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牟宗三先生讲演录《康德美学》3

(2022-05-19 20:40:48)
标签:

读书思考

文化

杂谈

分类: 思考

第三讲

康德的第三《批判》分两部分:前部分讲审美判断,后部分讲目的论判断。审美判断有两种:一种是优美,一种是庄美。审美判断的本义是对优美讲,庄美不在内。为什么庄美不在内呢?因为审美判断讲的是纯美。纯美之所以为纯美就是不能有任何利害关心。审美判断不依靠概念,但又有普遍性,对每一个人都有效。就着关系范畴讲,纯美判断关联着那个目的是无目的的目的。这是第三句话。第四句话是说审美判断有必然性。这四句话讲纯美判断,是康德提出来的,任何人不能反对的。这是基本的观念。

为什么庄美不在内呢?因为纯美之所以为纯美不能够有任何激情,也不能有任何charm,不能有任何妩媚。我们平常所说的美不是纯美本身。这个美直接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love讲,love里面有妩媚,两心相悦就有一种妩媚,总要有魅力。纯美没有任何魅力。纯美也不能有激情。但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美大体不能离开这两个成分,所以,这个美就不是纯美。不是审美判断中的那个美。

两情相悦的目的是什么?当然为的是要结婚嘛。而纯美不能有任何目的。还有庄美,庄美中含有激情的成分。激情(emotion)可以激发你人格的上升。就庄美讲激情就藏有道德的圆满这个成分,就藏有道德目的之观念在内藏有道德目的之观念,就使我们的人格升华。

理学家品题圣贤人格,这属于庄美。品题圣贤气象也是一种taste,这种taste所品题的那个美属于庄美。理学家的这种taste很高,境界很高的。理学家的品味很高,大体发自于程明道,往后没有人能超过他的品题。圣贤人格的品题是一种庄美,当然庄美不只是圣贤人格。譬如说,大山大水,狼虫虎豹都可以激发人的志气,都属于庄美,这都不属于纯美。

还有罪恶之华,能从罪恶中体会出,那也属于庄美。悲剧之美也属于这一类。什么是罪恶之华呢?罪恶是很丑恶的东西呀。从罪恶中蒸发出来、开花,这就有庄美的成分在内。《维摩诘经》里面说菩萨不能太清高,不能跑到太平山顶去成佛,成佛要在人间,从污浊的社会里面悟道,证菩提。这才可贵。大海里面才有宝藏。这些都含有庄美,但这些都有一种激情,都有使人激发之情。使人有所激发、有所超脱。

所以,天台宗讲性恶。这个性恶,不是我们中国传统中讨论人性善恶的意思。这个性恶是说这个世界一切秽恶之法不能去掉。清净法要有,秽恶法也要有。成佛不是单就清净法而成佛,你也要就着秽恶法来成佛。我为什么说《红楼梦》是小乘,《金瓶》是大乘呢?中文大学的孙述宇有一本书讲《金瓶梅》,讲得很好。他说《金瓶梅》是每一个人的宗教,你不要骂西门庆,西门庆所犯的那个毛病是一般人所常有的毛病,只是程度深浅的问题。我说《金瓶梅》是大乘,也是这个意思。因为《金瓶梅》悲心重,为什么悲心重呢?就是罪孽重。

《红楼梦》这部书看起来很美的,使人起美感。《金瓶梅》那部书看起来很丑恶的,但你能顶得住看下去,看到最后有一种悲凉之感在那里。罪恶太深了,陷进去恐怖得很呀,你最后有一种恐怖之感。不要以为看《金瓶梅》是很刺激的事情呀,实际上最后是个恐怖之感。假如你还没有得到恐怖之感,那你还是在过程中。到你感到恐怖之感,它的价值就出来了,你就知道孙述宇说《金瓶梅》是每一个人的宗教,那是有道理的。这就是罪恶之华。大概属于这类的都是属于庄美,都可以从反面引发人的激情,使你人格升华、超脱。

所以康德说庄美里面有emotion。为什么它能激发人的情绪呢?因为它后面的概念是道德的目的、道德的圆满。从极端的反面一对照,感到恐怖之感,因而得到解脱。这个佛教的智慧最好、最高。所以,庄美不属于纯美本身的。但我们现实人生很少停在纯美这么干净,都是在作用之中。

康德开头就说三种愉悦。刍豢悦口是感性的、纯主观的,没有普遍性。理义悦心属于道德的。孟子只说这两种,孟子没有说愉悦于美。中国人从这方面讲得很少。纯粹就愉悦于美这个地方讲,这很特别要有一个特别的原则来讲。所以,康德要从判断力把美烘托出来,第三《批判》就是判断力之批判。就是把审美判断也落在判断力这个地方。这个审美判断是什么判断力所成功的呢?就是反省判断。

