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牟宗三先生讲演录《西方哲学》6

(2022-06-17 09:35:02)
标签:

读书思考

文化

杂谈

分类: 思考

牟宗三先生西方哲学讲演录6

第六讲

时空格度对于现象世界,对于这个自然界有决定作用,但思解三格度没有决定作用。这是我的《认识心之批判》注重知性的逻辑性格是如此。思解三格度属于逻辑的,所以它只有对于这个外在世界的transcendental operation,只有超越的运用,没有超越的决定。时空对于现象有超越的决定(transcendental determination)。既然思解三格度只有超越的运用,而没有超越的决定,所以,这个倾向是实在论的倾向。超越的决定与超越的运用二者是这样的区别,你们要注意这个区别。

在超越的运用之中,我们可以把外部自然世界的法则发现出来。逻辑是如此,因为逻辑的概念不是存有论的概念。譬如说all、some、if...then...、is...、or not...,这些是逻辑概念,不是存有论的概念。假如你从“if...then...想到causality,causality是存有论的概念。从all想到那个totality totality属于量的存有论的概念。从我们逻辑思考的肯定或者否定想到realty或者negation,那是存有论的概念,那是接触到实在的。这个不同呀。康德所讲的是存有论的概念,十二范畴是存有论的概念。不是任何东西都可以作范畴。范畴是一定的,就像佛教所说的不相应行法是有一定的,不是任何东西都是不相应行法呀。

读我的《认识心之批判》对你们是一个基本训练。先逻辑,四个格度都有一大套。时空格度所讲的是安排什么呢?就是安排第二义的数学。第一义的数学我是从纯粹理性那里安排的。思解三格度每一格度都有一大套,最后的二用格度处理辩证法的问题,有好多意义的辩证。这些都在我的那部书里,你们一步一步去看,可以发现出很多道理,可以知道很多东西。最重要的是,我讲的这些东西是分析知性的逻辑性格。

康德所做的是分析知性的存有论性格。知性的存有论性格的分析所做的跟逻辑性格的分析所做的很不一样,但知性的分析很容易了解,很容易使人信得过。存有论的性格是很难了解的,一般人说康德这是主观主义。英美人是实在论的头脑,实在论的头脑不能了解康德的这个知性的存有论性格。康德说我们的知性为自然立法,这句话一般人不能了解的。一般人说,知性怎么能为自然立法呢?这不是主观主义吗?不是唯心论吗?英美人不了解,英美人都是实在论的立场。

知性的存有论性格,意思就是纯粹知性为自然立法。站在实在论的立场就不能相信这句话,自然法则怎么能是我们的知性所立的呢?我当时写《认识心之批判》,分析知性的逻辑性格就是以为知性只是管辖我们的思考,不管辖我们思考的对象,那么,不是把对象分析得没有了吗?不是把对象解放出来了吗?这个就是实在论的倾向。这个很容易懂的。但是,这是我四十几岁第一步阶段的思想。我这部书写出来没有人看,那是四十多年前,那个时代乱七八糟,谁这种书呢?那时候,香港友联出版社帮忙把我这部书印出来已经不容易了,但印出来没有人看,我自己也不讲这一套。那时候我们反省中国文化,讲中国文化的问题。所以,我那部书生不逢时,这个时代不是讲这种学问的时代。现在闲着没有事,你们想了解这种学问,这部书是可以读的。

那以后我的用心在中国文化,经过讲中国文化问题,讲中国哲学问题,把中国每一个时代讲来。先讲魏晋,那是《才性与玄理》。后讲宋明,那是《心体与性体》,最后讲佛教,那是《佛性与般若》。各阶段都讲完了以后,我才想到康德所讲的存有论性格不是很容易了解。所以,我后来这个阶段几十年的努力,就是一方面了解中国的东西,一方面了解康德。充分地了解康德的东西,所以才进一步写《现象与物自身》。写《现象与物自身》才真正了解康德的立场。《认识心之批判》那是类乎康德的思路,而内容不同的。你想了解康德的存有论性格,那么最好看我最近的《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那可以帮助你了解。

