妙语。习于般若者,一见此种话头,便以般若之遣执荡相说之,以此语即表示中道第一义空。吾初亦如此看,后觉其不然。偶阅及吉藏大乘玄论》,彼正好亦是以此语胜妙语,即表示中道者。彼云:

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智慧。斯则一往第一义空以佛性,又言第一义空名智慧。岂不异由来义耶?今只说境智,说智境。

〔案:此言《涅槃经》以中道第一义空佛性,又说第一义空智慧,此与以前抒义不同。我今只以境智不二示之。〕复云:

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对此言,亦应云:所言智者,不见智与不智。不见空除空,不见不空除不空;除智,又除不智。远离二边,名圣中道。又言:如是二见不名中道,无常无断乃名中道。〔案:经此文见下录〕此岂非以中道佛性耶?是以除不空,则让常边又除于空,即让断边。不见智与不智,义亦如是。故以中道佛性。是以文云:佛性者,即是三菩提中道种子也。是故今明:第一义空名佛性;不见空与不空,不见智与不智无常无断,名中道。(《大乘玄论·卷三论佛性义寻经门

案:此解于义理自通,但与经文语意不合。他把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说成遣执荡相之胜妙语,以此语本身即表示远离二边之中道。但经说此语却是贬斥语,表示这种不见空与不空,但只见空一面,愚者,不是智者。智者见空及与不空,此是以双见中道,不是以不见”为中道。他又依据境智不二而例言不见智与不智,与经后文无常无断乃名中道,牵合一律。无常无断自表中道。但不见空与不空却是意在贬斥,不在示中道。境智不二自可说。依据境智不二,自亦可进一步说不见智与不智中道。但这些都是推称之言,不是经文之原意。经说第一义空名智慧,是以双见空与不空中道,以见中道智慧,不是以不见智与不智”为中道智慧。因此,以不见空与不空”为遣执荡相之中道空,若将此语单提孤视,这自可成立但不合经文原意。

吾人顺通经文须先知经言空是与不空相对的偏空;只见偏空不智,双见空与不空始智者。此虽说的甚质朴,但其实意却不是只分别地见了两面便算中道第一义空,便算知了所有佛性一切佛法常无变易,必须进而相即地说,即于生死法之无常、苦、空、无我,而如实知,如实见,不加任何横执着,这便直下转不空而常乐我净之涅槃法身。这就是行中道而得者。由此中道得第一义空。得中道第一义空已,再进而就之说境智不二,说不见空与不空,不见智与不智,遣执荡相地,遮诠地,再将那中道第一义空之实意义予一双忘之表示,这都是可许的。但不能直以此义解释经文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之语。

以中道第一义空佛性是就涅槃法身说,则是以佛果佛性。此佛性是佛之体段义。就生说,生亦可具此佛之体段。但虽具而未显,则即将佛果转因地而曰佛性,此即正因佛性一词之所以立。从因地说正因佛性,是就生说也。从因地而说正因佛性,故可云:佛性者即是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一切诸佛亦是由本具此佛之体段而始可获得无上正等正觉。但如此言正因佛性还是客观地说的法佛性之佛性。若问如何能把这本具之中道种子显发出来而得无上正等正觉,则须就着客观说的正因佛性而内在地凸显出缘了二佛性,此即是主观说的觉佛性。此则比以中道第一义空”为佛性更具体也。此下即逐步从缘了二佛性作具体的展示。

3.经同卷同品续上录经文又云:

复次,善男子!生死本际凡有二种,一者无明二者有爱。是二中间,则有生老病死之苦,是名中道。如是中道能破生死,故名中。以是义故,中道之法名佛性。是故佛性常乐我净。以诸众生不能见故,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佛性实非无常无乐无我无净。……

