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先生《佛性与般若》(上)5

标签:
读书思考文化杂谈 |
分类: 思考 |
牟宗三先生《佛性与般若》(上)5
第一部
第一章
第五节
《经》(初品):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
以无所舍法具足檀波罗蜜,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
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罗波罗蜜。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蜜。
身心精进不懈息故,应具足毗梨耶波罗蜜。
不乱不昧故,应具足禅波罗蜜。
于一切法不著故,应具足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不生故,应具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九相:胀相,坏相,血涂相,脓烂相,青相、噉相,散相,骨相,烧相;八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出入息,念死;十想:无常想,苦想,无我想,食不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不净想,断想,离欲想,尽想;十一智: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如实智;三三昧: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三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
案:“菩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同时应具足六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六度,同时亦应具足一切其他法数。凡此等法数皆已先总列于前。龙树《大智度论》对之皆有广释。《论•卷第十一》释“以不住法”句云:
问曰:云何名“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能具足六波罗蜜”?答曰:如是菩萨观一切法非常非无常,非苦非乐,非空非实,非我非无我,非生灭非不生灭,如是住甚深般若波罗蜜中,于般若波罗蜜相亦不取,是名不住法住。若取般若波罗蜜相,是为住法住。
是则“以不住法住”者即是以“不住著于法”之心境,特定言之,即是不受不著,不住著于般若,不取般若相,而住于般若波罗蜜中也。如是住般若中具足六波罗蜜,如是住般若中具足一切其他法数。如是具足,再上达,即为经下文所说: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遍知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得道慧,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以道慧具足道种慧,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以道种慧具足一切智,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当行般若波罗蜜。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当行般若波罗蜜。
……
乃至“欲住十八空,当学般若波罗蜜”。“欲知一切诸法如、法性,实际,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应如是住般若波罗蜜。”此皆如上所解。“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数知三千大千世界中大地诸山微尘,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析一毛为百分,欲以一分毛尽举三千大千世界中大海江河池泉诸水而不扰水性者,当学般若波罗蜜。三千大千世界中诸火一时皆然,譬如劫尽烧时,菩萨摩诃萨欲一吹令灭者,当学般若波罗蜜。三千大千世界中,诸大风起,欲吹破三千大千世界及诸须弥山,如摧腐草,菩萨摩诃萨欲以一指障其风力,令不起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一结加趺坐,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中虚空者,当学般若波罗蜜”。乃至欲得种种其他神通,作用,功化,德业,直至得无上正等正觉,初品终结为止,皆当学般若波罗蜜。《大智度论》释此初品极为详赡,共三十四卷。其法数与主旨纲脉不过如上所述。
菩萨以不住法住般若中,具足六度,乃至一切其他法数;上达知佛境界,具足三智;住十八空,知诸法如、法性、实际,乃至得无上正等正觉:皆是实相般若之力。在此种住而具足某某,知某某,得某某中,我们综结一句,亦可以说:般若具足一切法,般若遍满一切,一切尽摄于般若中。以何方式具足、遍满、统摄一切法?曰:以不离不舍不坏亦不受不著不可得一切法而具足一切法。是故《智论?卷第四十二》解《经·集散品第九》文“色不受,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受”中有云:
不舍者,诸法中皆有助道力故。不受者,诸法实相毕竟空,无所得,故不受。
复次,诸结使烦恼颠倒虚妄,无所舍,但知诸法如,实相无相,无忆念故。是名菩萨不受不舍波罗蜜,名为般若波罗蜜。
此彼岸不度故,世间相即是涅槃相,涅槃相即是世间相,一相所谓无相。若如是知,应当灭。以未具足诸功德故,不灭,大慈悲本愿力故,不灭。难求佛道,于此法中亦无好丑相及受舍相。以是故,非法亦非非法,是名菩萨般若波罗蜜一切相不受。
最后乃是“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经•散华品第二十九》中语,《智论?卷第五十五》)。“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句义品第十二》,亦见《散华品》)。经共九十品,论共一百卷,重重复复,不过说此义。
不但般若以不舍不受方式具足一切法,在实相般若中,任一法皆如此,一切法皆可趣任一法,如趣色趣空等,而“是趣不过”。《大智度论·卷第七十一》《经•善知识品第五十二》云:
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为安隐世间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安乐世间故,为教世间故,为世间岭故,为世间依处故,为世间洲故,为世间将导故,为世间究竟道故,为世间趣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案:为世间归,世间依,世间洲,世间将导,世间趣,此与“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不同。〕
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世间洲故,发阿得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须菩提,若江河大海四边水断,是名为洲。须菩提,色亦如是,前后际断,受想行识前后际断,乃至一切种智前后际断。以是前后际断故,一切法亦尔。须菩提,是一切法前后际断故,即是寂灭,即是妙宝,所谓空无所得,爱尽无余,离欲涅槃。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特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以寂灭微妙法为众生说。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为世间洲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世间趣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为众生说色趣空,说受想行识趣空,乃至说一切种智趣空。为众生说色非趣非不趣。何以故?是色空相非趣非不趣。说受想行识非趣非不趣。何以故?是受想行识空相非趣非不趣。乃至一切种智非趣非不趣。何以故?是一切种智空相非趣非不趣。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为世间趣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一切法趣空,是趣不过。何以故?空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无相,是趣不过。何以故?无相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无作,是趣不过。何以故?无作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无起,是趣不过。何以故?无起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无所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是趣不过。何以故?无所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梦,是趣不过。何以故?梦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幻,趣响,趣影,趣化,是趣不过。何以故?是化等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无量无边,是趣不过。何以故?无量无边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不与不取,是趣不过。何以故?不与不取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不举不下,是趣不过。何以故?不举不下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不增不减,是趣不过。何以故?无增无减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不来不去,是趣不过。何以故?不来不去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不入不出,不合不散,不著不断,是趣不过。何以故?不著不断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我,众生,寿命,人,起使,起作,使作,知者,见者,是趣不过。何以故?我乃至知者见者毕竟不可得,何况当有趣非趣?
须菩提,一切法趣有常,是趣不过。何以故?常毕竟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
须菩提,一切法趣乐、净、我,是趣不过。何以故?乐、净、我毕竟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无我如来藏〕。
须菩提,一切法趣欲事,是趣不过。何以故?欲事毕竟不可得,何况当有趣非趣?
须菩提,一切法趣瞋事、痴事、见事,是趣不过。何以故?瞋事、痴事、见事,毕竟不可得,何况当有趣非趣?
须菩提,一切法趣如,是趣不过。何以故?如中无来无去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法性,实际,不可思议性,是趣不过。何以故?法性、实际、不可思议性中,无来无去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平等,是趣不过。何以故?平等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不动相,是趣不过。何以故?不动相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色,是趣不过。何以故?色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
须菩提,一切法趣受想行识,是趣不过。何以故?受想行识毕竟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十二处、十八界,亦如是。
须菩提,一切法趣檀波罗蜜,是趣不过。何以故?受想行识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十二处、十八界,亦如是。须菩提,一切法趣檀波罗蜜,是趣不过。何以故?檀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
……
须菩提,一切法趣般若波罗蜜,是趣不过。何以故?般若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