我在那十四讲里面充分讲出知性的逻辑性格与存有论性格不一样,而这个存有论的性格当该如何了解,使心中明白,不要光是口说。你看康德的书,只能服人之口,不足以服人之心。我那时候也能看康德的书呀,就是不能了解。不能了解就是不能信服,没有说服性呀。事实上,康德说的是有道理的。所以,康德说,说知性为自然立法,这种说法看起来是荒谬的(absurd),事实上是理之必然,不可移的。康德的信心如此之坚强,这是有道理的。我的《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就是说明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全部哲学系统就是两重立法。说两层立法也可以。这是现在的人所不能懂的,尤其英美人不懂。两层立法,知性立法这一层是很难解,这一层中国人没有,佛教有这一层,但不重视。知性立法是一层,立法的知性是pure understanding不是经验的知性。纯粹的知性为自然立法还有一层是什么呢?那一层是从意志上讲,从free will上讲,这是康德所用的名词。中国人没有这个名词,但这个意思是有的。自由意志是立法的能力。立什么法呢?就是替我们的行为立道德法则,定一个方向。道德法则不是从外面来的,是自己的自由意志所立的。这个中国人很容易懂,儒家就是这个意思只是没有这种名词。

你要是真正了解孟子,你就很容易了解自由意志立法这种观念。但一般人也不太了解儒家、不太了解孟子。中国人两千多年来一直读《孟子》,那些秀才天天在做八股文章,他们不了解的。到民国以来,那些讲中国哲学的人没有能懂《孟子》的。

王阳明能懂孟子,他能把孟子的精神说出来。朱夫子就不懂,他不了解孟子,没有了解仁义内在。要是了解仁义内在,他怎么能反对心即理呢?《孟子》里面说出心即理,那不是凭一个人的聪明瞎说的。这个道理王阳明后来说得很清楚,能用辩论的方式表达出来。陆象山还不能用辩论的方式,他是用自己的颖悟、用悟道的方式。悟道的方式不行的,假如只用悟道的方式,你悟道,我没有悟道,那怎么办呢?说不出理由来不行呀。你就知道《孟子•告子篇》不是容易懂的。但是,若有一点义理的训练,那也不难懂。所以我说,中国人已经丧失了义理训练。满清入关统治中国的三百年把中国人的头脑弄坏了,义理训练没有了。思考力量失去了,自己的传统通通忘掉了。儒家的传统、道家的传统、佛家的传统通通忘掉了。

佛教成了什么呢?变成只剩下禅宗、净土宗。佛教当年在南北朝、隋唐所显的那个教义多恢宏广大呢?所以才能开出华严宗、天台宗。到后来禅宗出现,当然有它出现的理由,因为义理讲得太多了。义理讲得太多,中国人不耐烦,中国人喜欢简单,他头脑简单就喜欢简单。太啰嗦了,他就不耐烦。所以,禅宗是教外别传。这是前面讲得太多了,发展到最高峰了。从发展来看,禅宗有它的道理,但后来的人光知道参话头、棒喝,凭空讲禅宗,忘掉了它是根据前面发展到最高峰而来的。还有一个净土宗,净土宗也是不讲理的。净土宗讲修行,阿弥陀佛。

从修行上讲,你天天阿弥陀佛,也能使你心境清静,这好像数数目字一样,假如你晚上睡不着觉,你一直数数目字也可以睡觉。阿弥陀佛也有这个作用。阿弥陀佛、往生净土,不讲义理,这就是净土宗。它最切实了,这最简单。但往生净土并不是佛呀,往生净土是造一个好的环境,容易成佛呀。其实是净土容易成佛呢?还是我们这个秽土容易成佛呢?这很难讲。严格讲,你那个地方太干净了,你不能成佛,净土里面不一定能成佛。不要以为往生净土才成佛,在污浊的世界里面才容易成佛。不经过死不能生呀,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天堂众生不容易成佛的。照佛教讲,六道众生中,人最好,严格讲,天堂众生不是最高吗?但它享福太多了,享福太多了不能成佛。所以说,往生净土是不是成佛的一个最好的方式也很有问题。

禅宗是有禅宗的精神,你要讲禅宗是可以讲出精彩。但一般人不了解。譬如说,禅宗的参话头、棒喝是有道理的,但是,在某一关上才有道理。禅宗是教外别传,是教内的教外别传,不是在佛所说的那些教义、教法以外的另传。没有另传呀。禅宗是假定你已经懂得教内的那些修行轨道、义理系统,那些你都懂得了,所以讲以心传心。严格讲,以心传心这句话也不是禅宗的。禅宗用参话头、棒喝那些古里古怪的腔调,主要精神是要在浑沌中见秩序。不要按照修行的方法、义理的系统讲,而在浑沌中见秩序。

