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先生《佛性与般若》(上)4

标签:
读书思考文化杂谈 |
分类: 思考 |
牟宗三先生《佛性与般若》(上)4
第一部
第一章
第四节 实相,如,法性,实际
《经》(《初品》):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知一切诸法如,法性,实际,当学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住般若波罗蜜。
《大智度论·卷三十二》释此经云:
“诸法如”有二种。一者各各相,二者实相。各各相者,如地坚相,水湿相,火热相,风动相,如是等分别诸法,各自有相。实相者,于各各相中分别求实不可得,不可破,无诸过失,如“自相空”中说。地若实是坚相者,何以故胶蜡等与火会时,舍其自性,有神通人入地如水,又分散木石,则失坚相?又,破地以为微尘,以方破尘,终归于空,亦失坚相。如是推求地相,则不可得。若不可得,其实皆空,空则是地之实相。一切别相,皆亦如是,是名为如。
法性者,如前说各各法空。空有差别,是为如。同为一空,是为法性。是法性亦有二种。一者,用无著心分别诸法,各自有性故。二者,名无量法,所谓诸法实相。如《持心经》说:法性无量,声闻人难得法性,以智慧有量故,不能无量说。如人虽到大海,以器小故,不能取无量水。是为法性。实际者,以法性为实证故,为际。如阿罗汉名为住于实际。问曰:如,法性,实际,是三事为一为异?若一,云何说三?若三,今应当分别说。
答曰:是三皆是诸法实相异名。所以者何?凡夫无智,于一切法作邪观,所谓常、乐、净、实、我等。佛弟子如法本相观,是时不见常,是名无常;不见乐,是名苦;不见净,是名不净;不见实,是名空;不见我,是名无我。若不见常而见无常者,是则妄见。见苦、空、无我、不净,亦如是。是名为如。如者,如本无能败坏。以是故,佛说三法为法印,所谓一切有为法无常印,一切法无我印,涅槃寂灭印。
问曰:是三法印,《般若波罗蜜》中悉皆破坏。如佛告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观色常,不行般若波罗蜜。观色无常,不行般若波罗蜜。苦、乐,我、无我,寂灭、非寂灭,亦如是。如是,云何名法印?
答曰:二经皆是佛说。如《般若波罗蜜经》中,了了说诸法实相。有人著常颠倒,故舍常见,不著无常相,是名法印。非谓舍常,著无常者,以为法印。我乃至寂灭,亦如是。《般若波罗蜜》中破著无常等见,非谓破不受不著。得是诸法如已,则入法性中,灭诸观,不生异信,性自尔故。譬如小儿见水中月,入水求之,不得便愁。智者语言:性自尔,莫生忧恼。善入法性,是为实际。……
复次,诸法实相常住不动。众生以无明等诸烦恼故,于实相中转异邪曲。诸佛贤圣种种方便说法,破无明等诸烦恼,令众生还得实性,如本不异,是名为如。实性与无明合故变异,则不清净。若除却无明等,得其真性,是名法性清净。
实际名入法性中。知法性无量无边,最为微妙,更无有法胜于法性出法性者,心则满足,更不余求,则便作证。譬如行道,日日发引,而不止息,到所至处,而无去心。行者住于实际,亦复如是。如阿罗汉辟支佛住于实际,纵复恒沙诸佛为其说法,亦不能更有增进,又不复生三界。若菩萨入是法性中,听知实际。若未具足六波罗蜜,教化众生,尔时若证,妨成佛道。是时菩萨以大悲精进力故,还修诸行。复次,知诸法实相中无有常法,无有乐法,无有我法,无有实法,亦舍是观法,如是等一切观法皆灭,是为诸法实如涅槃,不生不灭,如本不生。譬如水是冷相,假火故热。若火灭热尽,还冷如本。用诸观法,如水得火。若灭诸观法,如火灭水冷。是名为如。如实常住。何以故?诸法性自尔。譬如一切色法皆有空分,诸法中皆有涅槃性,是名法性。得涅槃种种方便法中皆有涅槃性。若得证时,如、法性则是实际。
复次,法性者无量无边,非心心数法所量,是名法性。妙极于此,是名真际。
案:此释分别说明如、法性、实际之意义,三者皆是实相之异名。龙树谓诸法如与法性两者各有二种。如方面可分别说“各各相”与“实相”二种,法性方面可分别说“诸法各自有性”与“诸法实相同为一空”二种。“各各相”的如相与“各自有性”的法性实皆是现象意义的如与性,亦即“轨持”义的法之如与性。“轨者轨解,可生物议,持者任持,不舍自性”(窥基解法为轨持义之语)。是即每一法皆有其现象意义的自体性也。《法华经》:“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前九种即是轨持义的法之自体性,最后一种即是同为一空之实相。(从相到报是“本末”,毕竟空如是“究竟等”,依天台,同以空为等,以假为等,以中为等)。龙树在此释中则提出与从相到报相类似之九种:“一一法有九种。者,有体。者,各各有法。如眼耳虽同四大造,而眼独能见,耳无见功。又如火以热为法,而不能润。〔有法者即每一轨持义的有体法皆有其所系属之法〕。者,诸法各有力。如火以烧为力,水以润为力。者,诸法各自有因。者,诸法各自有缘。(六)者,诸法各自有果。时者,诸法各自有性。(八)者,诸法各有限碍。(九)者,诸法各各有开通方便。诸法生时,体及余法凡有九事。知此法各各有体、法、具足,是名世间下如。知此九法终归变异尽灭,是名中如。〔案:此下如、中如、即轨持义的法之现象意义的如相〕……是法非有非无,非生非灭,灭诸观法,究竟清净,是名上如。”(案:此上如即“本末究竟等”之空如实相)。如者如其所是,不增不减,是名为如。如其为轨持义的法之所是与所应有而不增不减。是现象意义的如相。如其本自空无实性,而不增不减,是“究竟等”的如相。此如相即实相也。“诸法实相”即是就空如实相说。法性即空如性,寂灭性,涅槃性。诸法“空无自性”即是其性,是名法性。故法性亦相应空如实相而说也。
