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一种忘却,是“圣托里尼”

(2025-08-13 07:43:20)
标签:

365

分类: 烟花易冷
有一种忘却,是“圣托里尼”
 
生活,是魔术,是障眼法。有些爱情,像是杀生;当为了牵挂而活时,孤单和寂寞却成了静默风华的追寻;在物欲中翻滚,如同在暗夜里辗转;那些遥远的梦,一幕幕,总在太阳升起时走过相同的转角,瞥见街头的等待;人生恍惚是魔都延安路的高架龙柱,东西南北的路在此汇集,流传着法师的传说,我所恍惚的只是层层叠叠的路,像人生的轨迹,你在这边,我在那里,人们隔着车窗以为触手可及,然而生活带着各自南辕北辙,每一次邂逅,每一种相遇,不知道前世今生,同样,每一回等待,不知道结局是痛苦的幸福,还是灿烂的忧伤。
 
去年,看望同事五六次,见到的是一月比一月长成一张铁锈的脸,胖硕的身体慢慢被蒸发了水分。他每次轻轻巧巧笑着向我预判他的末日,如同他之前的本职工作,处理固定资产折旧,按照权重,分配好财产,像是说春天的桃花,那一团锦簇,那一株是清冷。他生日之后的第一天,永远无需牵挂了。我无从了解他对死亡的全部态度,他所谓的胜利不过是坚持到春节,后来改为元旦,最终只是走过生日。他学的是财务,对于死亡的终极意义,最后也成了数字的桎梏,虽然被他诠释成顽皮、沉重而又无奈的宿命。生之后,他完美地链接了死,用仅剩的一口真气等到了新的太阳,或许,那就是灿烂的忧伤。他的妈妈轻轻巧巧笑着对我们说,最后的日子,他要把床移到窗边,享受阳光——“他很怕死。”我听完就走,不忍转身。
 
生活,像切片,每一天是一种病理切片,看上去一成不变的生活,总会在某些时刻让人大吃一惊,那些老去,那些心境,是野草地的漫溯,溶解着内心的坚冰,也腐蚀着我们的纯真,直到看见面目全非的自己,走进空旷而寂寥的荒原,拉也拉不住,叫也叫不回。
人生,又是棱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是独立的人,却彼此折射,我们有朋友,因为折射到了只是类同的某些切片,也许某天,我们变得无限的宽裕,仿佛在人群中可以找到任何的相契,也可能更加孤单,不愿意折射任何的色彩或是影子,自顾自地走过,彷佛月亮自顾自地阴晴圆缺。
这些切片,那些棱镜,所有的相遇,牵挂或是了然,把无数的自己拼合成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我。昨天的你,如此忧伤,在那棵花树下;今天的你,充满快乐,在满城繁华的喧嚣里;而明天的,又将如何存在……走过的路,是前程的灯,而前路的纷繁与寥落,依旧存在于那些切片和棱镜中。
 
我们,是分裂的。
肉身和灵魂的分裂。人们用药品、酒精、赌博、游戏、冒险……以及无视、欺骗、辜负、背叛…….释放出灵魂,让自己成为另外一个自己,拘谨的变成率性的,胆怯的变成狂野的,或是把沉重的肉身卸掉盔甲和保护,让出窍的灵魂在时间之内变得更自由,然而那样的分裂,不过是某种注射,那些在暗夜中灵与肉分离的人们,以为释放了灵魂却依然找不到心安的方向。
还有:工作和生活是分裂的;理想和成长是分裂的;爱情和婚姻是分裂的;甚至十七岁的自己和三十岁后的自己也是分裂的……人们的彷徨来源于分裂,以及分裂之后的关于切片和棱镜的种种参照。
每个人的内心,在入世出世之间徘徊,好比清晨的露珠晶莹,又在阳光下消散,或是变成一滴下坠的甘露,转化为草的清香,山林的气味,激流的味道,每一处的真实取决于我们是否呼吸还是视而不见,但纯真往往脆弱,一旦放逐于苟且,活着就成了最庸俗的存在。
 