禅宗是有禅宗的精神,但不能凭空讲。后来讲禅宗的把它后面根据的那个教通通忘掉了,通通忘掉了,你禅宗也孤立了,挂空了嘛。你只讲禅宗,禅宗挂空了,佛教也完了嘛,佛教的精神也完了。所以,现在讲佛教的人最没有思考力,因为他没有学力,没有哲学训练,他自己成一个世界,他closes,他封闭呀。不管是和尚,还是居士,都没有用的。就说法住的那些人,他那个训练很差的,你不能宏扬佛法。那些和尚更不行,中文程度不够。天台宗的文章多高明呢?中文程度多高呢?华严宗、唯识宗都了不起呀。唯识宗的窥基了不起,都是做骈体文。哪里像现代人连白话文都写不通呢?窥基、玄奘都是写的骈体文,中文程度高得很。现在都没有了,思考力也没有了,怎么能宏扬佛法呢?

思考力、义理都要不断地有新的刺激。意思一样,但要换一个方式表达。我现在讲康德就是要刺激、唤醒中国的传统。两层立法,知性为自然立法,这是康德根据西方传统而讲出来的,这个是中国人最难懂的。但是,自由意志立法,替我们的行动立道德法则,这个是中国人当该懂的。不要说先秦儒家,就是稍为一点宋明理学,这也很容易懂的。但是,现在宋明理学的人就是不懂,因为朱夫子不了解,现在讲宋明理学的都集中在朱夫子那里,把朱夫子看成center,看成是focus,看成是第二个孔夫子。事实上,朱夫子不能代表孔子的传统。

儒家思考的重点在哪里抓不住,所以,儒家的传统忘掉了。你忘掉了儒家的传统,所以,听到康德说自由意志为行为立道德法则的时候,你就茫然不知所措。你想不通,自由意志为什么能为行为立法呢?现在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说,儒家的孟子怎么能拿来与康德的意志自由、实践理性相比附呢?还有一个人很怪、很荒唐,他说儒家是功利主义,说这种话是莫名其妙。还有像劳思光那样的,他教的一个学生就说:孟子讲的那是恻隐之情,康德讲的free will是理性。情是形而下的。这是假装自己懂,事实上没有仔细看书。他只看到恻隐之心是情不能与free will相比因为康德讲free will是实践理性的。

那些讲法很危险,都不虚心,那怎么行呢?了解一个道理不容易,要慢慢来。你可以不喜欢康德,但不能乱讲。不能讲就不要讲。康德就是两层立法把架子撑开,这就是我们人类理性的表现。表现在理论理性,那就是知性为自然立法,成功知识。在自由意志这个地方,表现在道德实践上,自由意志为道德立法,建立自由世界。这是两个骨干。在这两个骨干以外还有一个第三者,那就是美。我去年不是讲三个领域吗

知性所接触的是现象,自由意志立法是成功道德。知性为自然立法,那个自然是指现象讲。除这两个领域以外,还有一个是美。知性立法是建立自然这个概念,自由意志为道德立法就建立自由这个概念。这是两个领域、两个世界。一个是自然,自然就等于现象,康德所说的自然就等于现象的全体。所以,现象不是天造地设的。我们所说的自然是天造地设的。康德所说的自然有特别的意义。

知性为自然立法建立自然这个领域,道德就建立自由这个领域。在自由与自然之间还有一个美的领域。三个领域都是人类理性所凸显的,在上帝面前没有现象,也没有道德的善,也没有美。美是单就人讲的,动物没有,上帝也没有。那么,我现在先帮助你们了解知性的逻辑性格,然后进到了解知性的存有论性格,这就是了解知性为自然立法。那么,中西哲学就有一个会通的道路。有了这个管道,中西哲学可以会通,可以有共同的语言。

