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牟宗三先生讲演录《康德美学》4

(2022-05-20 19:04:26)
标签:

读书思考

文化

杂谈

分类: 思考

第四讲

你们看西方哲学史里面讲目的论、有机论,还有讲机械论。中国没有这种名词的。对世界作目的论的判断,那属于有机论。机械论看世界是没有目的的,小原子跳来跳去没有什么一定的。古希腊的原子论就属于机械论。只要有小原子、有无限的空间,就可以构成全部的宇宙。

后来科学出来了,西方人在科学方面有特别的成就。因为科学有特别的成就,机械论(mechanism)特别突出。机械原则可以使我们有科学知识,有物理、化学。所以,自然界的因果叫做机械因果。假如这方面不突出、不彰显,科学知识是不能成立的。但是,这方面不能穷尽一切现象。就是我们全部自然界有一部分现象不是用知识可以说明的。

在有机物那里,好像总有一个目的存在。在这个地方,就有目的论判断出现。这是就有机物而讲的。因为有机物这个观念彰显,自然目的这个观念也突出来。中国不同,中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科学没有特别的突出所以机械观念不显、不清楚。就着有机物而说的目的论也不显,但是你说一定没有吗?也不能说一定没有。这些我上次都告诉你们了。我是给你们提供一些线索,让你们思考,了解中国哲学的传统如何考虑这些观念。

我们眼前跟西方哲学碰头,有这么些新观念。中国的哲学传统对于这些观念怎么想的呢?这是提供你们思考问题的一些线索,讨论问题的一些论点。要不然你们写论文要讨论什么问题呢?我上一次已经告诉你们,关于机械论、目的论这方面的论点,在中国是属于气化方面的问题。机械论、有机论以及由有机论而来的目的论,这些方面的论点在中国传统里面对于世界的看法,可以概括在气化这个观念里。

你要注意中国人对气化怎么看。气化这个观念从哪里来?你先了解中国人为什么提出气化这个观念呢?气化这个观念在思想系统中在哪几本书中表现呢?在儒家就是《易经》。在社会上,阴阳五行都属于气化呀。阴阳五行也可以从《易经》出,《易经》也含着阴阳五行呀。这是中国很早的观念。五行的观念在《书经》里就有。

五行就是五种实质的东西,就是金、木、水、火、土,以后《易传》出来的时候,五行统辖到阴阳里面去,拿阴阳来说明、概括五行。阴阳五行就是气的作用,就是气化。它成一套,阴阳五行可以说明很多事情。这在儒家是这样,流到社会上,这个观念很彰显。道家呢?就在庄子里面表现。庄子大宗师就讲造化。所谓无怛化,庄子就告诉你不要怕这个化。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庄子大宗师》)老子就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没有目的,在这个范围内,依道家的态度看,天生化没有目的。

天地不是为兽而生刍,不是为人而生狗。西方讨论这些问题的就叫做目的论,是就有机物讲的。假如天不生牛羊,草太多了,树木就不生长。假如不生老虎,牛羊太多了,草就不生长。这种目的论没有什么道理,中国人不太欣赏,不要说道家不欣赏,儒家也不欣赏这种讲法。

你说自然界中万物的相生相克究竟是有目的的呢?还是无目的的呢?这很难讲。所以,中国人不特别提出来说目的论,也不特别提出来说机械论。机械论就是完全没有目的,是偶然的。西方人为什么特别提出自然目的这个观念呢?因为他们首先彰显机械论,机械论只在一个特别的范围内有效,它有些不能说明的。所以才提出自然目的,就是自然现象之间的相生相克好像是有一个目的。这个自然目的在康德说,不是属于决定判断,只属于反省判断。反省判断就是反照判断。这种目的论判断不能使你增加知识的,所以,它不能成为科学的一部分。但是,你可以从反照判断上用目的这个观念补充机械原则的不足。而且,你可以根据这个观念往上推溯,总起来全部宇宙后面好像有一个东西有意的这样安排、设计,设计得好像是各部分看起来相克,但又有相生的地方,互相能适应。顺着这条路往后追溯到这个世界的创造者,所以,在这个地方讲自然神学。这就叫作上帝存在的自然目的论的证明。事实上不能证明,他可以往那个地方去想。目的论的作用就在于此。