实际者即是证法性而入法性,住法性。“法性名为实,入处名为际”。(亦龙树此释中解语)。际者入处也。以法性之实为入处,住处,故名“实际”。此就极证而言也。实际,经中亦曰“无生际”。
般若能真知诸法实相,如,法性,实际。般若之知是知而知,以无知知;般若之证是证而无证,以无证证;般若之住是住而无住,以不住住。住般若波罗蜜亦是住而无住,以不住住。若是定住,则不名般若,亦不名住般若。住实相亦复如是。是故经《集散品第九》(《论?卷第四十二》)云:“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如相中不应住。何以故?如,如相,空。世尊,如相空,不名为如,离空亦无如。如即是空,空即是如。世尊,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法性,法相,法位,实际中不应住。何以故?实际空。世尊,实际空,不名为实际,离空亦无实际。实际即是空,空即是实际”。“如相中不应住”,即防执如相为一意念也。“如相空”,即空却此执念也。如相执念空,则如之名亦失。空如相之执与名,是为真如相。是故“如即是空,空即是如”。此是经过辩证的发展而究竟说。是即以不住住。“法性,法相,法位,实际中,不应住,”亦复如是。此中法相即是法性,诸法以空如为相,即是实相。所云“法位”,诸法以如为位。经初品中有云:“菩萨摩诃萨欲知过去未来现在诸法如,诸法法相,无生际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论·卷第三十三》释云:“问曰:上已说如,今何以更说?答曰:上直言诸法如,今言三世皆如。上略说,此广说。上说一,此说三。法相即是法性。无生际即是实际。过去法如,即是过去法相。未来现在亦如是。复次,过去法如即是未来现在法如,现在法如即是过去未来法如。所以者何?如相非一非异故。复次,如先说二种如:一者世间如,二者出世间如。用是世间如,三世各各异。用是出世间如,三世为一。”此所谓“世间如”即前所谓“各各相”;此所谓“出世间如”即前所谓实相。此所谓“法相即是法性”“过去法如即是过去法相”,以实相之如说相,此如即出世间如也,即空如实相也,故法相即是法性。如果如是就世间各各相说,则法相即是轨持义的法之各各别相,此法相亦即是各自有性的法性。此《集散品》所说“法性、法相、法位,实际中不应住”,此中所谓“法相”亦当即是法性也。诸法空无自性,而即以空为性。如此空性而不增不减,即是诸法之如相,以此种出世间如说诸法之相也。“法位”者复即以此诸法之“如相”说诸法之位也。此种以空说的性、如、相、位、实际,皆不应住。何以故,防执念也。若无执而住,即是以不住住。以不住住即是般若活智之住也。菩萨以不住住、住于如相中,住于法性、法相、法位、实际中,即是住于实相一相,所谓无相,即寂灭相中,同时亦即住于般若波罗蜜中,此亦是以不住住也。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亦不可得故。以“不可得”得即是以无执心得也。以无执心得即是以不住住。菩萨应如是住般若波罗蜜中。
菩萨如是住般若波罗蜜中即能于一切法不可得中而具足一切法。此即是以不具具也,以“不受不著”而具也。
《经•大方便品第六十九》(《论•卷八十二》)云: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以何意故,说般若波罗蜜最上最妙?
佛告须菩提:是般若波罗蜜取一切善法到萨婆若中,住不住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有法可取可舍不?
佛言:不也。须菩提,般若波罗蜜无法可取,无法可舍。何以故?一切法不可取不可舍故。
世尊,般若波罗蜜于何等法不取不舍?
佛言:般若波罗蜜于色不取不舍,于受想行识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取不舍。
世尊,云何不取色,乃至不取阿赫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若菩萨不念色,乃至不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不取色,乃至不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言:世尊,若不念色乃至不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得增益善根?善根不增,云何具足诸波罗蜜?若不具足诸波罗蜜,云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不念色,乃至不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时善根增益。善根增益故,具足诸波罗蜜。诸波罗蜜具足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不念色,乃至不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何因缘故,色不念时,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念时,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以念故,著欲界,色界,无色界。不念故,无所著。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应有所著。
世尊,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当住何处?