人生矛盾,并非是过错。
是发呆,还是寻找宁静,是逃离,还是原地踏步,是舔舐伤口,还是体会哭不出来的痛,是唱着唱着泪流满面,还是只是那样喝一杯稀释着离愁,抑或是元神在彼乡此乡的腾挪,在音乐里找到栖息,在文字中感受另外的自己,无碍的不过时间,用这些分分秒秒兑换留存于人间的意义,谁说烟花易冷,重要的是绽放,是这一路,有你,有我,从不寂寞。
昨天的孩子,今天成为父母;昨天的徒弟,实习生,明天的师傅,老员工;今天的青春昂扬,明天的老无所依;今天的无法触碰,明天的咫尺天涯;今天的牵挂,明天的了无牵挂;每一天,有人走,有人来;每一天,有人升华,有人堕落;每一天,无数的肉身在沉沦,也有无数的灵魂在高处。
月之明,莫若万家灯火,但人间夕烟,又不过是一程又一程的站点,告别,相聚,再见,忘却,纪念,流连,有为无为,最后的悲欣交集,赤条条而来,皮囊而去,灵魂如云,飘来散去。那么,请原谅,谁都是第一次做孩子,第一次做父母。
 
活着,好像是梦境。
最好的梦境电影是《记忆碎片》,人为记忆而活,用记忆确定自己的身份。还有《穆赫兰道》,生的分裂,带来身份的焦虑。阿兰·德波顿写过《身份的焦虑》,我的设计师朋友一度每天复读几页,不清楚他是焦虑设计的灵感,还是焦虑自己的肉身或灵魂。他喜欢喝意大利气泡酒,我同样不清楚喝下这些显影液,是肉体释放了灵魂,还是灵魂踹走或催醒了记忆。
每一个醉生梦死的时分,失去记忆,人们说那叫宿醉。又有多少人,在每一个清醒时分,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地人云亦云或是哭闹打骂,包括成为祥林嫂、阿Q、严监生、范进,或是冷漠如霜的过客、围观者、沦陷的人,直到观念的水位一降再降,连“咕噜姆”都不如,只剩下兽性。
常常觉得生活让人窒息,不习惯那些自私、浮夸,看似看破红尘的人实际锱铢必较,看似豪情天纵的人实际却狗屁倒灶……
人们愿意相信记忆,但英国心理学家查尔斯·费尼霍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可能会被别人描述的记忆所说服,误把别人的记忆当成自己的记忆”,他还认为“在记忆的王国里,回忆的生动并不代表事情真的发生过。”
 
然而,生活更像是魔障,是星宿老怪的吸星大法。思想的逃离总要被现实拉回。在该读书的时候读书,在该工作的时候工作,在劳动奴役生命的阶段无法停歇。《走出非洲》、《廊桥遗梦》、《魂断蓝桥》、《乞力马扎罗的雪》,《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人生总有失望,也总有希望,把日子当做某种阅读,无论自己是不是风景的一部分,阳光下,接受明暗。破解魔障,取决于态度,很多时候,可以选择“一笑而过”。
所以,有些人愿意在人潮拥挤中找到存在,有些人希望在纯真和本初中体会生命,象一只猫,在屋檐上走,就这样悠然南山,就这样找到梭罗的湖。有一天,找不到某个人了,辞了工作,擦了足迹,扔了手机,关了博客,告别生活,没了任何的信息,我想,那样的存在一定是在的。那不是我,我是这么世俗而纠结地在尘世缠绕,但我相信,那样的星星闪烁,是空灵并且充实的生命。
 
有一种远足,是“圣托里尼”;
有一种音乐,是“圣托里尼”;
有一种颜色,是“圣托里尼”;
有一种心情,是“圣托里尼”。
如果觉得太远,可以去嵊泗、去三亚、去西沙或是故乡的湖泊池塘,在海子边上读着海子。
童年时,抬头能够看见“银河”,但“七夕”只是属于牛郎织女,如今,“七夕”成了大众情人,越是经济萎靡,越是物质时代,类似的节日就更多,似乎人们只剩下节日宽慰受伤的心灵。金钱,从来可以麻醉自己,如果金钱结合爱情和消费,那似乎成了完美的一天,然而,那并非生命的本质。
“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这句话应该成为“七夕节”的标签。
生活的意义,不在于节日的存在,在于每一天的乐活。重要的,是有所牵挂,以及爱过。
 
愿每一次醒来,都是新生。
 
初稿:2013年8月13日
修改:2025年8月13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在,理发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