须菩提,一切法趣内空,是趣不过。何以故?内空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
须菩提,……乃至一切法趣无法有法空,是趣不过。何以故?无法有法空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
须菩提,一切法趣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趣不过。何以故?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毕竟不可得故,云何当有趣非趣?须菩提,一切法趣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是趣不过。何以故?一切种智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是趣不过。何以故?须陀洹果乃至辟支佛道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趣不过。何以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趣非趣不可得故。
须菩提,一切法趣须陀洹果乃至佛中,是趣不过。何以故?须陀洹乃至佛中,趣非趣不可得故。〔佛身具足一切法〕
案:此种一一列举重复说,是经体之特色。一切法趣空,趣色等,趣者趣赴义,是动词。“是趣不过”意即:是种趣空之趣当体即是终极的,无有超过或超出此趣者。趣色亦然,无有超过或超出是趣者。何以故?色、空,亦不可得故。而趣亦是非趣之趣。何以故?趣非趣不可得故。趣不是运动地趋赴,好像磁石之吸铁,乃是抒意地指归一指归于空,则空相中亦无所谓趣与不趣矣,即趣与非趣亦倶不可得矣;指归于色受想行识,乃至贪瞋痴,乃至六度,乃至十八空,乃至三十七道品,此诸法一一法俱不可得,则指归于色等即指归于空,色等既不可得,则亦无所谓趣不趣,即趣与非趣亦俱不可得矣。每一不可得之不趣之趣即示每一法当体即是空如实相,亦示是趣当体即是终极的,无有过是趣出是趣者。然则一切法趣空者,即以空、如、法性、实际、实相、无相、无作、无起、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入不出、不合不散、不著不断等摄一切法也。
(摄是抒意地意摄,非物理地吸摄)。趣色等者亦复如是,即以“色即是空”之空摄一切法也。而此即是实相般若之活智。(趣色等者,不是以缘起事造的观点说色足以引起一切法,因而一切法趣色也。华严宗法界缘起一摄一切一切摄一不是此处说趣色等之意。天台宗亦常借用此处趣色等而说性具念具亦非此处说“趣色趣空是趣不过”之本义。)
吾人欲得般若活智,不能舍离一切法。如舍离一切法,则般若蹈空,亦不成其为般若。但亦不能著一切法。若著于法,则成执着,诸法之实相不可见,而般若亦死。依是,般若如成其为般若,只有在不舍不著之方式下具足一切法,方成其为实相般若。而在此方式下具足一切法,则一切法亦可说是趣般若。趣般若即是趣不舍不著之实相般若,而一切法既在实相中,则亦无所谓趣与不趣,趣与非趣俱不可得,则即趣而无趣,当体即是实相,即是终极。一切法皆如,即一切法皆如在那里,焉有所谓来去之趋赴乎?是则一如平铺,是真实相,是真寂灭,是真般若。然则不舍不著,具足一切,一切来趣,此种来趣而具足是何意义之具足?由具足亦可说般若成就一切法,不舍不著,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此即是成就一切法。此种成就是何意义?曰:此不过是在般若活智之作用中具足而成就一切法,此是水平的具足,而不是竖生的具足。“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一切法是本来现成的,不过以实相般若穿透之,因此而说具足而而成就一切法,成就其空如之实相而不必破坏之。《般若经》只是凭借已有之法,而说般若之妙用,未曾予一切法一根源的说明。般若具足一切法,此并非说一切法皆竖生地根源于般若,以般若为最初的根源,一切法皆由之而得一生出之说明。龙树之论释以及《中论》之缘起性空皆不过秉承《般若经》之旨趣反复申明诸法之实相,亦未曾以般若为最初之根源,一切法皆由之而生起也。依此而言,吾人可说:平常所谓空宗者实非一系统,一门户。说明一切法之来源是另一问题。空宗无此问题。如有愿作此工作者,不管如何说法,《般若经》及空宗皆可以般若之不舍不著而具足成就之。依此而言,《般若经》及空宗之所说可以说是共法,大小乘乃至佛乘之共法。此是普遍的而无色者,故非一系统。
如是,凡想予一切法之来源一说明者皆是一系统。如《解深密经》及前后期唯识学即是一系统,华严宗亦是一系统。天台宗最接近于空宗,然彼毕竟不即是空宗而须自立宗者,以彼亦具有一系统性。然天台宗之系统性甚特别,与唯识及华严俱不同。彼为讲圆教,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一念无明法性心即具三千世间,由之说明一切净秽法门,此即是其系统性。此与般若具足一切法不同。般若之具足只是般若活智之不舍不著,此具足是作用的,尚不是存有论的(佛家式之存有论)。般若之圆只是不舍不著之妙用的圆,尚不是存有论的圆,此即表示空宗尚非真圆教。真圆教必须是存有论的圆具,而存有论的圆具即是一系统。惟此系统不是分解地建立,故既与讲阿赖耶缘起者不同,亦与讲如来藏缘起者不同,(因此皆是分解的故),而又最接近于空宗而又不同于空宗而为一无系统相之系统也。(参看前第一节)。
《经•一心具万行品第七十六》(《论·卷第八十七》)云: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性无所有,菩萨见何等利益为众生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须菩提:以一切法、性无所有故,菩萨为众生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诸有得有著者,难可解脱。须菩提,诸得相者,无有道,无有果,无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无得相者,有道有果,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无所得即是道,即是果,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法性不坏故。若无所得法欲得道,欲得果,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欲坏法性。
……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诸法无所得相,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诸神通,有何差别?
