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shebinxiaoxiong
shebinxiaoxiong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287
  • 关注人气:8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牟宗三先生《佛性与般若》(上)4

(2022-08-04 15:40:17)
标签:

读书思考

文化

杂谈

分类: 思考

牟宗三先生《佛性与般若4

第一部  纲领

第一章  《大智度论》与《大般若经》

第四节 实相,如,法性,实际

《经》(初品):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知一切诸法如法性,实际,当学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住般若波罗蜜

《大智度论·卷三十二》释此经云:

诸法如有二种。一者各各相,二者实相。各各相者,如地坚相,水湿相,火热相,风动相,如是等分别诸法,各自有相。实相者于各各相中分别求实不可得,不可破,无诸过失,如自相空中说。地若实是坚相者,何以故胶蜡等火会时舍其自性,有神通人入地如水,又分散木石,则失坚相?又,破地以微尘,以方破尘,终归于空,亦失坚相。如是推求地相,则不可得。若不可得,其实皆空,空则是地之实相。一切别相,皆亦如是,是名如。

法性者,如前说各各法空。空有差别,是如。同一空,是法性。是法性亦有二种。一者,用无著心分别诸法,各自有性故。二者,名无量法,所谓诸法实相。如《持心经》说:法性无量,声闻人难得法性,以智慧有量故,不能无量说如人虽到大海,以器小故,不能取无量水。是法性。实际者,以法性实证故,际。如阿罗汉名住于实际。问曰:如,法性,实际,是三事异?若一,云何说三?若三,今应当分别说。

答曰:是三皆是诸法实相异名。所以者何?凡夫无智,于一切法作邪观,所谓常、乐、净、实、我等。佛弟子如法本相观,是时不见常,是名无常;不见乐,是名苦;不见净,是名不净;不见实,是名空;不见我,是名无我。若不见常而见无常者,是则妄见。见苦、空、无我、不净,亦如是是名如。如者,如本无能败坏。以是故,佛说三法法印,所谓一切有法无常印,一切法无我印,涅槃寂灭印。

问曰:是三法印,《般若波罗蜜中悉皆破坏。如佛告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观色常,不行般若波罗蜜。观色无常不行般若波罗蜜。苦、乐,我、无我,寂灭、非寂灭,亦如是。如是云何名法印?

答曰二经皆是佛说。如《般若波罗蜜经》中,了了说诸法实相。有人倒,故舍常见,不著无常相,是名法印。非谓舍常,无常者,以法印。我乃至寂灭,亦如是。《般若波罗蜜》中破无常等见,非谓破不受不著。得是诸法如已则入法性中,灭诸观,不生异信性自尔故。譬如小儿见水中月,入水求之,不得便愁。智者言:性自尔,莫生忧恼。善入法性,是实际。……

复次,诸法实相常住不动。众生以无明等诸烦恼故,于实相中转异邪曲。诸佛贤圣种种方便说法,破无明等诸烦恼,令众生还得实性,如本不异,是名如。实性与无明合故变异,则不清净。若除却无明等,得其性,是名法性净。

实际名入法性中。知法性无量无边,最微妙,更无有法胜于法性出法性者,心则满足更不余求则便作证。譬如行道,日日发引,而不止息,到所至处,而无去心。行者住于实际,亦复如是。如阿罗汉辟支佛住于实际,复恒沙诸佛其说法,亦不能更有增进,又不复生三界。若菩萨入是法性中,听知实际。若未具足六波罗蜜,化众生,尔时若证,妨成佛道。是时菩萨以大悲精进力故,还修诸行。复次,知诸法实相中无有常法,无有乐法,无有我法,无有实法,亦舍是观法,如是等一切观法皆灭,是诸法实如涅槃,不生不灭,如本不生。譬如水是冷相,假火故热。若火灭热尽,还冷如本。用诸观法,如水得火。若灭诸观法,如火灭水冷。是名如。如实常住。何以故?诸法性自尔。譬如一切色法皆有空分,诸法中皆有涅槃性,是名法性。得涅槃种种方便法中皆有涅槃性。若得证时,如、法性则是实际。

