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牟宗三先生讲演录《康德美学》1

(2022-05-17 20:14:56)
标签:

读书思考

文化

杂谈

分类: 思考

康德美学

【说明】1989年4、5月间及1990年5、6月间,牟宗三先生分别演讲于台湾中央大学及鹅湖月刊社。今由香港新亚研究所卢雪崑教授根据录音整理,台湾中央大学杨祖汉教授校订。

第一讲

宗白华先生翻译康德的《判断力之批判》上半部,但不达。韦卓民翻译下半部,也不达,但译得比宗白华好,能表达一些,宗白华则一句不达。我不能说他德文不好,但他译作中文则是完全不能达意。对不起中国人,也对不起康德。

宗白华讲美学是辞章式的方式,是在诗评品题中烘托出来的,这不算美学。康德是概念式的义理的讲法,而且是专门套在康德他自己系统中的美学。你不了解康德的思路方式,不了解他的词语,你翻译第三《批判》是不自量力。

中国人的诗评品题,taste高得很,但缺乏概念地讲出来。中国人对于诗词表达有一种智慧,这是关于taste的问题,taste就是审美,一个民族的taste、审美,你不要以为是单单讲美学,而且普遍如此,全部的学问,整个的人生都有taste在后面支持。譬如说,你为什么特别喜欢念数学呢?好之、乐之,其中就有趣味在。他见了数学就觉得美。物理学也如此,牛顿、爱因斯坦念物理学,就是觉得其中有一种美,taste引发他的灵感表现出来是物理学,纯粹科学,实质上有一种审美的冲动在后面支持。在物理学中就有一种兴趣,欣赏形式的美。

柏拉图的整个哲学,整个对于人生、宇宙的看法,后面就有一种审美的冲动。所以,在柏拉图的学园里一定要念几何学,不念几何学,你就不配当他的学生。要念几何、天文、音乐。这三种学问就是欣赏形式美。柏拉图这个哲学家有高致,这个高致之所以为高,就是他整个投射在外面的都有审美的冲动在后面支持。所以,柏拉图的灵魂比亚里士多德高。这好像孟子的灵魂比荀子高。孟子的灵魂比荀子高,这是另一种想法。柏拉图的灵魂之所以比亚里士多德高,是因为柏拉图有审美的冲动在他后面,就从这个地方发出idealism(理想主义)。

审美(taste),我们平常说品味、趣味,这方面中国人高得很,不一定比西方人差,尽管形态不同,但高得很呀。但是,我们没有反省,没有把后面的taste讲出来。曾昭旭先生在《鹅湖》杂志上有一篇文章讲中国人的爱情,那很好。美的focus就在男女之爱中,放射出去才是人格之美、文学之美、辞章之美、建筑之美……等等。你就知道taste在我们人生中所占的地位多高。一个人的造诣有多高,主要看你的灵魂,你的taste的方向定在哪里。你不一定自觉。譬如说,熊先生他后面就有他的taste,但他不讲。他的生活情调就是后面那个taste在支持,他的格调就比一般庸俗的人高。尽管你可以不佩服他的学问,或不满他乱骂人。尽管你批评他,他比你高。高在哪呢?这就是生命的情调的问题,生命情调后面所寄托的是什么?就是taste,当然不单是taste,还加上智慧。熊先生的生命有道德性。

譬如说,魏晋人有魏晋人的taste,理学家有理学家的taste,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taste。但是,我到现在还不了解香港人的taste是什么。所以我说香港人只有文明,没有文化。“文明”与“文化”这两个词差别在哪里呢?文明是技术,科技文明是没有颜色的,既不代表taste,也不代表真理。既不代表美,也不代表文化。香港是如此,现在台湾也差不多了。我也不了解台湾整个气氛烘托的是什么taste,这个大家要注意,当该反省了。长此下去,台湾可以有高度文明而没有文化,这可怕得很。

你看历史的运会,看看东汉时代欣赏什么人物,看看魏晋人是什么taste,欣赏什么人物。看看理学家是什么taste,理学家的taste高得很呀。你们不能把理学家看成是迂夫子。理学家品题圣贤之美、圣贤人格、圣贤气象,那个taste高得很,那属于康德所说“庄美(崇高)”。〔按:关于“庄美”的译名,并请参本讲演录第八讲的改订。〕