台湾有一个年轻人问我:你把康德的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拿来看佛教,讲八不缘起,你这个讲法康德能承认吗?我回答说你懂不懂康德讲现象与物自身是什么意思嘛,你怎么知道康德不承认呢?康德这个原则有普遍性,既然有普遍性,别的地方有这个意思也可以应用呀。康德为什么不承认呢?什么叫做现象呢?时间、空间、十二范畴所应用的地方就叫做现象。康德清楚地表示:时间、空间、十二范畴不能应用到noumena。物自身、上帝、灵魂不灭自由意志,这四个都属于noumena,时间、空间、十二范畴不能往这儿应用。那么,佛教所说的八不缘起(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从实相般若所观照的那个如相,时间、空间、十二范畴能应用上去吗?当然不能应用。这不就是属于noumena吗?生、灭、常、断、一、异、来、去,这些都是时间、空间、十二范畴的范围之内所决定的定相,这些定相通通不能有,那不是物自身吗?为什么不能应用呢?康德为什么不承认呢?

这些人都是一知半解,自己不仔细看书,首先怀疑康德承认不承认这种讲法。康德去世两百多年,你到哪里去求证于他呢?所以,你自己要求了解。这些人自己不求了解,而瞎想妄议,这种人最麻烦。你自己为什么不看书呢?你知道,康德多难了解呀。了解康德所说的知性的存有论性格很困难,我自己经过了的,我天天在思考,最后才在台大讲那个十四讲。十四讲可以帮助你们了解这个问题。因为写得通俗一点。康德的书你们看不懂的,他说得太简单。那个现象与物自身,他说明得也不够,几乎每一页都涉及这个问题,但始终没有好好地正式地讲。他以为大家会懂,事实不然。

你要能懂得两层立法,再加上我去年讲美学判断。那么,真、美、善这三个成分你都懂了。现在再回过头来,先了解知性的逻辑性格,所谓批判就是了解我们知性的逻辑能力,就是从逻辑性格表示它的逻辑能力的成就有多大,它的限制在哪里。就是成功知识,再进一步达到超知识的境界。超知识的境界就是二用格度所向往的,讲辩证法就是往上讲、往上升。我这是大体告诉你们,我的《认识心之批判》讲四个格度,内容丰富得很。你看这部书可以知道很多东西。

但是,站在康德的立场,我讲知性的逻辑性格那一套还不行,那一套还是很表面化的。所以,我后来这几十年进一步,到晚年的时候才深入知性的存有论的性格。佛教讲的不相应行法有很大帮助。

劳思光说,佛教的不相应行法跟康德的范畴没有关系。这是没有了解。不相应行法明明说时间、空间、数目、质、量等,它的名词叫做不相应行法,康德的名词叫做范畴,但都是同一类的,佛教说的不相应是就这些说的,不是凭空说的呀。在康德是分开说,时间、空间是感性的形式,不属于范畴,但都是主观的形式呀。佛教没有康德那么严格。这些名词在康德叫做范畴,在佛教叫做不相应行法。

康德的范畴分四类,在佛教还不只这四类,还多得很,它列举了二十几个。康德也说,这四类是纲领。互相牵引,你也可以引伸出其他很多,但无论怎样引伸也不能离开这四类十二范畴。佛教的不相应行法不只这四类,有一些是属于修行方面的东西,那是跟讲知识论没有关系的。但是,西方人讲的时间、空间、四类十二范畴,通通在不相应行法里面。

佛教为什么说不相应呢?就是这些概念跟色、心建立不起同或异的关系。所以叫做不相应。这个定义非常好,比之康德还好。康德对于范畴没有定义呀。他只把它的形式作用说出来。譬如,时间、空间、质、量、因果,为什么叫做不相应呢?因为它跟我们这个心建立不起究竟是同呢,抑或是异的关系,不能说它同于心,也不能说它异于心。它跟色法也不能建立起同或异的关系。譬如,你说时间、空间是不是色法呢?照佛教讲,色法就是material thing,就是物质的东西。那么,时间、空间是不是心法呢?

照康德的讲法,时间是心理现象的形式条件,空间是属于物理现象的形式条件。再进一步说,时间不单是心理现象的形式条件,任何外面的在空间之内的那些现象也在时间中。所以,时间很广泛,内外通。那么,时、空跟色法(physical phenomena)、心法(mental phenomena)能不能建立起同或异的关系呢?就是说,时、空是不是与色法一样呢?或者时,空是与心法一样呢?