复次法性者无量无边,非心心数法所量是名法性。妙极于此,是名际。

案:此释分别说明如、法性、实际之意义,三者皆是实相之异名。龙树谓诸法如与法性两者各有二种。如方面可分别说各各相实相二种,法性方面可分别说诸法各自有性诸法实相同一空二种。各各相的如相与各自有性的法性实皆是现象意义的如与性,亦即轨持义的法之如与性。轨者轨解,可生物议,持者任持,不舍自性(窥基解法轨持义之语)。是即每一法皆有其现象意义的自体性也。《法华经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前九种即是轨持义的法之自体性,最后一种即是同一空之实相。(从相到报是本末,毕竟空如是究竟等,依天台,同以空等,以假等,以中等)。龙树在此释中则提出与从相到报相类似之九种:一一法有九种。者,有体。者,各各有法。如眼耳虽同四大造,而眼独能见,耳无见功。又如火以热法,而不能润。〔有法者即每一轨持义的有体法皆有其所系属之法〕。者,诸法各有力。如火以烧力,水以润力。者,诸法各自有因。者,诸法各自有缘。者,诸法各自有果。时者,诸法各自有性。(八)者,诸法各有限碍。者,诸法各各有开通方便。诸法生时,体及余法凡有九事。知此法各各有体、法、具足,是名世间下如。知此九法终归变异尽灭,是名中如。〔案:此下如、中如、即轨持义的法之现象意义的如相〕……是法非有非无,非生非灭,灭诸观法,究竟净,是名上如。(案:此上如即本末究竟等之空如实相)。如者如其所是,不增不减,是名如。如其轨持义的法之所是与所应有而不增不减。是现象意义的如相。如其本自空无实性,而不增不减,是究竟等的如相。此如相即实相也。诸法实相即是就空如实相说。法性即空如性,寂灭性,涅槃性。诸法空无自性即是其性,是名法性。故法性亦相应空如实相而说也。

实际者即是证法性而入法性,住法性。法性名实,入处名。(亦龙树此释中解语)。际者入处也。以法性之实入处,住处,故名实际。此就极证而言也。实际,经中亦曰无生际

般若能知诸法实相,如,法性,实际。般若之知是知而知,以无知知;般若之证是证而无证,以无证证;般若之住是住而无住,以不住住。住般若波罗蜜亦是住而无住,以不住住。若是定住,则不名般若,亦不名住般若。住实相亦复如是。是故经集散品第九(《论?卷第四十二》)云: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如相中不应住。何以故?如,如相,空。世尊,如相空,不名如,离空亦无如。如即是空,空即是如。世尊,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法性,法相,法位,实际中不应住。何以故?实际空。世尊,实际空,不名实际,离空亦无实际。实际即是空,空即是实际如相中不应住,即防执如相一意念也。如相空,即空却此执念也。如相执念空,则如之名亦失。空如相之执与名,是为真如相。是故如即是空,空即是如。此是经过辩证的发展而究竟说。是即以不住住。法性,法相,法位,实际中,不应住,亦复如是。此中法相即是法性,诸法以空如即是实相。所云法位,诸法以如位。经初品中有云:菩萨摩诃萨欲知过去未来现在诸法如,诸法法相无生际者,当学般若波罗蜜。《论·卷第三十三》释云:问曰:上已说如,今何以更说?答曰:上直言诸法如,今言三世皆如。上略说,此广说。上说一,此说三。法相是法性。无生际即是实际。过去法如,即是过去法相。未来现在亦如是。复次,过去法如即是未来现在法如,现在法如即是过去未来法如。所以者何?如相非一非异故。复次,如先说二种如:一者世间如,二者出世间如。用是世间如,三世各各异。用是出世间如,三世一。此所谓世间如即前所谓各各相;此所谓出世间如即前所谓实相。此所谓法相即是法性”“过去法如即是过去法相,以实相之如说相,此如即出世间如也,即空如实相也,故法相即是法性。如果如是就世间各各相说,则法相即是轨持义的法之各各别相,此法相亦即是各自有性的法性。此集散品所说法性、法相、法位,实际中不应住,此中所谓法相亦当即是法性也。诸法空无自性,而即以空性。如此空性而不增不减,即是诸法之如相,以此种出世间如说诸法之相也。法位者复即以此诸法之如相说诸法之位也。此种以空说的性、如、相、位、实际,皆不应住。何以故,防执念也。若无执而住,即是以不住住。以不住住即是般若活智之住也。菩萨以不住住、住于如相中,住于法性、法相、法位、实际中,即是住于实相一相,所谓无相,即寂灭相中同时亦即住于般若波罗蜜中,此亦是以不住住也。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亦不可得故。以不可得得即是以无执心得也。以无执心得即是以不住住。菩萨应如是住般若波罗蜜中。

菩萨如是住般若波罗蜜中即能于一切法不可得中而具足一切法。此即是以不具具也,以不受不著而具也。

《经•大方便品第六十九》(《论•卷八十二》)云: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以何意故,说般若波罗蜜最上最妙?

佛告须菩提:是般若波罗蜜取一切善法到萨婆若中,住不住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有法可取可舍不?

佛言:不也。须菩提,般若波罗蜜无法可取,无法可舍。何以故?一切法不可取不可舍故。

世尊,般若波罗蜜于何等法不取不舍?

佛言:般若波罗蜜于色不取不舍,于受想行识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取不舍。

世尊,云何不取色,乃至不取阿赫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若菩萨不念色,乃至不念阿耨多罗藐三菩提,是名不取色,乃至不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言:世尊,若不念色乃至不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得增益善根?善根不增,云何具足诸波罗蜜?若不具足诸波罗蜜,云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不念色,乃至不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时善根增益。善根增益故,具足诸波罗蜜。诸波罗蜜具足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不念色,乃至不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何因缘故,色不念时,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念时,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以念故,著欲界,色界,无色界。不念故,无所著。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应有所著

世尊,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当住何处?

