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牟宗三先生讲演录《康德美学》8

(2022-05-24 20:07:16)
标签:

读书思考

文化

杂谈

分类: 思考

第八

今天我把康德第三《批判》的构造大体讲一讲。一般都知道第三《批判》是讲美学的,但也不完全是讲美学。它有两部分,一部分属于美学判断,或曰审美判断,这部分是讲美学的。但还有一部分是讲目的论判断,大家讲第三《批判》很少注意这一面的。现在讲哲学很少讲这种思想,大体已经成古董了,很少人提到的。但是,目的论判断的作用一般人也不懂。

美学判断(aesthetic judgmentjudgment of taste)还分两部分:一部分讲纯粹美学判断本身,讲beautiful(纯美),讲beautiful,就是讲纯美的东西。还有一部分也是属于judgment of taste,那是讲sublime。尽管sublime也属于taste的问题,但它不属于美,sublime直接的意思是崇高、庄严、伟大。

因为美学判断包括beautysublime两种,所以,中国人有一个方便的翻译,就是说,beautiful这一方面讲的是优美、柔美,而sublime就译作庄美。我以前没有仔细看依据一般人告诉我的了解,以为sublime就是庄美。我现在仔细看看第三《批判》,sublime就当sublime,不当美看。假如说美有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那是美有两支、两面,但是,康德不是这个意思。尽管beautysublime都属于美学判断,但beautybeautysublimesublime。所以我提醒大家注意,aesthetic这个字很麻烦。

什么时候西方人用aesthetics这个字代表美学呢?在英美方面都是用taste,凡是讲到美都是用taste这个字,不用aesthetics这个字。Aesthetics成为一个学名代表一门学问,叫作美学,是从德国人鲍姆加登(Baumgarten)开始。Aesthetics这个字亚里士多德的时候就使用,我们平常也经常使用这个字,那都不是美学的意思。

譬如,丹麦哲学家齐克果(Kierkegaard)讲人的生命发展三阶段,第一阶段就是aesthetic,这个地方就不能译作美学。第二阶段是宗教A(ethics)。第三阶段是宗教B。宗教B是真正的宗教,那是religion

宗教A就是道德本身的意义,代表胜利。这很有道理,这是古今中外所同然,中国人以前也这样想。为什么宗教A代表胜利呢?因为道德这个阶段代表扭转的阶段。扭转就要奋斗、斗争。斗争的力量就是意志的力量,胜利就表示你的意志强。谁的意志强谁胜利嘛。扭转什么呢?道德在我们生命中所代表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从感性的阶段扭转过来,使你的生命服从理性。我的生命由感性主宰呢?还是由理性主宰呢?这是一个大斗争、大奋斗。你知道现实上有多少人堕落。什么叫作堕落呢?堕落就是感性作支配,感性胜利。道德的作用就是扭转过来,不能让感性作我们生命的主宰。这是普天下之所同然,没有人能反对的。

人不能离开感性,但不能以感性作主宰。中国两千多年前就有这个意思,用中国的老话说就是圣人孔夫子的话:克己复礼不就是斗争吗?谁能够把自己的己私克服而恢复礼,谁就是胜利。所以,孔夫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第十二》)什么叫作克己复礼呢?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第十二》)讲这种东西要有道德精神,没有道德精神就成迂夫子。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我不是不能动了吗?我怎么动才算合乎礼呢?有人说什么是礼呢?不知道什么是礼,左右都不是,干脆自杀算了。这是可怜虫。有人就说,这是理学杀人。这是没有道德意识。没有道德意识,没有胜利的意识,就不要讲这一套。

由道德的扭转,使我们的生命顺适调畅,全部交给上帝。这才是真正的宗教境界,齐克果名之曰religion B就是宗教本身。宗教以信仰作主,宗教的本质是信仰。谁的信仰虔诚、笃实,谁的意志力就弱。道德是要你的意志强,到信仰的时候,你要把个人的意志拉掉,我全部交给上帝,这个才是信仰。依照西方人的讲法、基督教的讲法,宗教是最高境界。

第二阶段是道德阶段,道德是意志。第三阶段是宗教,宗教是信仰,信仰是意志的弱化。这个弱化很有道理,中国人对这个字也看得很高的。那么,第一阶段aesthetic不能译作美学的,它属于感性的阶段。依照中国的讲法,类比这三个阶段,就是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中国人很重视诗教,温柔敦厚诗教也。所以,孔夫子说人要兴发于诗,不愤不启,不俳不发。(《论语述而第七》)愤、启、俳、发,这就是兴于诗。