中国人不讲机械论,也不讲有机论。他用气化这个观念把这两方面都冲淡,把这个滑过去,这是一种智慧、一种聪明,分际并不乱的。因为依照康德的说法,虽然我们的机械原则不能说明一切,有些现象好像是要引入目的这个观念来说明,但是,这个说明不是科学的,不能使你增加知识。所以,这属于反照判断,不是决定判断。康德这个讲法很好,这就表示说,这种属于反照判断的目的论的作用只能使你往后追溯到世界后面有一个创造者。是否能正面建立一个神学都很有问题,建立不起来的。所以,康德说这只是真正的神学的一个前奏,也就是说,只是一个预备的阶段。

依照中国儒家、道家的想法,在气化范围之内,机械与有机这两种成分都有,但既不用机械论,也不用有机论来表达。所以,mechanismorganism这种名词最好不要用在中国。也就好像西方人所谓一元论、二元论,这种名词也不要随便乱用,因为他们提出这些名词都是就着概念思考有特别凸显那一面而显出来的。而中国以前不是根据概念来,没有凸显那一面,所以,这一面不显,那一面也不显。所以,没有西方人所想的哪个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中国为什么没有多元论呢?因为照西方人,多元论是就小原子讲,而中国人没有讲atoms

西方人讲二元论是就两个本体讲,心是一个本体,物是一个本体,这叫作二元论。一元论就是一个本体,一个本体有两个属性,唯一的本体就是上帝,那就成一元论。那是有一定意义的,不能随便乱用。所以,你们说朱夫子是理气二元论,这是乱用。大陆上乱用范畴这个字,他们所用的不是范畴的意义。同样,有机论(organism)、机械论(mechanism)也不能用,因为中国人没有这个观念。但不是说,西方人所说的有机论、机械论的那个面相,中国人一定没有这个意义。但中国人在这里提一个专有名词来标志。那么,他们用哪一个名词来把它冲淡?中国人用气化一词把机械论与有机论的冲突冲淡。

有人说《易经》是有机论,那是不通的。因为《易经》的思想不是organism,《易经》的思想不能用organism的思想来表达。因为在西方,有机是对着无机而讲的。机械原则是用在无机物。有机是有生命的,它自己有生长的力量的,有自我调整的力量、有自我适应的力量,这是有机物。有机论是对着机械论而讲的,那有一定的意义的。《易传》讲阴阳五行、讲气化,并不是就着有机物而讲的。狼虫虎豹属于有机物、属于气化。这张桌子也是属于气化,这张桌子不属于有机物,也在阴阳五行中。

中国阴阳这个观念是一个很漂亮的观念。你不能用有机论来说气化,同样,你也不能用机械论来说气化、说《易经》的思想。中国人用气化这个观念把这两个思想的相反冲淡。气化这个观念照理学家讲是属于形而下的,气化就是气的变化。形而下就是physical,或者说materialmaterial有时候我也译作材质的,因为有时候没有物质,也叫作material。材质,也就是材料。材料的东西不一定是物质的东西。跟理性——形式是代表理性精神相反的成分通通是material

譬如说,我们的心理现象:喜怒哀乐,虽然属于心理的(psychological),还是形而下的。不要说生理是形而下的,心理情绪、emotionfeeling都是形而下的。依照朱子的讲法,就宇宙论讲理气二分。就我们的心性讲,就是心、性、情三分。就本体宇宙论看,分成理、气两个成分,这不是二元,这不能当元看。朱夫子头脑很清楚,思路一贯,他生在现代可以分析哲学。