知识判断是决定判断,对于对象的特性有所决定。对于对象的质、量、关系有所决定,我们对这对象有知识。道德判断决定善恶,决定我们的行为怎么样是善,怎么样是恶。审美判断则对于对象无所决定,不管是知识的,或是道德的,都无所决定。所以,它不依靠任何概念。讲审美不一定合乎道德、不合乎道德。美不一定是善的,善也不一定美。

审美判断对于对象无所决定,所以,康德名之曰reflective judgementReflective judgement我译作反省判断。译作反照判断也可以。决定判断涉及到对象,或者涉及到善恶。reflective呢?放出去,收回来,对于对象方面无所决定。这个地方,既返回自己,又有所照,结果成审美判断。譬如说,这朵花很美。我们说这朵花是美的,这对于这朵花的特性没有任何决定的,对于这朵花的质、量、关系,在这个世界的时间空间中的存在,毫无决定。美不是对象的一个特性,不是构成这个对象之所以为这个对象的一个特性。但是,我说这朵花是美的,这就是有所照,这叫做反照。这种反省判断是taste(品味)。中国人在这方面很高,不过,没有详细分析,没有成确定的学问。

我们平常说这个人很俗,那个人很雅。就是说,这个人taste很低,那个人taste很高。Taste是主观的,虽然发自主观,但又有所照,虽然有所照,但美又不是你所照的那个对象的特性。美是在这种境况下呈现的。审美判断是这样的,是纯粹的美,没有任何激情的,也没有任何妩媚的。

所以,要深入体会,一步一步分析。第一句话:美之为美不能有任何利害关心。第二句话:审美判断是普遍的,但不从概念来。第三句话:说这句话是关联着目的讲的,因为审美判断不能有任何概念,当然不能有任何目的,所以内在于审美判断本身讲不能有任何目的。但是,这个美为什么使你愉悦呢?康德就在这个地方想。它使你愉悦,那么,它总有某方面跟你相合、契合于你。如果它跟你闹冲突,到处与你违反,你不会说它是美嘛。它跟你丝丝入扣,相顺适、相谐和,事事如意。事事如意就使人很舒服,有舒服感。但是,它不是有一个目的来使你如意,所以,这个地方说无目的的目的。

审美判断没有任何利害关心,也不是从概念来,所以,审美判断本身不能有任何目的。不能有任何目的,而这个东西又能使你有愉悦之感,可以与你相合,这就是暗中有一个合目的性,暗中有一个无目的的目的。所以,在关联着关系范畴这个地方,康德说无目的的目的。并且,他拿合目的性原则作为审美判断的超越原则。

康德拿四类范畴来考察审美判断的本身,照第三类关系范畴讲,它关联着什么东西呢?它要关联着一个目的,可是这一个目的不是在审美判断本身中的一个目的审美判断本身没有目的。所以,这个目的是在审美判断本身以外的它是超越于审美判断以外的,所以,合目的性是一个超越原则。这是绕大圈子,这第三句真是迂曲呀。

这个合目的性原则为什么是超越的呢?这个合目的性根据什么东西呢?就是根据我们上次讲的那个本体宇宙论的大哉乾元那个地方。中国人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这是儒家的一套,直贯下来的。目的性就从这里讲。所以,我说目的性当该译作终成性目的性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final causefinal causefinal end。那个final就是终成的意思。

孟子说: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孟子告子上》)五谷成其为五谷,完成为一棵五谷,就是目的因达到了。从目的因(final cause)进一步,就是终极目的(final end)

亚里士多德讲四因material cause formal causeefficient causefinal cause。就是从四面看这个东西的构成。

目的因就是从目的这方面看。目的就是构成这个东西的一个原因。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五谷不熟不如荑稗在西方,这就叫作目的论。苗而不秀,秀而不实。这棵苗就白废了。中国人在这方面感受很深的。

从发展的观点看,完成他自己了,他的目的就达到了。苗而不秀,秀而不实。这棵苗就白废,庄稼是如此,在社会上,人也如此。我们的子女能发展成一个健全的人格,太难了。这种目的因就是《中庸》《易传》所说的终成原则。儒家讲终始,靡不有始,鲜克有终。《易传》云: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坤元就是使乾元那个创造性有所成。又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就在各正性命里面,坤卦所代表的那个终成原则就藏在里面。乾元是创始的,对着始讲终,终这个地方就是坤元。

乾元那里讲生,在坤元这里讲成。所以,生成相连贯,始终相连贯,这是《中庸》《易传》的基本智慧方向,是儒家的根源智慧。《中庸》从讲,《易传》是从、坤两卦的乾元、坤元讲。所以,周濂溪很有智慧,周濂溪的《通书》就是拿《中庸》的诚合释乾元。这是很恰当的。《中庸》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就是一个物从始到终完成其为一个物,是一个诚体在里面贯彻,把诚体拉掉的时候,什么也没有了,归于nothing

《中庸》又说:诚则形,形则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诚体引发的这个形~、明、动、变、化的过程就是“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这是个终成过程。这是儒家的基本义理,一定要把握住才成。