兴于诗也是开头,那么,你从兴于诗了解齐克果所言第一阶段aesthetic的意思,aesthetic就相当于兴于诗的兴发阶段。所以,一般的讲法,aesthetic是感性的阶段。第二阶段的道德就是从感性扭转过来,进到理性。进到理性就正好是立于礼,人要在礼中站起来,这话很有道理。礼不是拘束我们,礼正好成就你,使你能够站起来。礼代表方正,立于礼显然是道德的阶段。

荀子看不起《诗》《书》,荀子是地道的理性主义、抽象的理性主义,他那个理性主义属于understanding。所以,他瞧不起《诗》《书》。为什么瞧不起《诗》《书》呢?他说《诗》《书》驳杂,零零碎碎的、主观的,没有什么道理。抽象的理性的哲学家大体是讨厌诗人、文学家的。柏拉图就讨厌荷马,程伊川、朱夫子就讨厌苏东坡。荀子瞧不起《诗》《书》,因为他的头脑是抽象的逻辑的。所以,他看不出《诗》《书》有什么作用、意义。

有另一个头脑很重视《诗》《书》,就是孟子。孟子有具体的智慧,他的理性是具体的理性。孟子擅长《诗》、《书》,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这是赵岐孟子序说对孟子性格的描述。孟子擅长《诗》'《书》,他不把《诗》看作零零碎碎的情感,《诗》能兴发,他能读出意义来、读出道理来。《书经》也不是一些历史杂碎,不只是一些历史事实,他能从《书经》看出道理来。孟子擅长《诗》《书》,就是他能从零碎的主观的东西中看出客观的道理来。所以,孔孟之教、儒家之教一定要读《诗》,读《诗》是取兴发的作用,不兴发不行呀。读文学作品可以兴发,不是说你读了文学作品就懂得美,而是你有兴发,你的生命有触动。你的生命有开端,可以往上提。要不然我们的生命永远往下沉。所以,第一步的兴发很重要。不感不行呀。

齐克果说人的生命发展的第一阶段是aesthetic,相当于孔夫子说兴于诗,这个代表感性阶段,就是兴发。这个不是知识上的感,是感受的感。这个是要有感觉,人没有感觉不行呀。所以,齐克果说年轻人大体是aesthetic,他还举例说,大音乐家华格纳的生命阶段就是属于aesthetic,没有进入理性。而且,他作为音乐家也不需要理性,理性太多了,音乐造不出来了。

在英文系统里面,西方人讲美是taste,他们用aesthetic这个字不一定作美学讲。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头一部分讲感性论,他不是用sensibility这个字,他用的是transcendental aesthetic,外行的人译作超越的美学论,这就错了。这部分讲时间、空间,哪里有讲美学呢?早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胡仁源的译本就犯这个错误,可见中国吸收西方学问还是很差的,要努力就在这个地方。这么一个题目你都翻译错了,译作超越的美学论,这很丢人的。

Transcendental aesthetic译作超越的感性论,这里 aesthetic指我们的sensibility讲,sensibility是感性。我想到一个恰当的最典雅的译名:超越的摄物学。我们讲知识的时候,把握一个东西、摄取一个东西,靠我们五官感觉,我们摄取东西的纯粹形式是时间、空间。这是第一部分transcendental aesthetic所讲的。这是第一个难关,第一部分就把人唬住了。所以,这部分的题目当该译作超越的摄物学。佛教喜欢用这个字。transcendental aesthetic对着下面那份是transcendental logictranscendental logic译作超越的逻辑,那不算错。

但是,对着超越的摄物学,我们可以把transcendental logic译作超越的辨物学。这里所讲的logic不是一般的formal logic,不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理则学、symbolic logic。康德的《纯粹理性之批判》不是讲逻辑呀,但第二部分也叫作transcendental logic。所以,这个地方为了避免误会就不要译作超越的逻辑了,因为我们一般说逻辑是指纯粹逻辑讲。这部分我译作超越的辨物学,这是很恰当的,符合康德的原意。因为formal logic不涉及到对象,但康德第一《批判》所讲的transcendental logic要涉及对象,有内容。涉及对象就是要涉及物,是用思想来辨别物。用什么方式来辨物呢?用范畴(category)超越的辨物学这部分就讲范畴,就是拿范畴来辨别对象、统一对象。辨物这个词是中国现成的字眼,在《易传》里面有这个词。《易传》是怎么说的呢?〔按:《易系辞下》:辨物正言〕我忘掉了。我现在的记忆力很坏,我能记住这么些名词已经算不容易了。到要讲的时候就忘掉了,人到老就没用了。