单就理说的这个形而上,你不要用metaphysical,这时候只能用transcendental形而上者谓之道所表示的理是超越的意思,超越就是说,它超越于当作气看的心情以上。这是中国人所说的形而上,根据《易传》所言形而上者谓之道而来。西方所说形而上是个学名,不但是理是形而上学的一个必要成分,气也是形而上学中必要有的一个成分。譬如说,亚里士多德分析的目的因、动力因、质料因、形式因,都属于形而上学。意思是物理学后。

亚里士多德先讲物理学,对于物理现象作分析,成一系统,再进一步抽象高一层,把它的最高原因提出来,有目的、动力、质料、形式,四个原因都属于形而上学。现在不单有物理后学,还有逻辑后学、伦理后学。那个后面的学问多得很呀,任何一个学问都可以找它后面的根据呀。所以,形而上学里面成分很多的,有好几面可以提,顺着好几面去想它,往上提。不但理是形而上的,气也是形而上中的一个概念。

儒家用阴阳五行表达气化,道家就用造化来表达。造化你能找出一定的法则来吗?能按一定的机械的路而化吗?这很难。你说造化一定有目的吗?这也很难说。你自己是目的,旁人都是工具吗?在这个地方就见出道家的智慧。但是,道家是一方面的立场。我们从某方面的立场说,价值的观念要有的。价值观念要有,目的论才成立。但是,目的论、价值观念不能从气化本身讲。气化本身不能决定价值的高低,气化一律平等。你不能说化成人就有价值,化成动物就没有价值。这种话不能讲。

所以,价值之源一定要从另一面讲。这是儒家特别的地方。儒家一定要找价值之源,这个价值之源不能从气化本身讲。不是说你化成人就有价值,表面看,人没有什么价值的,气之灵也不一定有什么价值。你表现出道才有价值。这个是儒家的灵魂,儒家的灵魂就从这个地方进来了。光从外面看,人有什么价值呢?论能力,人比不上其他动物嘛。其他动物的本能比你强嘛,你的力气比不上虎豹。你说人聪明,也不靠你聪明而有价值,光聪明也不一定有价值嘛。

那么,为什么说人为万物之灵呢?在这个地方,要承认价值,一定要往上转。价值之源一定要从这个地方往上转,这就是儒家所注意的。照佛教讲也是如此。从外部看,人不见得比其他众生好,但是,人究竟不错呀。照佛家看,人是很好,人身难得。因为就成佛讲,人成佛最容易。六道众生以人最容易成佛。天堂众生享福太多,享福太多很难成佛。地狱、饿鬼、畜牲,这三种众生也很难成佛,因为太苦。畜牲太浊,灵光不显,也很难成佛。这是佛教的立场,这很有道理。所以,人身难得,生而为人不容易,不要辜负。

谁能担保你一定为人呢?所以,说到这个地方人生很悲苦的。人为什么是万物之灵呢?因为人能实现道德理性、道德价值。所以,价值之源不能从气化讲,一定有另一个来源。单就气化讲,只说气化之灵,或说造化之妙。妙是什么意思呢?造化之间相生相克、相适应、相调整。无穷的复杂,你很难顺一定规律、照一定条件把它说出来。讲《易经》的象数家最喜欢讲这种话,胡煦讲这种话头最多,他动不动就说造化之妙,或说自然的妙处。

气化之妙字,康德没有,但康德也有这个意思。他用art这个字表示,art也就是艺术,不过这个艺术不是指我们人造的艺术,是自然的艺术、自然的机巧。气化之妙就是自然的机巧,中国人只说这句话就够了。自然现象互相适应,实在很巧,你按有机体看,你一定能按照organic的路去思它?说不通。你说一定有目的,也死板,它并非那么机械。但它是巧妙。这是中国人的头脑。自然的巧妙在康德那里就说自然目的,目的论开始说的就是自然目的。但是,中国人不那么呆笨,不用目的这个观念。他用自然之妙不是冲淡了吗?你说造物主造牛羊单单为的给老虎吃,这话太残忍了。没有道理。你说单单为牛羊而生草,也没有道理。所以,自然目的的讲法太呆笨。

