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梵音”
 
   
自2012年起,我几乎每年春秋两季几次到天童寺游览。经喜欢登山的朋友推荐,其中数次攀登天童森林公园。
 
   
由于前者免费开放,后者需购票入山林,导致前者人头攒动,后者高处不胜寒。使得攀登之旅在一路清寂中穿行于清幽,山泉潺潺,茂林修竹,林风穿亭,三步古树,五步崖刻,登高望远,极目天舒。
 
   
 寺外两公里,有天童老街。紧邻三溪浦水库。这一湾清澄,起点是公园,有粉黛乱子草花海,尽头是湖畔咖啡屋,有帐篷有躺椅可以发呆地蔓延,再往湖的另一个湾深处走,有片湿地里的水杉林,等到秋日阳光洒金……可惜这处秘境,成为了打卡胜地。
 
   
老街不远处,有条黄金古道,古老的金钱松与水杉树阵,因藏得隐秘反而落得清修,荒废的民宿,颓败的咖啡屋…..可以触摸到经营者曾经的欢愉与落寞。时光流缓,奈何过客匆匆。
 
   
有点寂寥的老街,游人稀少,但烟火气很足。乡音袅袅,墙角处处爬绿开花。在这里的“品境·素食餐厅”品尝一碗荠菜菌菇大馄饨,盛满了一个秋天的美好滋味。
 
   
今天,在寺里听到了梵音,异常美妙,让人净心。回头读了十三年前写的文字,感慨有些欢愉,需要多一份时间的沉淀,才能多一份美的发现与感悟。
 
   
天童,美极了。等到深秋,千年唐槐,百年枫香,百年银杏,百年松林…..一切斑斓如画。
2012年写的天童之行:
 
   
 初中一年级,学校组织春游去过天童寺,但不敢肯定,也许是小学末年的集体春游。说到春游,除了天童以及育王,一次是本地的狮子山,一次是附近的烈士陵园,一次是稍远的溪口,人生倏忽,读书时走过的地方如此少,年少的脑袋怎么可能“粪土当年”。
 
   
 天童寺“天王殿”前,我想起来,以此为背景拍过照片,照片是找不到了。我的照片很少,不喜欢留下影像,人在风景前,人是多余的。但对记忆来说,留此存照却是好的纪念。人生需要回忆,回忆需要素材,或人或物或是文字及照片。
 
   
 第二次去天童寺,是2010年。老树黄墙边有“清灵世界”,一间不对外开放的私家茶室,青苔绿藤,一院一天地。正初秋,雨雾蒙蒙,挂檐听风。
 
   
家门口的风景,我们常错过,也误会着。免费的天童景区竟然搞了这么大的一个园林,唯一遗憾的是记忆中的松林。王安石说天童“二十里松影若城”,如今不见了。
 
   
 第一次到天童,小小的我为蜿蜒数里的松林震撼,高高大大,遮天蔽日,后来翻历史上的老照片,记忆中的松林与百年前的风景相差许多,如今,这松林更加寥落了,纷纷死于松材线虫病。1998年,天童寺古道还有百年以上的古松196棵,如今已不到十几棵,或许再过几年,这些昂扬的老松将全部死绝。
 
   
 中国的风景名胜地,尤其古村古寺院,总有些大树让人感慨,不知是风水之缘,还是其他原因,这些老树总是生长怪异,单独的、零星的,在方圆几十、几百里内,却再也找不到类同的大树。也许和人生一样,平凡才是最普通的景况,一样的土壤未必生就孤傲的风骨。
 
   
 远远望见特别高耸的松树,那就是天童寺了,如果没有了这些,天童寺只是个一般的寺院,虽然名气很大,“东南佛国”。除此,大概只有“唐槐”来佐证千秋了,就象天台“国清寺”的“隋梅”——你来或不来,我都在那里。
 
   
 在天童寺,没有听到“梵音”,但数着那几棵老松,我愿意相信,“梵音”悠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