所以,超越的摄物学超越的辨物学这两个词很恰当,能表意。一般地说aesthetic不是美学,它代表感性。所以,人生的第一阶段是感性阶段,这是青年人的阶段,第二阶段宗教A一道德的阶段,这是地道的中年人的阶段。第三阶段宗教B,那是老年人的阶段。按年龄排,大体是如此。当然,这没有什么绝对的。

孔夫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于诗是头一个阶段,是感性的aesthetic立于礼是道德的。成于乐呢?这个代表什么?乐代表谐和。这才是真正的美呢!美在最高境界这个地方。成于乐是大谐和,这是中国人所向往的,用普通的话说,就是大团圆。大团圆不是最好吗?人都喜欢大团圆。站在艺术的立场,悲剧的价值高,但人生不一定喜欢悲剧嘛。谁愿作悲剧呢?大团圆并不坏呀。

所以,成于乐才是康德所说的审美判断所担负的那个责任。美学当该在最高阶段,不是在开头阶段。要是放在人生开头阶段而名之曰aesthetic,这个aesthetic不是美学,是感性。要是取美学的意义,那在成于乐,在成于乐这个地方就是康德美学判断所讲的最高的境界。而且,美学判断只属于beautiful不属于sublime。因为康德所说,真正的aesthetic judgement属于beautiful这一面但是aesthetic(或taste)这个字包括两面,还有一种sublime。你对美的品题需要taste,你对于崇高、庄严、伟大的品题也需要taste,所以,美学判断包括两方面。但sublime不属于美,不能译作庄美。这个我给你们指出来。所以,康德的书需要好好读、仔细读,仔细读才能了解恰当的意义。康德的书出版到现在两百多年,哪一个人仔细读呢?没有人仔细读,望文生义。

Taste这个字广义地用,就是魏晋时代所谓品题。译作品味也可以。就是分类,就是题几个字。品题人物就是先把你这个人分到某一类,然后看你这个人的性格题几句话。所题的字是外部的、是符号,这几句话后面所象征的是taste。广义的品题可以应用,纯美也是一种品题。我们说:这朵花是美的。这是属于taste。美不是对象的特性。崇高、庄严、伟大也是一种品味,不是对象的特性。

Aesthetic包括beautysublime两面,这个地方,Aesthetic不是当作学名看,它只是美感,因为这个字代表感性,开始只是感性的意义。但是,这个感性不是我们讲知识的那个耳、目、口、鼻的感。那么,这个感性也可以译作直感aesthetic可以不译作美学,那么,可以译作美感,或者译作直感。凡是都没有曲曲折折,没有那些逻辑的手续过程,都是径直的。凡是感都是直感,这个感用在taste上、用在审美上,不是用在知识上。

现在,我们正式来了解,为什么崇高不属于美,但它可以属于taste,也属于直感。因为品题不但可以品题美,也可以品题崇高。最显著地表现崇高的不是魏晋人,魏晋人不表现sublime。最突出表现sublime的是理学家、是宋儒。宋朝的理学家对于圣贤人格的品题,境界高得很,不要以为宋朝理学家是迂夫子。这些人不迂腐,都是天地间绝顶聪明的人。那超过魏晋人呀。程明道、陆象山、王阳明,他们的境界高得很taste高得很。所以,品题崇高这方面,表现最突出的是理学家对于圣贤气象的品题。但是,圣贤气象不属于纯美。圣贤人格就是sublime

我们说英雄气概,不能说英雄气象,圣贤才能说气象。美也无所谓气象、气概。美就是美。美究竟是什么东西?这最难了解。我到现在还不能了解美是什么东西,这个真是不可说、不可说。我们首先区分开beautifulsublimesublime最显明的表现就是圣贤气象,所以,中国人在这方面的taste高得很。

康德有两个基本概念分开beautifulsublime的不同。康德有几段文章专门讲审美,关于纯美的品题的那几个原则不能用在sublime这一方面。那么,最重要有两个:一、审美判断不能有任何利害关心。这是一个基本原则。二、审美判断不是根据任何概念而来。因为每一个概念代表一个方向、代表一个内容、代表一个原则。依康德的讲法,纯粹审美判断有两种特性,那就是没有任何利害关心、不依靠任何概念。所以,它不能有任何charm妩媚),charm要拉掉。也不能有emotion(激情)。激发的不是纯美。兴于诗有激情,道德人格是sublimesublime也有激情里面有emotion可以使你的人格升华、超升。这都不是纯美。