佛言:菩萨摩诃萨如是行,不住色,乃至不住一切种智。
世尊,何因缘故,色中不住,乃至一切种智中不住?
佛言:不著,故不住。何以故?是菩萨不见有法可著可住。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不著不住法,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作是念:若能如是行,如是修,是行般若波罗蜜。我今行般若波罗蜜,修般若波罗蜜,若如是取相,则远离般若波罗蜜。若远离般若波罗蜜,则远离檀波罗蜜,乃至远离一切种智。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无有著处,亦无著者,自性无故。菩萨摩诃萨若复如是取相,则于般若波罗蜜退。若退般若波罗蜜,则是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得受记。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住是般若波罗蜜,能生檀波罗,乃至能生大悲,若作是念,则为失般若波罗蜜。失般若波罗蜜者,则不能生檀波罗蜜,乃至不能生大悲。菩萨若复作是念:诸佛知诸法无受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若作如是演说,开示教诏,则失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佛于诸法无所知,无所得,亦无法可说。何况当有所得?无有是处!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云何无是过失?
佛言: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作是念:诸法无所有,不可取。若法无所有,不可取,则无所得。若如是行,为行般若波罗蜜。若菩萨摩诃萨著无所有法,则远离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中无有著法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远离般若波罗蜜耶?檀波罗蜜远离檀波罗蜜耶?乃至一切种智远离一切种智耶?世尊,若般若波罗蜜远离般若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远离一切种智,菩萨云何得般若波罗蜜,乃至得一切种智?
佛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生色,是色,谁色,乃至一切种智不生,是一切种智、谁一切种智,如是菩萨能生般若波罗蜜,乃至能生一切种智。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观色若常若无常,若苦若乐,若我若非我,若空若不空,若离若非离,何以故,自性不能生自性,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若菩萨摩词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观色,乃至观一切种智,能生般若波罗蜜,乃至能生一切种智。譬如转轮圣王,有所至处,四种兵皆随从。般若波罗蜜亦如是,有所至处,五波罗蜜皆悉随从,到萨婆若中住。譬如善御驾驹,不失平道,随意所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御五波罗蜜,不失正道,至萨婆若。
案:此言“菩萨以不著不住法行般若波罗蜜J。不著,不住,不取,亦不舍,不受,而具足一切善法到萨婆若中住,此住亦是不住之住。甚至行般若波罗蜜亦是不行之行。
《经•三慧品第七十》(《论•卷第八十三》):
世尊,若色、色相空,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特多罗三藐三菩提相空,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行般若波罗蜜?
佛言:不行是名行般若波罗蜜。
世尊,云何不行是行般若波罗蜜?
佛言:般若波罗蜜不可得故,菩萨不可得,行亦不可得。行者、行法、行处亦不可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不行般若波罗蜜,一切诸戏论不可得故。(论释云:般若波罗蜜体不可得,行者、行法、行处不可得。法空故,般若波罗蜜不可得,行处亦不可得。众生空故,行者不可得。一切戏论不可得故,菩萨不行名为般若波罗蜜行)。
世尊,若不行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从初发意菩萨云何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菩萨从初发意已来,应学空无所得法。是菩萨用无所得法故,布施、持成、忍辱、精进、禅定;以无所得法故,修智慧,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名有所得?云何名无所得?
佛告须菩提:诸有二者是有所得,无有二者是无所得。
世尊,何等是二,有所得?何等是不二,无所得?
佛言:眼色为二,乃至意法为二,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为二,是名为二。
世尊,从有所得中无所得,从无所得中无所得?
佛言:不从有所得中无所得,不从无所得中无所得。须菩提,有所得无所得平等,是名无所得。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有所得无所得平等法中应学。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是名无所得者,无有过失。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行有所得,不行无所得,云何从一地至一地,得一切种智?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住有所得中,从一地至一地。何以故?有所得中住,不能从一地至一地。何以故?须菩提,无所得是般若波罗蜜相,无所得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无所得亦是行般若波罗蜜者相。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般若波罗蜜不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可得,行般若波罗蜜者亦不可得,云何菩萨摩诃萨分别诸法相,是色,是受想行识,乃至是阿特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得色,不得受想行识,乃至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色不可得,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得,云何具足檀波罗蜜,乃至具足般若波罗蜜,入菩萨法位中,入已,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得一切种智,得一切种智已,转法辅,作佛事,度众生生死?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不为色故,行般若波罗蜜,乃至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为何事故,行般若波罗蜜?佛言:无所为故,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一切诸法无所为,无所作。般若波罗蜜亦无所为,无所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所为,无所作。菩萨亦无所为,无所作。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行般若波罗蜜无所为,无所作。
案:无所得,无所为,无所作,以不住住,以不行行之般若行乃具足一切行。如是,吾人当进而言此种具足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