当年国民党提倡新生活运动,头发发光,皮鞋光亮,这是上海的taste,这种taste在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最不喜欢。你靠上海的taste不行的,上海的taste不能统治中国。现在的台湾靠什么呢?这个我不太懂。

我去年把《审美判断》(《判断力之批判》之上部)翻译出来了。审美判断有两部分:一部分讲beauty;一部分讲sublime。Beauty译作优美,sublime译作庄美。讲优美的那部分是讲美学的本义,那是审美判断的主要部分。庄美严格讲不属于审美,这部分不是审美判断的主要意思。所以,我不太想翻译这一部分。

什么属于庄美呢?我举一个显明的例子。理学家就表现庄美,具体的表现就在理学家品题孔颜乐处,品题孔夫子、颜渊、孟子。品题圣贤气象,品题人格美,那就属于庄美。为什么说庄美不是美学判断的本质的本义呢?因为照康德讲,庄美里面有两种主要成分:一种是emotion,还有一种是charm。但审美判断本身不能有任何emotion,也不能有任何charm。而我们平常所说的美都是charm。

康德说,审美判断不能有任何利害关心。这是我们都知道的。没有任何利害关心,就是不能有激动,因为不能使人激动,所以没有charm。美不能有魅力,但美使你舒服,使你有快感。但那种快感不是charm,这很玄呀,这才是真、美、善的那个美。我们社会上说美的重点虽然在男女方面的问题上讲,但是,这不是美的本身。美的本身跟男女之间从爱这地方表现的美完全不一样。没有美这个成分,那个love也不行,美这个taste也在love里面,但是,在这里那个美主要目的是完成love,就是要结婚。这完全不一样呀。所以,一说到love,就要有charm,就要有emotion。说到圣贤人格的时候,就对你有激发,使你人格往上,这里不讲charm,而讲emotion,就是激发,使你人格提起来。审美判断不能提升你的人格,正好使你舒适。这个很不同。

认真体会起来,每一个人都有美感。美感到什么程度,就决定你的才智、气氛、taste。但是说出来很难。我不会做诗,所以徐〔复观〕先生说我没有美感。你说我有美感吗?当然不一定是徐先生所说的那种美感,这种美感要说岀来也很难。所以,我说熊先生有美感。胡适之也有美感,但是,胡适之那个美感层次很低的、庸俗的,但他很受欢迎,popular。一般人说胡适之是梅兰芳。他很适应这个社会的生活,这叫做社交生活的通达。他能够到每一个地方都使大家皆大欢喜,这是本事。但taste很低的。就像梅兰芳,唱腔很响亮,但没什么美感。但他成梅大王,雅俗共赏。胡适之瞧不起理学家,瞧不起魏晋人,但理学家、魏晋人的taste高得很呀。

我本来不想翻译庄美这一部分,但是,这部分后面有一段对于整个审美判断在康德的思路里面有一个推证(deduction),这是康德哲学系统里面最精彩的一个思路。第一《批判》中就是对于范畴的推证。两种推证:一种是metaphysical deduction;另一种是transcendental deduction,超越的推证(transcendental deduction)就是如何能够证明这个范畴的客观有效性。第二《批判》,道德法则不需要推证。道德法则是定然如此的,一定要这样的,就不需要通过推证使它落实。到第三《批判》又有一个推证,在优美讲完了,庄美讲完了,有一个推证。但这个推证单就优美讲的,庄美不在内。这是康德哲学最精彩的地方。

当我说这朵花是美的时候,假定当作审美判断来看,这是对任何人都有效的。你说美,我说不美。这样讲不行的,这种讲法是世俗的滥调。真正的审美判断必须是对任何人都有效,对任何人都有效,就是说有普遍性。既然有普遍性,审美判断也跟着有必然性。第三《批判》的这个推证就是说明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必然性。这是很难说明的。这已经超出一般人讲美学之外了。