复次,善男子!众生起见凡有二种,一者常见,二者断见。如是二见,不名中道。无常无断乃名中道。无常无断即是观照十二因缘智。如是观智是名佛性。二乘之人虽观因缘,犹亦不得名佛性。佛性虽常,以诸众生无明覆故,不能得见。又未能渡十二因缘河,犹如兔马。何以故?不见佛性故。善男子!是观十二因缘智慧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种子。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佛性。善男子!譬如胡瓜名热病。何以故?能热病作因缘故。十二因缘亦复如是。善男子!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有因者,即十二因缘。因因者即是智慧。有果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果者即是无上大般涅槃。善男子!譬如无明因,诸行果,行因识果。以是义故,彼无明体亦因亦因因,识亦果亦果果。佛性亦尔。善男子!以是义故十二因缘不生不灭,不常不断,非一非二,不来不去,非因非果。

善男子!是因非果,如佛性。是果非因,如大涅槃。是因是果,如十二因缘所生之法。非因非果名佛性。非因果故,常恒不变。以是义故,我经中说十二因缘其义甚深无知无见,不可思维,乃是诸佛菩萨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及。以何义故,甚深甚深?众生业行不常不断而得果报。虽念念灭,而无所失。虽无作者,而有作业。虽无受者而有果报。受者虽灭,果不败亡。无有虑知和合而有。一切众生虽与十二因缘共行而不见知。不见知故,无有始终。十住菩萨唯见其终,不见其始。诸佛世尊见始见终。以是义故,诸佛了了,得见佛性。善男子!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善男子!如蚕作茧,自生自死。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不见佛性故,自造结业。流转生死,犹如拍超。善男子!是故我于经中说:若有人见十二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性。

善男子!观十二缘智凡有四种: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声闻道。中智觌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缘觉道。上智观者,见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者见了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以星义故,十二因缘名佛性。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中道。中道者即名佛。佛者名涅槃。

案:上录经文从十二因缘说佛性。十二因缘自身不是佛性由十二因缘起观智彻底穿透十二因缘,所谓见之了了,见始见终,见其不生不灭,不常不断,非一非二(异),不来不去非因非果,而无一毫执着,则见佛性,亦即证得佛性。所见而得之佛性即是中道第一义空,即是涅槃法身,即是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以此即以此佛之本性,佛之体段也。故若有人见十二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佛者即是佛性。故所见得之佛性即是法佛性也。正面实说的佛性仍是中道第一义空而从十二因缘说起,乃是指点地说,非正面分解地实说。意十二因缘本身并非佛性,由之而见中道第一义空始是正面实说的佛性。故说十二因缘名佛性,犹如胡瓜名热病,何以故,能热病作因缘故。胡瓜本身实非热病也。故十二因缘名佛性,此非佛性义之独立一说也。若章疏家见之而列独立一说,则是执文摘句之过也。

此由十二因缘指点地说的佛性,其实处仍归于中道第一义空,故于佛性得由因,因因,果,果果关联着以明之。如从十二因缘说起,此十二因缘即是因。由此起观智,此观智之智慧即是因因,言因上之因,了因也。此言以此智慧因可得菩提果也。是故果即是无上正等正觉,而大涅槃则是果上之果(果果)也

至于所见而得之佛性本身亦可说是因非果,亦可说是果非因,亦可说非因非果是因非果者佛果之佛性在生即转因地之佛性,潜具而未显也。《经•卷第二十八师子吼品第十一之二》云:是因非果名佛性,非因生故。是因非果,非沙门果,故名非果。何故名因?以了因故。此言佛性所以是因而非果者,因它是最后的因,而不复由因而生故,它不是缘起的因果法。非果生潜具而未显也。故其因,直接的意思当该是正因。然自其能显而果言,即此正因亦具了因也。故《经》即以了因说之。而智者于《观音玄义•卷上》谓:“‘是因非果名佛性者,此据性德缘了皆名因也。此即由客观地说的正因佛性复进而抉发其缘因佛性与了因佛性,即主观地说的觉佛性,即据此觉佛性而名正因佛性因也。实则其直接的意思当该是整一的正因佛性,在生未显,即名因。至于再追问其所以能显之因,始说性德缘了以因,此即主观说的觉佛性也。