佛告须菩提,无所得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神通,无有差别。以众生著布施乃至神通故,分别说。
世尊,云何无所得法,布施乃至神通无有差别?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得布施;施者,受者,皆不可得,而行布施。不得戒而持戒,不得忍而行忍,不得精进而行精进,不得禅而行禅,不得智慧而行智慧,不得神通而行神通,不得四念处而行四念处,乃至不得八圣道分而行八圣道分,不得空三昧无相无作三昧而行空无相无作三昧,不得众生而成就众生,不得佛国土而净佛国土,不得诸佛法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无所得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行是无所得般若波罗蜜时,魔若魔天不能破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一念中具足行六波罗蜜,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三解脱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所有布施不远离般若波罗蜜。所修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不远离般若波罗蜜。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修四念处,乃至八十随形好,不速离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不远离般若波罗蜜故,一念中具足行六波罗蜜,乃至八十随形好?
佛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所有布施不远离般若波罗蜜不二相。持戒时亦不二相。修忍辱,勤精进,入禅定,亦不二相。乃至八十随形好亦不二相。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布施时不二相,乃至修八十随形好不二相?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欲具足檀波罗蜜,檀波罗蜜中摄诸波罗蜜及四念处,乃至八十随形好。
世尊,云何菩萨布施时摄诸无漏法?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无漏心布施,于无漏心中不见相,所谓谁施,谁受,所施何物,以是无相心无漏心断爱,断悭贫心,而行布施,是时不见布施,乃至不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是菩萨以无相心无漏心持戒,不见是戒,乃至不见一切佛法
世尊,若诸法无相无作,云何具足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云何具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云何具足空三昧,无相无作三昧,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云何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无相心无漏心布施,须食与食,乃至种极所须尽给与之,若内若外,若支解其身,若国城妻子,布施众生。若有人来语菩萨言:何用是布施为?是何所益?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作是念:是人虽来诃我布施,我终不悔;我当勤行布施,不应不与。施已,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见是相。谁施,谁受,所施何物,回向者谁,何等是回向法,何等是回向处,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相皆不可见。何以故?一切法皆以内空故空,外空故空,内外空故空,空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一切法空、自相空故空。如是观,作是念:回向者谁,回向何处,用何法回向,是名正回向。尔时,菩萨能成就众生,净佛国土,能具足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乃至三十七助道法,空无相无作三昧,乃至十八不共法。是菩萨能如是具足檀波罗蜜,而不受世间果报。譬如他化自在诸天随意所须即皆得之。菩萨亦如是。心生所愿,随意即得。是菩萨摩诃萨以是布施果报故,能供养诸佛,亦能满足一切众生:天及人阿修罗。是菩萨以檀波罗蜜摄取众生,用方便力以三乘法度说众生。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无相无得无作诸法中,具足檀波罗蜜。
〔此下就其他五波罗蜜分别重说,略〕
案: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一念具足万行,布施具足一切,持戒具足一切,其他皆然。此“一念具”即是“智具”,于无相无得无作中具足一切,此仍是不舍不著之具。此“一念具”显然与天台宗一念无明法性心即具三千世间不同。天台宗之“一念”是阴入心,烦恼心,故亦曰无明法性心。此即所谓“性具”(详解见《天台宗》章)。此是存有论的圆具之说法。及其转染成净,亦可说是智具,此即与《般若经》及空宗之旨趣相符顺,然其底子不相同也。天台宗之性具乃是顺《般若经》及空宗之旨趣而进一步,由般若智之作用的圆具,进而为一念无明法性心之存有论的圆具,故可为一系统也。此种进一步底可能之关键乃在《涅槃经》之佛性。必待顾及佛性之观念,存有论的圆具始能成立,徒《般若经》尚不能至此也。