喜怒哀乐是心法,这很容易了解。喜怒哀乐是心理状态,跟心相应。相应就是合而为一,成一个东西。但时间、空间不是心法。哪里有一个心理状态叫做时间、空间呢?所以,你不能说时间、空间与心法同。但是你也不能说时间、空间与心法异。因为照康德讲,时间、空间是我们的主观想象力所构成,从心所发。照佛教讲,那是我们的心所执着成的。时间、空间是心所涌现,但它不属于心。它涌现成了就跟心完全不一样。

数目也是属于不相应行法。数目是我们逻辑思考所涌现、所构造出来的,它一下子涌现出来,它不是我们的思想,也不是我们的心态。数目跟心法建立不起同或异的关系。你说同吗?它也不是我们的心态。你说异吗?它又是我们的逻辑思想所发出来的。它从逻辑思想发出来,但又不属于思想,佛教这种说法不是比之康德的说法好得多了吗?

你先了解什么叫做相应。照佛教的说法,相应者为心所有,与心合而为一。那么,时间、空间、数目不能与心合而为一,所以不相应。佛教单从心这方面讲,你也可以从物方面讲。你可以想一想,时间、空间、数目不能与心合而为一。所以不相应。佛教单从心这方面讲,你也可以从物方面讲。你可以想一想,时间、空间、数目能不能跟色法建立同或异的关系呢?照西方的思考,一个东西有extension(广延),但是,extension并不等于space。譬如这张桌子有extension,它的范围就扩张到这里,但这不是空间呀。空间是虚的,看不见,摸不到的。空间最容易跟色法混在一起,但西方人早就看到二者的不同。洛克就看到了,康德也看到了。所以,你很难说色法跟时间、空间数目合而为一。时间、空间数目可以独立存在,可以应用,也可以不应用譬如,任何一个物质的东西都有定量,但定量不是数目。数目跟量最密切,但数目不是量。外面的东西有量而没有数目,数目是我们造出来标志这个量的。我们用数目这个工具可以标志外在世界的广延,或者是量度。所以,洛克分两种物性。第一性有形状、量、广延。时间、空间不是的,照康德讲,时间、空间是主观的,而形状、量、广延不是主观的,不是虚的。时间、空间可以拉掉的,第一物性不可以拉掉的。所以,时间、空间跟物性不同。时间、空间不是一个东西的构造成分。这枝粉笔不是靠时间、空间作为它的构造成分而构造成的。粉笔约构造成分是它的化学成素和formula,那里面没有一个成分叫做时间、空间。那么,时间、空间是什么东西呢?一定别有来源嘛。

佛教有一个名词心所。为心所有,与心合而为一,就叫做心所。那么,洛克所说的第一物性是物所有的,我们也可以造一个名词,叫做物所。我类比佛教的心所物所这个名词,这是合法的。

照洛克的讲法,还有第二物性。色、声、嗅、味、触属于第二性。那么,照洛克的讲法、照西方科学的解释,第二性是不是跟物合而为一,为物所有呢?第二性不属物所有,不能叫做物所。第一性才是属于物所有,可以叫做物所。照洛克的讲法可以叫做物所的只有形状、广延、量度、大小。照物理学、化学的解释,第二性是主观的。无所谓声音,也无所谓颜色。照物理学的解释,颜色没有了,它只是光的振动。外部的东西没有香,也没有臭,香臭是我们的嗅觉。

那么就是说,时间、空间、十二范畴既与心法建立不起同或异的关系,也与色法建立不起同或异的关系。所以叫做不相应。什么叫做相应呢喜怒哀乐与心相应,就叫做心所。形状、广延、量度、大小与物相应,就叫做物所。那么,时间、空间、十二范畴既不是心所,也不是物所,那是怎么出来的呢?明明是凭空造出来、凸显出来的。这不就是主观的构造吗?这很清楚。所以,康德说这些概念是主观的,这并没有错。为什么西方人始终不懂、英美人始终不懂呢?譬如,罗素这么一个大哲学家,他就说时间、空间不是主观的,是从外部抽象出来的,是从外部的变化关系中抽象出来的。变化关系是变化关系,变化关系并不就是时间呀。

量、质、关系,那是存有论的概念、形式的概念。就是说,那不是实物的概念,康德名之曰pure formformal concept。时间、空间是感性的pure form;十二范畴叫做formal concept。它代表法则,这种法则当作law来看。范畴代表的law是什么law呢?所谓知性为自然立法,就是立范畴。范畴所代表的法则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些特殊的法则的基础啦。我们平常所了解的法则都是一些特殊的法则,里面含着经验的。也就是立法院所立的法,立法院所立的那些法都是particular law,按照风俗习惯订立一些法,社会各方面提出来一些法,拿到立法院去通过。立法院所立的这些法不是纯粹知性所立,这些法叫做particular law。特殊的法则从经验来,按照社会的需要而制订。