是果非因,如大涅槃,此即佛果涅槃法身也。《经•卷第二十八师子吼品第十一之二》云:善男子!是果非因,谓大涅槃。何故名果?是上果故,沙门果故,婆罗门果故,断生死故,破烦恼故,是故名果。……善男子!涅槃无因,而体是果。何以故?无生灭故,无所作故,非有故,是无故,常不变故,无处所故,无始终故。善男子!若涅槃有因,则不得称涅槃也。槃者言因般涅言无。无有因故,故称涅槃。案此解非因”为“无因。无因者,涅槃非生灭法,非所作法,非有法。虽无因,而其自体却是果,因由缘了而显也。故无缘起之生因,而却有了因也。涅槃法身只是果位,非因位,故是果非因,如大涅槃。此是正解。由非生灭法而说其无缘起之生因,则是另一义,非非因之谛解。智者大师解云:“‘是果非因名佛性者,此据修德缘了皆满,了转名般若,缘转名解脱,亦名菩提果,亦名大涅槃果果,皆称果也。此据修德上的缘因了因皆满现而说果也。此即以佛果涅槃法身说佛性也。是果非因名佛性,此是智者引申语,《经》文只说是果非因如大涅槃。然如此引申亦无过,盖《经》本即就涅槃法身说佛性也。同一佛性,就佛果言,即是果非因,如大涅槃。就生言,即转因地而说佛性,是因非果。

非因非果,名佛性,非因果故,常恒不变。此即说其非生灭法也。故不可以因说,亦不可以果说。此所不可以之说佛性的因果是生灭有法中之因果也。《经?卷第二十九师子吼品第十一之三》云:善男子!是生死法悉有因果。有因果故,不得名之涅槃也。何以故?涅槃之体无因果故。又云:善男子!我所宣说涅槃因者,所谓佛性。佛性之性不生涅槃。是故我言涅槃无因。能破烦恼,故名大果。不从道生,故名无果。是故涅槃无因无果。但亦可说果,是由缘了而显也。故涅槃因者所谓佛性,此佛性客观地说是正因佛性,主观地说是缘因佛性与了因佛性。此佛性显而果,非缘起有法所生之果也。正能显正因而果者是缘了二因,简单言之,是了因,而了因则是破烦恼显发正因而果,亦非生因之生果也。智者大师解云:法身满足即是非因非果正因满,故云隐名如来藏,显名法身。虽非是因,而名正因。虽非是果,而名法身。《大经》云:“‘非因非果名佛性者,即是此正因佛性也。意言此正因佛性非因非果也。虽非是因,而名正因。虽非是果,而名法身。盖《经》本就涅槃法身说佛性也。至于所以非因非果,则如《经》说。

4.《经·卷第二十七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一》又云:

善男子!毕竟有二种。一者庄严毕竟,二者究竟毕竟。一者世间毕竟,二者出世毕竟。庄严毕竟者,六波罗蜜。究竟毕竟者切众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名佛性。以是义故我说一切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悉有一乘。以无明覆故,不能得见。……

复次,善男子!佛性者即首楞严三昧,性如醍醐,即是一切诸佛之母。以首楞严三昧力故,而令诸佛常乐我净。一切众生悉有首楞严三昧。以不修行,故不得见。是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一切生具足三定,谓上中下。上者谓佛性也。以是故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中者,一切众生具足初禅。有因缘时,则能修集。若无因缘,则不能修。……以是故言一切众生悉具中定。下定者,十大地中心心数定也。以是故言一切生悉具下定。一切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能得见。十住菩虽见一乘,不知如来是常住法。以是故言:十地菩萨虽见佛性,而不明了。善男子!首楞严者名一切事毕竟。严者名坚。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最。以是故言首愣严定名佛性。