康德讲超越的合目的性原则,说这个东西合目的性,它所合的目的从哪里来的呢?就从大哉乾元下来。大哉乾元使这个东西成其自己。从诚体那里,诚体的终始,诚体就引发一个becoming process从具体的日常生活上讲,就是孟子的那句话:五谷不熟,不如荑稗。通到道体那个地方讲,就是《中庸》所言诚体,《易传》所言乾元

康德讲合目的性,这个合目的性的目的不是审美判断本身所能决定的。这个目的是从道体、性体,从道德判断那里决定的。但是,当反省判断看的审美判断为什么能对于一个东西表现美的taste呢?这个东西一定要跟你的生命有契入,丝丝入扣。为什么能入扣呢?就是这个东西不是盲目的,不是乱来的,不是突然间蹦出来的,是从大哉乾元的贯彻中完成出来的。在乾元的贯彻中完成它自己,套在一个系统中,它自然与我们入扣。康德在这里思考很深的,他讲审美判断的时候就想到这东西。所以拿合目的性原则作为审美判断的一个超越原则。

关联于超越的合目的性的那个目的,而审美判断的本身又不能有任何目的。假定有任何目的,那就不是纯美。所以,就审美判断本身来说这个审美判断的特性,就关系范畴来说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个无目的的目的自然与你相合,与你的主体丝丝入扣。这意思稍为迂曲一点。

为什么讲合目的性呢?就是这个世界套在大哉乾元的系统中,也可以说,套在诚则形,形则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这个进程的系统中。套在这个系统中当然很好嘛,这个世界都有条有理,都不是偶然的,不是忽然间来的,也不是乱七八糟的。这使我们对这个世界为可理解。可理解就是有条有理,都安排得很有秩序。西方人就从这个地方证明上帝存在。为什么这个世界这么美呢?这么有条有理呢?一定有一个上帝在后面安排。假定没有上帝安排,为什么那么巧妙呢?西方人在这个地方证明有一个上帝。

如此说明世界,无论这个世界怎么繁复,如何变化多端,它总有系统,决不是混乱的。所以说,这个世界是可赞美的。这种可赞美、有条有理、可理解,宗教家从这里推证上帝存在是可以的,牧师喜欢从这个地方证明有一个上帝。康德就是根据这个道理来讲审美判断的合目的性原则。但是,这个有条有理,如此可赞的美与我们平常所说的美没有多大关系嘛。这种美不一定是我们说这朵花是美的之美。

你可以说,这朵花为什么这么好看呢?一定套在一个系统里面,有一个上帝在安排。那个时候所说的美与我们站在纯粹审美的立场上说这朵花是美的意思不一样。这是不是有一点迂曲呢?宗教家说这个世界可赞美,这与我们根据taste(品味)来说这朵花是美的那个美不一样,从这个美不一定想到上帝。所以,康德从这里讲审美判断的合目的性原则有一点迂曲。

康德从判断力讲审美判断。人类认知机能有三:知性、判断性、理性。说可以,说能力也可以。知性就是成功知识的一个能力;理性就是推理、连贯起来的一个能力。知性的能力主要靠概念。判断性是下判断的能力,把概念与概念连在一起成一个判断。知性、判断性、理性,这三个是认知机能,都是知识的能力。

讲审美从认知这地方讲,这点我不欣赏。你讲审美为什么从认知能力来讲呢?这很怪嘛。西方人很重视知识、很重视这个认知。康德从作为认知机能之一的判断力讲审美判断。讲审美判断为什么从判断力讲呢?为什么不从知性、理性那里讲美呢?

知性提供概念,基本的概念是范畴,这个范畴就是使我们能成功知识的基本概念。判断力是使概念与概念联系起来成一个判断,光是一个概念不能成功知识,概念与概念连在一起才能成知识,才能成一个判断。假定光是从范畴这个地方讲,就是一般科学知识的基本条件。这个是我们的知性所能够控制得到的,十二范畴就可达到,这是知性的普遍条件、先验的条件。这就叫作知性为自然立法。既然十二范畴为我们的知性而发,那么,我们的整个现象世界都在这个范畴的控制中,是我们的知性可以把它抓住的。

但是,我们的知性所可以抓住的只是十二范畴可以控制的这一面的知识。而我们的知识要成功不只是在十二范畴之下,不只是在十二范畴的普遍条件之下,还要进至具体的,就是要进至那些特殊的个别的知识。譬如说因果,因与果连起来成一个因果性,因果关系是知性所发的一个范畴。因果关系是我们的知性所发。是先验的。所谓先验的,就是说,先于知识。原因这个概念、结果这个概念在经验中不能证明的。休谟早告诉我们,我们的现象世界里面没有原因。原因只是空概念。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那些现象的状态,原因的概念是我们加上去的。我们叫这种状态作原因,叫那种状态作结果。


牟宗三先生讲演录《康德美学》3

牟宗三先生讲演录《康德美学》3

牟宗三先生讲演录《康德美学》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