我举一个例可以使你们懂。我们的宪法就不是特殊的法,它是国民大会通过的,立法院、行政院都要遵循宪法根据宪法制订各种特殊的法则。分两层,宪法是一层,立法院所立的法是一层。

所以,康德说知性所立的法是universal law。但是在每一个universal law下面有许多具体的法则。譬如说,在因果这个概念之下,因果关系的种种变化,这是要靠经验的。这个很难了解的,要详细的说明呀。平常的那个说法完全不行的。你们可以看我《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你就可以懂。康德这个区分贡献很大,知性立universal law,具体的法则要靠实践。这是大贡献。

康德这种区分,你要是问以前的大和尚,他一定懂。但现在的和尚不懂。譬如,你问龙树菩萨、智者大师,他们一定懂。假如你问王阳明,他也一定懂。但是问朱夫子,他不一定懂,因为朱夫子没有这一套,他是实在论、经验主义的态度。朱夫子道问学,不懂得仁义内在。自由意志立法那一层,朱夫子也不懂,因为他不懂仁义内在嘛。他只说性即理,不说心即理。仁义内在,内在于什么地方呢?照孟子的说法,就是内在于本心。照康德的说法是内在于自由意志。

什么是本心呢?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都是我们的本心。本心人皆有之。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鎌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仁义内在就是内在于四端之心,这个心不就是理吗?这不就很容易懂了吗?为什么不了解呢?

所以,朱夫子讲孟子的那种分法完全不对的,完全不合乎孟子的精神。他以心、性、情三分来了解孟子,心、性、情三分就是理气二分,这个方式的了解不对呀。这个很容易看出来,但中国人没有思考的头脑,以为朱夫子这里没有问题。

照朱夫子讲,仁义礼智是性。总起来讲是心,但同一个心分开来,从恻隐看是情,所以,情与心站在一边,属于气。情属于气可以,心怎么能属于气呢?心给那个情拖下来了,都形而下化了。所以,在朱夫子那里,心与情都属于形而下的,只有性才属于形而上的。性是仁义礼智之性,所以性是理。这就是心、性、情三分,等于理气二分。就是朱夫子到眼前来,他也要承认这是他的意思,这个没有辩论的余地。

朱夫子不能说心即理,因为他把心看成是气。心既是气,怎么能说心就是理呢?他有时候说心即理,但他说的那个是合的意思。我们的心有时候合理,有时候不合理。因为他所说的心是气,是形而下的,为感性所影响,为私欲所蒙蔽,你就不合嘛。不合理的心朱夫子就叫做私心、人心,合理的心就是道心。但是,孟子说仁义内在,陆象山、王阳明说心即理,那个不是合的意思,不是说那个理已经有了,我去合它。这个是存有的意思,心就是理。这个我天天讲,讲了几十年,讲得也很明确。讲这个不会令人讨厌,所以我一直讲,到现在讲起来还很有劲。讲这个非有劲不可。

你们可以看我的《圆善论》,首先看我讲《孟子•告子上》那一章,也要把告子章句上原文读熟。告子上全文一气呵成,很完备的,康德的第二《批判》不出这个范围之外。我说,康德的第二《批判》不出告子上的基本义理范围之外,最后不是讲到天爵”“人爵吗?天爵”“人爵就是最高善(圆善)的问题,就是德福的问题。

我告诉你们这些问题,你们慢慢去了解,了解一个算一个。人要了解一个观念,吸收一个观念,把它吸收到生命中来,消化它,这需要时间,急不来的。人聪明也在这,人可怜也在这。人有聪明,能够了解这么多的道理,但要在时间中了解。上帝了解东西不需要时间,我们人才需要时间,所以人是有限的存在,这不是可怜吗?虽然可怜,但人生是很高贵的。所以佛教说人身难得,生而为人也不容易,生而为人很幸运的。

牟宗三先生讲演录《西方哲学》6

牟宗三先生讲演录《西方哲学》6

牟宗三先生讲演录《西方哲学》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