康德了解的纯美不能有charmemotion,但sublime这两方面都有。这是最显明的一个分别。这是了不起的哲学家的思考,我们平常没有这么仔细。sublime有激情,激情从概念来。你为什么能成圣贤呢?主要靠moral good(道德的善)。moral good怎么来?谁决定呢?will决定嘛moral will根据道德原则决定。道德的庄严一定有激情。激情不算坏,但讲审美判断的时候不能有激情。从这个地方就知道,sublime译作庄美是不对的。美没有阴柔之美、阳刚之美这两种,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都有美的成分,但不是纯美。

纯美表示一种纯粹的美情、纯粹的美感之情。但我们人生里面除了纯粹的美感之情以外,情感生活包括很多。情有很多种,但任何一种情都要有纯粹美感之情作它的支持点。假如这个支持点拉掉了,其他的情都站不住的。譬如,男女之间的爱情、夫妇之情、父子之情、朋友之情,这些都不是纯美,但这里面一定要有纯美的成分作它得支持点。

男女之情有利害关心,关心的是什么?就是结婚。结婚就是利害关心。结婚就是夫妇了,夫妇更了不起,夫妇相敬如宾,夫妇是人伦。人伦里面也有一种情,这种情更要靠有纯美之情来维持,要不然你这个夫妇维持不住的。父子之情、朋友之情,甚至于你为什么喜欢数学,这里面都有一种喜欢、有一种interest,就有一种利害关心。但父子之情、朋友之情,以至你对数学的兴趣,都要有一种纯美之情来支持。

还有社会风尚,社会风尚表示这个社会上人的一种taste。譬如,我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北大的学生都穿破皮鞋。假如你的皮鞋擦得发亮,你就是资产阶级。这是一种taste,没有道理可说的。现在,台湾也有许多情意结,藏在里面是情意结,表现在外面就成潮流,就是taste。有许多taste是不能说的,没有理由可说。由此,你可以知道,我们人生、生活不但是靠科学,也不但是靠道德,还要靠taste。社会的taste、风尚不正当,这个时代就是很麻烦的时代、很危险的时代,非理性的、不可以理喻的。我喜欢嘛,你管不着,谁怕谁呢?这可怕得很。所以,教育、文化要重视真、美、善,拿真、美、善使人的生命归于正常。

第三《批判》除了讲美学判断以外,还有目的论判断。目的论判断完全属于另一套,属于中国儒家道德形上学的那个范围之内。在中国,那是道德形上学的完成,在西方就是teleological judgment那是是另一套

第三《批判》是Critique of Judgment,这里,judgment不是作判断讲,而是判断力。英译没有把能力”“性能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德文Urteilskraft很清楚,是判断力,或曰判断性。英译当该是power of judgment,或faculty of judgment

判断力就是把一个东西归属到一个概念之下,我们成功科学知识都靠这个,判断力的通用是如此。有时候,这个归属是实归属,就是真正可以把这个东西归属到这个概念之下,凡是可以作这种归属的,康德就作决定性的判断(determinant judgment)。凡是科学知识的判断都是决定性的判断。假如一个行为能够归属到道德法则之下,这也是决定性判断,这是道德判断。道德判断都是决定性判断。

现在,第三《批判》中的两种判断(美学判断与目的论判断)既不是道德判断,也不是知识判断。美不是我们认知的一个对象,美不是这个东西的一种特性。我们说这东西有一个什么目的,那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也不能用在科学知识上。所以,美学判断、目的论判断,康德名之曰reflective judgment,这是非决定性的判断。决定性判断,我名之曰有向判断;非决定性判断,我名之曰无向判断,或曰反照判断。

你看《道德经》怎样规定(define)这个(being),《道德经》就是拿规定有,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个就是方向、就是方向性。这个讲法是恰当的,不是比附。这要有玄思才行。

反照判断(reflective judgment)既不属于知识判断,也不属于道德判断。康德就通过反照判断这个观念把它拉进判断力里面来,从而对它作出批判。并且,拿反省判断来沟通知识判断与道德判断这两个世界。这不是最后的成于乐吗?这不是最后的和谐(harmony)吗?美就担负这个责任。

今天讲到这里。

牟宗三先生讲演录《康德美学》8

牟宗三先生讲演录《康德美学》8

牟宗三先生讲演录《康德美学》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