普遍性、必然性在平常的逻辑里面,在知识的领域很容易了解。因为普遍性根据概念来,我们平常做一个判断是根据概念来的。譬如,我们说:“凡人有死。”这个判断是全称判断,全称判断就有普遍性。这个全称判断之所以有普遍性,靠“人”这个概念。再进一步说,这个命题有必然性,也是根据概念来的。什么叫作必然性呢?必然性就是它的反面不可能。什么是不可能的呢?自相矛盾就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普遍性、必然性,依据概念,有一定的法则。那很容易了解。

现在,我们讲审美判断,第一,没有任何利害关心。审美判断属于taste,不是知识,也不依据道德,不从概念来。道德判断根据moral law来,那种判断有一定的道理。审美判断没有任何利害关心,也不从概念来,那么,它怎么有普遍性呢?康德最后的推证就是要推证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必然性。推证就是证明、证成,就是justify。审美判断既不决定我们的知识,也不决定我们的行为,不判断善恶,所以既不属于知识,也不属于道德。而当我说这棵花是美的,这对任何人都有效,就是说有客观性。但这个客观性并不涉及对象。

那么,这个地方的普遍性怎么来的呢?

“2+2=4”是必然的。科学的命题不一定是必然的。太阳从东方出,这没有逻辑的必然性。这休谟已经说明。这是西方哲学家的聪明。而康德说审美判断有必然性,这是怎么想的呢?康德活80多岁,一生不做旁的事,天天在家里想这些问题,一步步的想,就是要说明这些问题。但是说明得不太够。

康德说审美判断有普遍性、必然性,那就是说,审美不是一般人所说的主观的。他说审美判断不是主观的,但又从特殊的具体的发,他讲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必然性,就是想要透到物自身的观念。“物自身”严格讲是物之在其自己,这是很玄的一个观念,不是一般所说现象与本体那个意思。康德所说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别很难了解的。康德这个意思中国儒、释、道三家都能了解。胡适之不了解,乾嘉年间的考据家不能了解。西方人那个了解也不是康德的意思。

他是要透到物如那里,透到物之在其自己那里。从这里我才能了解。假定要我们自己说明,我们如何说明这个美学判断的普遍意义呢?这个既是思想义理,也要有领悟力,要靠理解。为什么通到物自身就有道理呢?首先要明白,这里的普遍性跟一般逻辑、数学、科学知识中的普遍性不一样。

审美判断既不靠概念,那么,审美判断的普遍性既跟“2+2=4”的普遍性不同,也跟“凡人有死”的普遍性不同。这种普遍性我们如何了解呢?如何使我能默契于心呢?这很难。必然性亦复如是。它不从概念来,它为什么有必然性呢?我马上想到《维摩诘经》所说的“如”。

照佛教讲,这个“如”就有普遍性。没有说你的空跟我的空不同,我的空,你的空、桌子的空,任何东西的空都是一。这不是普遍性吗?照真如空的这个观念说普遍性。所以,天台宗判教的时候证空。“苦、空、无我”,这是一切法的特性。证空,了解空,这个小乘也能达到。所以,证空,名之曰一切智。光证空还不够,还没有达到圆教,还要了解一切特殊的现象。了解一切特殊的现象,那叫作道种智。一切智跟道种智合起来就是佛智。

了解一切智,小乘也能达到。可见“空”是普遍的。但空这个普遍性不是根据概念来的。所以,佛教的空性、真如是虚的共相。柏拉图的Idea,亚里士多德的共相,那是实的共相。你从这个地方了解《维摩诘经》所说的“如”。《维摩诘经》上有一句话:“一如无二如”,一切法皆如,一切圣贤皆如。

假定说审美判断有普遍性、必然性,这种普遍性、必然性就是“一如无二如”中的普遍性、必然性。这种普遍性、必然性不是根据概念来。当然,《维摩诘经》的这句话不是讲审美,我是借助这句话帮助你们了解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必然性。你知道,审美的境界多高。从最低说,任何东西都有一个审美(taste)作支持点。说到最高还是这个东西,说到最高就通物自身,一如无二如,它一定有普遍性。这就是真正意义的美。