案:此以一乘佛之性,即佛果之体段。一乘即佛乘。一乘究竟,非二非三。又以首楞严定佛性,亦佛之体段义。一切生具足三定。上定即佛性,即首楞严定也。中定者一切生具足初禅。智者大师即由此而言缘因佛性,谓解脱也。一切生悉具下定,即心数定也。一切生皆有相当定力。以此缘,所谓行行助道,渐渐而得初禅,乃至二禅,三禅,四禅,最终得首楞严定,即是缘因佛性满,转名解脱。《经》只言正因、缘因,或正因、了因,或生因、了因。其意实只以了因缘因,或以缘因了因,未分别说缘因为解脱,了因般若。如此别说而明确之者是智者大师之所说。

《经同卷又言:

善男子!佛性者,所谓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一切众生悉有三。破烦恼故,然后得见。一阐提等破一阐提,然后能得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生悉有佛性。

……

一切觉者名佛性。十住菩萨不得名一切觉故,是故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案:此以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三者佛性。复以一切觉”为佛性。此亦佛之体段义。(大悲三念处,处亦曰住。此言佛之大悲摄化生,常住于三种之念。第一念住:生信佛,佛亦不生喜心,常安住于正念正智。第二念住:生不信佛,佛亦不生忧恼,常安住于正念正智。第三念住:同时一类信,一类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欢喜与忧戚,常安住于正念正智。此与性念处,共念处,缘念处之三种念处不同。)佛果不空,有无量功德,无量性能,故可以如此等佛性也。生亦具而未显,即因地之佛性,即一切生是一潜在的佛也。

《经·卷第三十二师子吼品第十一之六》,总列举云:

善男子!如来常住,则名我。如来法身,无边无碍,不生不灭,得八自在〔八自在见卷第二十三〕,是名我。众生实无如是我及以我所。但以必定当得毕竟第一义空‘故名佛性。

善男子!大慈大悲名佛性。何以故?大慈大悲常随菩旌,如影随形。一切众生必定当得大慈大悲,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大慈大悲者名佛性,佛性者名如来。

大喜大舍名佛性。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若不能舍二十五有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诸生必当得故,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大喜大舍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

佛性者名大信心。何以故?以信心故,菩萨摩诃萨则能具足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一切生必定当得大信心故,是故说言一切生悉有佛性。大信心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

佛性者名一子地。〔《经•卷十六梵行品第八之三》:菩萨修慈悲善已,得住极爱一子之地。……菩萨住是地中视诸生同于一子,见修善者,生大欢喜,是故此地名曰极爱。〕何以故?以一子地因缘故,菩萨则于一切众生得平等心。〔经?卷十六》又云:菩萨修慈悲喜得一子地。……修舍心时,则得住于空平等地。〕一切众生必定当得一子地故,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子地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

佛性者名第四力〔知生上下根智力曰第四力〕。何以故?以第四力因缘故,菩萨则能化众生一切生必定当得第四力故,是故说言一切生悉有佛性。第四力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

佛性者名十二因缘。何以故?以因缘故,如来常住。一切众生定有如是十二因缘,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十二因缘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

佛性者名四无碍智。以四无碍因缘故,说字义无碍。字义无佛性者名顶三昧。以修如是顶三昧故则能总摄一切佛法。是故说言顶三昧者名佛性。十住菩萨修是三昧,未得具足,虽见佛性,而不明了。一切众生必定得故,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如上所说种种诸法,一切生定当得故,是故说言一切生悉有佛性。

案: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大信心,一子地,第四力,十二因缘(此是指点地说),四无碍智,顶三昧,再加上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一切觉,凡此等等佛性,皆是佛之性能,就缘了满而说也。总起来,即是”为佛性,或中道第一义空”为佛性。种种说实只是一说也。此一说之佛性即是佛之性佛之体段,故佛性者即是如来见佛性者即见佛。就生言,则转因地之佛性,即正因佛性也。此是客观地说。若再就其所以能显之因说,则就中再分析出缘因佛性与了因佛性,此是主观地说的觉佛性。