自然的巧妙,西方就用art字表达,就是自然之巧。假定后面没有一个上帝,谁能使它这样机巧呢?人工的理性不能使它那么妙嘛。你可以按照机械原则造一个火车头,但是,你不能造出一个有机体,你很难造出一个有机体。所以,康德费那么大的劲作批判,就是要把机械论、有机论、目的论这些观念的作用给你安排好、安排得很妥当,不让你泛滥。这就是批判哲学,每一个概念都给你安排得恰如其分。

我今天告诉你们,机械论、有机论、目的论,这些都属于气化的范围内的观念。这些都是西方的观念,这些意思中国人都有,但中国人不死在这些观念上,他用气化之妙、造化之妙来概括这些意思。不管怎么妙,并不属于形而上,还是属于气。因为照中国人说,道才是真正的形而上。照儒家讲,道定在哪里呢?儒家要从道德理性这里讲道。照孔子说,要从仁这里讲,照孟子说,要从心、性这里讲。这是从《论语》《孟子》主观地讲。客观地讲从哪里讲呢?从天命不已讲。这就是形而上。价值之源要从这里看。这是直接属于道德理性的范围之内的。这部分不是从自然目的所能达到的,从自然目的你只能够往这方面猜测,你不能达到这方面。所以,要达到这方面,非要直接从道德理性讲不可。这就是康德所说的从自然目的以外,进到道德目的,道德目的是在这个范围内提出来。那么,这个系统比道家复杂,所以,值得分析、讨论的地方很多。

道家比较简单。照《庄子齐物论》,道是天籁。天籁不可指,指不出来的。造化属于气,造化本身属于自然、属于气,不属于道。但道也不能离开气。譬如说,人籁、地籁属于气,道是天籁。但是,天籁这个道也不能离开地籁这个气。造化本身是属于气的,不属于道,但道也不能离开气,依道家的讲法,就地籁这个地方直接呈现道。所以,庄子在这个地方讲逍遥、齐物。天籁指不出来,天籁是以指点的方式讲。这很玄,但很简单。儒家复杂得多,因为要讲道德,另一条路要开出来,这条路概念要复杂得多。

依照儒家,客观地讲,要从天命不已那里讲,天命不已就是道体。实践地讲,从心性讲,《论语》讲仁;《孟子》讲本心,或者讲良知,这都是主观地讲、实践地讲,道德目的就在这个范围之内讲。首先了解道德目的从哪里见?什么是道德目的(moral end)自然的巧妙叫做自然目的,中国不用这个目的的观念,真正的目的只能从道德目的那里讲。

依康德讲,道德目的就是实现善。什么是善呢?依照无条件的命令而行就是善,就是说,按照道德法则而行就是善,不按照道德法则而行就是恶。善、恶非常清楚的。按照孟子也是如此,孟子讲仁义内在。康德这个规定可以应用的,这就是我们的道德目的,这是直接的目的,是目的的本义。目的的本义就道德本身的范围讲,就是董仲舒的两句话: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道德目的本身就这样规定就够了。就这种意义了解的道德目的不需要上帝。就西方哲学讲,光按照这种意义的道德目的,不需要上帝,神学也没有了,不需要神学了。就中国讲,这样了解道德的目的,就不需要天命不已,天命不已这个概念可以不要了。劳思光的思路就是这样,他单就道德目的本身讲。

单就道德本身讲是如此,因为道德是自足的,不依靠任何东西。假定你不自足才依靠旁的东西嘛。这样一来,道德目的只能说明人的行为,只能说明道德理性的实践行为,不能说明气化、气化之妙,不能涉及自然界。涉及不到自然,就不圆满。单讲道德,就这样讲就够了,但这没有圆满。所以,康德讲道德目的不能光停在依照无条件的律令而行。他一定要再进一步。从哪一个观念才可以接触到自然?从哪一个观念才可以接触到造化之妙?就是最高善。他要讲最高善。