这种真正意义的美存在于男女之间的爱中,就成其爱。存在于父子之间,就成其为父子有亲。假定这个美不在里面,父子之亲也不能存在,兄弟的友爱也不能表现得好。爱之中有美存焉。但这不是美的本身,康德所言审美判断没有任何利害关心。康德的说明不太够。

你要知道,审美判断在爱中而不是爱,在父子之亲中而不是父子之亲,在兄弟的友爱中而不是兄弟的友爱。各自有各自的独立性。所以,康德首先区分三种愉悦。三种愉悦都跟我们的情有关。审美判断也属于情。男女之爱属于情,父子之亲属于情,兄弟、朋友的友爱都属于情,审美也属于一种情。既然都属于情,就对于我们主观之情方面带来一种愉悦。说到愉悦,就不能搅和在一起。男女之爱的愉悦跟美的愉悦不一样。父子之亲、兄弟之爱也有一种愉悦,那跟美的愉悦也不一样。所以,康德首先在情方面区分三种愉悦来解决它。

孟子说:“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告子上》)刍豢悦口与理义悦心是两种悦,这两种悦很不同。“犹”是比喻呀。孟子说:“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告子上》)接下去就说:“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刍豢悦口”是属于感性的。“理义悦心”是悦善,悦道德,悦道德上的圆满、道德上的good。

我们先了解刍豢悦口与理义悦心这两种悦,然后再看美,美也是一种悦,美也悦我。美引发一种悦,仁义道德也引发一种悦,刍豢也引起一种悦。这是三种愉悦。区分得很清楚。

孟子说“理义悦我心”,从孟子开始就肯定理义悦心。但照康德讲,我们人心并不悦理义,所以,理义对于我们是一种命令,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你非如此不可。而且我们每一个人在命令面前都讨厌,都害怕。在这个地方,康德没有达到孟子的境界。所以,康德一定要说道德是综和判断,就是这个意思。这在我们中国人听起来很刺耳。

从现实上看,理义并不悦心,康德所言并不算错。文天祥说:杀身成仁,甘之如饴。那是一句话。你真的能甘之如饴吗?而孟子从本心讲,心就是悦理义。康德所说的心不是孟子所说的本心,而正好是朱子所说的心,那是以气言的心,属于形而下的。形而下的心当然不悦理义嘛。这个地方康德刚好与朱子一样。所以,理义对我们是一种命令。尽管一开始痛苦,但你也要服从,这没有办法,这就是训练。他一定要维持道德法则是综和判断,这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缺点,没有达到孟子的那个程度。所以,康德是朱子与孟子之间的一个形态。这里面就见出中西文化的差别。

从愉悦于美这个地方讲普遍性、必然性。这个我还没有想透。我大概从透至物自身那个地方想到“一如无二如”,这个地方讲个普遍性是可以的。但这种普遍性如何详细说出来,慢慢我可以全部讲出来。首先我要把《判断力之批判》翻译出来,疏导一下。然后我想写一部书:真美善的分别讲与合一讲。

中国人在合一讲这方面的境界非常高,而且这种话头最多,尽管他没有分析地讲得很清楚。什么是真美善合一的意义?就是即真即美即善。这种境界中国人体会得最好。依康德,美是结合两界,并不是即真即美即善。他只是讲美的地位、作用可以沟通两界,成一个whole system。他还是分别讲。我将来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讲清楚分别讲的真是什么、美是什么、善是什么;即真即美即善这个境界中的真是什么意义的真,美是什么意义的美,善是什么意义的善。

譬如说,禅宗的境界就是即真即美即善。理学家言道德发展到王龙溪四无句就是即真即美即善的境界,不达到四无句的时候不能达到即真即美即善。庄子说“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庄子•天下篇》)不是孤立的美学,那就是即真即美即善的境界。逍遥自在都是这个境界。从这里展开,大文章就出来了。但是,你要达到这个境界,需要有许多的知识。我现在就是天天想这个问题。

牟宗三先生讲演录《康德美学》1

牟宗三先生讲演录《康德美学》1

牟宗三先生讲演录《康德美学》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