5.对此整一佛性,前说是因非果,是果非因,非因非果。今再总起来广说云:

佛性者,亦色非色,非色非非色。亦相非相,非相非非相。

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非常非断,非非常非非断。

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亦尽非尽,非尽非非尽。

亦因亦果,非因非果。亦义非义,非义非非义。亦字非字,非字非非字。亦苦亦乐,非苦非乐〔案:此当说亦乐非乐,非乐非非乐〕。

亦我非我,非我非非我。亦空非空,非空非非空。

云何色?金刚身故。云何非色?十八不共非色法故。云何非色非非色?色非色无定相故。

云何相?三十二相故。云何非相?一切众生相不现故。云何非相非非相?相非相不决定故。

云何一?一切生悉一乘故。云何非一?说三乘故。云何非一非非一无数法故

云何非常?从缘见故。云何非断?离断见故。云何非非常非非断?无终始故。

云何有?一切众生悉皆有故。云何无?从善方便而得故。云何非有非无?虚空性故。

云何名尽?得楞严三昧首故。云何非?以其常故。云何非非非?一切尽相断故。

云何因?以了因故。云何果?果决定故。云何非因非果?以其常故。

云何名义?悉能摄取义无碍故。云何非义?不可说故。云何非义非非义?毕竟空故。

云何字?有名称故。云何非字?名无名故。云何非字非非字?断一切字故。

云何亦苦亦乐诸受缘起故。云何非苦非乐?断一切受故。〔案当如此解:云何乐?以大乐故。(大乐见卷二十三)。云何非乐?无乐相故。云何非乐非非乐?不思议故。〕

云何非我?未能具得八自在故,〔八自在见卷二十三〕。云何非非我?以其常故。云何非我非非我?不作不受故。〔案当如此解:云何我?以我故。云何非我?无我相故。云何非我非非我?不思议故。〕

云何空?第一义空故。云何非空?以其常故。云何非空非非空?能善法作种子故。〔案此末一答亦不切。当如此云:空妙有故。〕

善男子!若有人能思维解了《大涅槃经》如是之义,当知是人则见佛性。佛性者不可思议,乃是诸佛如来境界,非诸币闻缘觉所知。

善男子!佛性者非阴界入,非本无今有,非已有还无。从善因缘,众生得见。譬如黑铁,入火则赤,出冷还黑。而是黑得闻见。善男子!如种灭已芽则还生,而是芽性非内非外。乃至华果亦复如是,从缘故有。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典成就具足无量功德。佛性亦尔悉是无量无边功德之所成就。•卷第二十七

案:佛性不可思议,则自任一面或任一义说佛性,皆如盲人摸象,不说象体,亦非不说。若是相悉非象者,离是之外更无别象。(《经•卷第三十二))经以此喻喻彼就六法说佛性者,亦各得一体,不得其全。因此,佛性非六法,非离六法

《经?卷第三十二师子吼品第十一之六)云:

是诸生闻佛说已,或作是言:色是佛性。何以故?是色虽灭次第相续,是故获得无上如来三十二相。如来色常如来色者,常不断故,是故说色名佛性。……

或有说言:受是佛性。何以故?受因缘故,获得如来实之乐。如来受者,谓毕竟受,第一义受。众生受性虽复无常,然其次第相续不断,是故获得如来常受。……以是故说受佛性。

又有说言:想是佛性。何以故?想因缘故,获得如来实之想。如来想者,名无想想。无想想者,非众生想,非男女想,亦非色受想行识想,非想断想。众生之想虽复无常,以想次第相续不断,故得如来常恒之想。……以是故说想佛性