道德目的不单单以依照无条件律令而行为目的,而且还向往一个最高善。依照无条件律令而行,那是善的本身(good in itself),完全从德方面讲。光这个接触不到自然之化、造化之妙。接触不到造化之妙,那个天命不已也可以不管。所以,康德一定还要求一个最高善(highest good)。他说,最高善也是我们意志要求的一个必然的对象,非有不可的。这个对象(object)是目标的意思。

最高善就是圆满的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圆善。光德的一面不圆满,一定要有福,要牵涉到幸福的问题。牵涉到幸福的问题的时候就不是道德的理性所能够控制的。福的问题从存在讲,气化就属于存在。气化也是造化,造化就是气的变化。气的变化为虎豹,虎豹存在;变化为人,人存在。涉及到福这个观念,涉及到存在这个观念,气化就进来了,中国人说到气化就够了。西方人说到这里还不够,上面还要加一个上帝,上帝创造存在,上帝使万物存在。

存在得事事如意就是福。你能担保你事事如意吗?没有人能担保。孔夫子也不能担保,而且,愈是圣人愈没有福。可见道德理性不能掌握福。你能存在得事事如意吗?你存在得如意,或者不如意,这是上帝的事情。所以,西方人在这个问题上要肯定上帝存在,这才能证明上帝存在,从这个地方讲的神学就叫作道德的神学。从自然目的达不到这个神学的。康德批判哲学费那么大劲,就是说这个问题。虽然中国人没有费那么大劲讲那么清楚,但中国人绝不混乱,这是中国的智慧。就是现在的中国人才不清楚、才混乱。

西方人讲上帝创造,上帝管存在。中国人讲造化,造化本身有个根,后面有一个根据作为它的本体。光说气化不行,光说气化就成唯物论了。道家讲地籁之外,还讲天籁,地籁后面有天籁作根据。道家不是唯物论,儒家更不是唯物论。中国人不是光讲气化,气化之上还有一个观念。西方人说上帝,中国人不说上帝。在中国哲学,哪个观念代替上帝的地位呢?就是天命不已,就是道体。道体在后面运用气,使气千变万化。假定把道拉掉,气的变化今天就死掉了。没有道在后面运用,气不能永远变化下去。

照《易传》讲,气化后面一定有神。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就是说,神使气化之妙成其为妙,使气化生生不息。生生不息还是气化的问题。何以生生不息呢?这个没有科学的依据。从科学来讲,很可以息,没有人能保证地球非存在不可。科学不能证明生生不息,可是,儒家为什么一定要肯定生生不息呢?这是提供一个线索,让你们可以思考。

光从实践理性讲的道德目的本身不够的,一定要从德讲的道德目的进到讲最高善。最高善就含有福的观念。最高善这个目的康德叫作终极目的,既是世界的终极目的,也是人的终极的。不但是人的终极目的,又是世界的终极目的,目的就是实现最高善。终极目的就是final end,一般译作最后目的,那不好。上次我已经告诉你们,final cause从《易传》的终成来了解。《易传》讲生成终始、原始要终。终成就是说到那里停止了、完成了,目的就达到了。

康德讲终极目的之外,还讲最后目的(last end)。这两个词德文很清楚。这个last不是final的意思,final是绝对的;last是相对的,在时间中,在一个串列中比较。英文的翻译不太清楚最后目的英译ultimate endultimatefinal差不多。德文用letzter,是最后一个的意思,letzter zweck译作末后目的较妥贴。

所以,最高善是人的终极目的,也是世界的终极目的。这个世界的发展也是趋向这个最高善、体现最高善。这当作最高理想。这好像佛教说人身难得,一切众生的目的是成佛,成佛就是最高善。这就是目的论判断中的文章。

康德讲终极目的,儒家也讲终极目的。但是,儒家没有神学。根据儒家的传统与根据基督教的传统,这两者的看法不一样。你们看《圆善论》就可以看出差别在那里。不但看看跟基督教的差别,也看看跟道家的差别在哪里;跟佛教的差别在哪里。这就是判教,就是这个时代的判教。

牟宗三先生讲演录《康德美学》4
牟宗三先生讲演录《康德美学》4

牟宗三先生讲演录《康德美学》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