(鸠摩罗什末及见《大涅槃经》,四十卷《涅槃经》之译出亦稍后。在印度恐亦晩出。但在此可不管时间先后问题,只就般若之本性而说。)
又,“空宗”之名亦不恰。据说,龙树弟子提婆自标空宗以与无著世亲之有宗相对抗,因此在印度自始即有空有两轮。传至中国,仍沿其旧。空有对言,令人误会空宗只讲空,不能成就缘起法的有,而有宗似乎又只著重于法数之解释而不能透彻于空慧。此显然非是,大家亦知不如此。空宗显然不只讲空,且亦能成就缘起法的有(假名有)。“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岂只空而无有耶?有宗亦不能违背缘生无性,亦能透彻于我法二空,岂只专著重于法数之解释耶?然空宗有宗两名总无的解,只是顺俗如此说。说及空宗,则说般若三论,说及有宗,则说法相唯识,而空之所以为空,有之所以为有,则无谛解也,两者之本质的差异亦无谛解也。今作如此说:两宗之本质的差异即在有宗是一系统,对于一切法有一起源的说明,所谓赖耶缘起如来藏缘起是也;而空宗则非一系统,缘生法是现成的所与,而不须予以存有论的说明,只须以般若智穿透之,见诸法实相,即是佛。因此,空有两名皆不恰。空宗只是般若学,有宗只是唯识学,或真常心学。若说空,皆是空:十八空之应用,有宗亦不能拒绝也。(《辩中边颂》亦言十六空)。若说有,皆是有:不但有起源之说明之一切法是有,“不坏假名”亦是有也。空有两名不能决定宗派,系统非系统始能决定宗派。如此判之,当较豁顺。
华严宗是承广义的唯识学中之真常心系而建立起的“性起”系统。天台宗则是承般若实相学进一步通过“如来藏恒沙佛法佛性”一观念,依据《法华》开权显实发迹显本,而建立起的“性具”系统。两者同是系统,而建立底方式有异:前者是分解的,后者是诡谲的。因建立底方式不同,故性起性具之“性”字解释亦异。性起之性是指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说,所谓“偏指清净真如”“唯真心”也。性具之性是就“一念无明法性心”说:通过诡谲之方式,念具即是智具,无明具即是法性具。念具可以说缘起,智具不可以说缘起,以智非生灭法故,非缘起法故。无明具可以说缘起,以无明即一念心故。法性具不可以说缘起,以法性是空如理,或中道实相理,非心法故,无所谓起不起故,故只言“性具”,不言“性起”。一切法皆在“一念无明法性心”处成立,所谓“一念三千”皆是本有,无一可改。以从胜说,故言“性具”或“理具”。盖“三千宛然,即空假中”故。“法性无住,法性即无明”,即是一切法。“无明无住,无明即法性”,即是无一法可得,然而亦是“三千宛然,即空假中”。此为“圆谈法性”,亦仍是“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然而却是中道实相,即圆实相。虽有承于般若实相学,然而与《般若经》及龙树《中论》所谈者异也,以有存有论的圆具故。故性具为圆教,性起为别教。而《般若经》与龙树《中论》所谈者则只是通教。此通教须有重新之规定,当有两义,一是有限定意义的通教,此如天台宗所说之通教即是此种通教;一是无限定意义的通教,此当是通一切大小乘而为共法。此见下章详检。
禅宗到六祖惠能舍《楞伽》传心而重《般若经》,依《般若经》(《金刚经》)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性能生万法”,此好像与“性起”为同类,亦是“唯真心”。然而若经过仔细考察,不是望文生义,则知不然。彼言“自性”或“自本性”,就是每一人自己的真性,“本来无一物”的空寂性。此是将实相般若以及《中论》之观法所见之性空实相直接收于自己身上来,而存在地实践地亦即顿悟地就“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言者。此时不是悟“缘起性空”,而是悟自己的本性、真性。此性是无所谓生不生起不起的。“自性生万法”亦云“含具万法”。此种不甚严格的漫画辞语倒类性具,不类性起。因为真正实际地生起万法者是心,并不是性。而心是幻妄心,缘识心。故云“心是地,性是王”。又云“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依自己的本性起现无所住的般若清净心,不于诸境生念,这亦曰“自性般若”,但这却不是“真心即性”之生起般若智用,如神会之所说。此种自性般若就是每一人本有的般若清净心,由“无念”而见者。故心本如幻,而于幻境上不生念,便是般若清净心,便是“无所住而生其心”,不是于色声香味触法上生心。故亦云:“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佛。”此自本心即是无所住著的般若清净心。此智心含具万法,以“不断百思想”,即于幻妄而无念故。故自本性亦含具万法,以“性是王”故。而万法之实际地生起却在“含藏识”,即幻妄心,不是由自性生起也。然“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则性亦含具而成就万法也。此亦犹《中论》所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之意(见下章)。
“生”是含具义,成就义,不可以其漫画式的说法而生误解也。惠能的悟解,漫画式的说法,大类性具圆教,不类性起别教。神会言“灵知真性”倒是相应性起别教之禅,故圭峰宗密得以之与华严宗相会而言禅教合一。
以上诸论断,此后各部各章将陆续展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