又有说言行佛性。何以故?行名寿命。寿因缘故,获得如来常住寿命。众生寿命虽复无常,而寿次第相续不断,故得如来实常寿。……以是故说行佛性。

又有说言识佛性。识因缘故,获得如来平等之心。众生意识虽复无常,而识次第相续不断,故得如来实常心。……以是故说识佛性。

又有说言离阴有我,我是佛性。何以故?我因缘故,获得如来八自在我。〔八自在见卷第二十三〕。有诸外道说言:去来,见闻,悲喜,语说,我。如是我相虽复无常,而如来我实是常。善男子!如阴入界虽复无常而名是常。众生佛性亦复如是。

善男子!如彼盲人各各说象,虽不得实,非不说象。说佛性者亦复如是,非六法,不离六法。

善男子!是故我说众生佛性非色,不色、乃至非我,不离我。

案:非色者非生灭色,不离色者佛性之色乃常色也。非我者非五阴和合假我,不离我者佛性之我乃实常我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性是无量无边功德之所成就,是常乐我净之涅槃法身。但就此法身说佛性,只能说如来法身之佛性,中道第一义空佛性,乃至慈悲喜舍等等佛性,如前所列举,而不能直就生灭法的色受想行识我六法说佛性。是故《经·卷第三十二》于说第一义空,慈悲喜舍,大信心,一子地,第四力四无碍智,顶三昧,乃至《经·卷第二十七说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一切觉,为佛性后,即说

善男子!我若说色是佛性者,生闻已,则生邪倒。以邪倒故,命终则生阿鼻地狱。如来说法断地狱,是故不说色是佛性。乃至说识亦复如是。

是即不以五阴说佛性也。甚至亦不能以五阴和合假我说佛性。是即不以六法说佛,性也不离六法须知佛性之六法乃常乐我净之六法,非生灭法苦空无我之六法也是即已非通常所说之六法矣。是故《经》就六法说佛性,不即六法,不离六法,乃指点地说,或抉择地说,非正说也说十二因缘佛性亦复如是。《经卷第三十四迦叶菩萨品第十二之二》说“众生者是佛性”,亦复如此。《经》云:

善男子!我于此《经》说言佛性具有六事:一常,二实,三,四善,五净,六不可见。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说众生佛性离生有!

善男子!我又说言众生佛性犹如虚空。虚空者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非内非外,非是色声香味触摄。佛性亦尔。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说生佛性离生有善男子!我又复说生佛性犹如贫女宅中宝藏,力士额上金刚宝珠,转轮圣王甘露之泉。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说众生佛性离生有!

善男子!我又复说犯四重禁,一阐提人,谤方等经,作五逆罪,皆有佛性。如是众生都无善法,佛性是善。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佛说众生佛性谁众生有!

善男子我又复说生者是佛性。何以故?若离生,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我与波斯匿王说于象喻。如盲说象,难不得象,然不让象。众生说色乃至说识,是佛性者,亦复如是。虽非佛性,非不佛性。……善男子!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作种种说。

案:章疏家列种种说,实皆不解佛意也是故“众生者即是佛性,十二因缘是佛性,六法是佛性,皆是相遮相显,指点地,曲折地说,其中有抉择。至若正说,实说,则只中道第一义空一义耳。故正因佛性是实说也。此正因佛性非因非果。虽非是因,而说正因,虽非是果,而说法身。缘了二因者就正因而分析出可,乃至说首楞严,一切觉,慈悲喜舍,大信心,一子地,四无碍智,皆可,皆是实说也。《涅槃经》言佛性犹是分解地说。若依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而说佛性,则是诡谲地圆顿说。《涅槃经》尚未取此方式。即使说生是佛性,十二因缘是佛性,六法是佛性,亦不是诡谲地圆顿说。涅槃经》只扶律谈常耳。然其分解实说的中道第一义空实已涵着诡谲地圆顿说,并已涵着可被吸入于性具系统中,故天台宗判之与《法华第五时说,并同醍醐味也。

牟宗三先生《佛性与般若》(上)12

牟宗三先生《佛性与般若》(上)12

牟宗三先生《佛性与般若》(上)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