佛言:菩萨摩诃萨如是行,不住色,乃至不住一切种智。

世尊,何因缘故,色中不住,乃至一切种智中不住?

佛言:不著,故不住。何以故?是菩萨不见有法可可住。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不著不住法,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作是念:若能如是行,如是修,是行般若波罗蜜。我今行般若波罗蜜,修般若波罗蜜,若如是取相,则远离般若波罗蜜。若远离般若波罗蜜,则远离檀波罗蜜乃至远离一切种智。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无有处,亦无著者,自性无故。菩萨摩诃萨若复如是取相,则于般若波罗蜜退。若退般若波罗蜜,则是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得受记。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住是般若波罗蜜,能生檀波罗乃至能生大悲若作失般若波罗蜜。失般若波罗蜜者,则不能生檀波罗蜜,乃至不能生大悲。菩萨若复作是念:诸佛知诸法无受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若作如是演说,开示诏,则失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佛于诸法无所知,无所得,亦无法可说。何况当有所得?无有是处!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云何无是过失?

佛言: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作是念:诸法无所有,不可取。若法无所有,不可取则无所得。若如是行,行般若波罗蜜。若菩萨摩诃萨无所有法,则远离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中无有法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远离般若波罗蜜耶?檀波罗蜜远离檀波罗蜜耶?乃至一切种智远离一切种智耶?世尊,若般若波罗蜜远离般若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远离一切种智,菩萨云何得般若波罗蜜,乃至得一切种智?

佛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生色,是色,谁色,乃至一切种智不生,是一切种智、谁一切种智,如是菩萨能生般若波罗蜜,乃至能生一切种智。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观色若常若无常,若苦若乐,若我若非我若空若不空若离若非离,何以故自性不能生自性,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若菩萨摩词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观色,乃至观一切种智,能生般若波罗蜜,乃至能生一切种智。譬如转轮圣王,有所至处,四种兵皆随从。般若波罗蜜亦如是,有所至处,五波罗蜜皆悉随从,到萨婆若中住。譬如善御驾驹,不失平道,随意所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御五波罗蜜,不失正道,至萨婆若。

案:此言菩萨以不著不住法行般若波罗蜜J不著,不住,不取,亦不舍不受,而具足一切善法到萨婆若中住,此住亦是不住之住。甚至行般若波罗蜜亦是不行之行。

《经•三慧品第七十》(《论卷第八十三》):

世尊,若色、色相空,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特多罗三藐三菩提相空,云何菩萨摩诃萨应行般若波罗蜜?

佛言:不行是名行般若波罗蜜。

世尊,云何不行是行般若波罗蜜

佛言:般若波罗蜜不可得故,菩萨不可得,行亦不可得。行者、行法、行处亦不可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不行般若波罗蜜,一切诸戏论不可得故。(论释云:般若波罗蜜体不可得,行者、行法、行处不可得。法空故,般若波罗蜜不可得,行处亦不可得。众生空故,行者不可得。一切戏论不可得故,菩萨不行名般若波罗蜜行)。

世尊,若不行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从初发意菩萨云何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菩萨从初发意已来,应学空无所得法。是菩萨用无所得法故,布施、持成、忍辱、精进、禅定;以无所得法故,修智慧,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名有所得?云何名无所得?

佛告须菩提:诸有二者是有所得,无有二者是无所得。

世尊,何等是二,有所得?何等是不二,无所得?

佛言:眼色二,乃至意法二,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是名二。

世尊,从有所得中无所得从无所得中无所得?

佛言:不从有所得中无所得,不从无所得中无所得。须菩提有所得无所得平等,是名无所得。如是,菩提菩萨摩诃萨于有所得无所得平等法中应学。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如是学般若波罗蜜,是名无所得者,无有过失。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行有所得,不行无所得云何从一地至一地得一切种智?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住有所得中,从一地至一地。何以故?有所得中住,不能从一地至一地。何以故?须菩提,无所得是般若波罗蜜相,无所得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无所得亦是行般若波罗蜜者相。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般若波罗蜜不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可得,行般若波罗蜜者亦不可得,云何菩萨摩诃萨分别诸法相,是色,是受想行识乃至是阿特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得色,不得受想行识,乃至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色不可得,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得云何具足檀波罗蜜乃至具足般若波罗蜜,入菩萨法位中,入已,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得一切种智,得一切种智已,转法辅,作佛事,度生生死?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不色故,行般若波罗蜜,乃至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何事故,行般若波罗蜜?佛言:无所故,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一切诸法无所,无所作。般若波罗蜜亦无所,无所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所,无所作。菩萨亦无所为,无所作。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行般若波罗蜜无所,无所作。

案:无所得,无所,无所作,以不住住,以不行行之般若行乃具足一切行。如是,吾人当进而言此种具足之意义。

牟宗三先生《佛性与般若》(上)4

牟宗三先生《佛性与般若》(上)4

牟宗三先生《佛性与般若》(上)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