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无名》
(2025-08-05 08:49:19)分类: 看上去很美 |
再看《无名》
2023年1月29日,我发布微博《我的春节档》。“过往三年,让我们明白,时间与健康与陪伴才是人生最珍贵的。整个春节,人们在报复性消费与旅游及祈福,各大商场,名山大川尤其是寺院,拥挤不堪。希望从此以后,我们不要被房子与教育与工作绑缚,‘活着’有许多值得,需要在慵懒中被发现。”
十二年过去了,希望我们捡起了“许多值得”。然而,希望在多数时候只是延时且未必得到满足与实现的期待。而今,人们拥有的是消费型快乐,这属于“多巴胺快乐”,快乐带来空虚,而属于“内啡肽快乐”的创造型快乐,是慢刺激,是叠加的满足,却一直缺少与忽视。
从小,我喜欢看电影,常常独自一人看电影,这是一种自我的疗愈与快乐。小时候,在老家千人大会堂看过美国电影《爱情故事》,观众寥寥无几,还什么都不懂的我,被感动得稀里哗啦,至今仍听不得这部电影的主题曲。
2013年的正月初一,我看了《满江红》;正月初二看了《流浪地球2》;正月初三看了《无名》;正月初四看了《中国乒乓》;正月初六看了《深海》——这绝对不是普通的电影,“献给走过黑暗的你”,某种意义上,不平凡,即非凡。
《无名》,值得回味。观影结束后,我误解了导演在时空重构中的叙述方式是某种故弄玄虚,直到看了《深海》,才明白程耳的用意。之后再细品,整部电影的架构包括人物设计开始变得立体,尤其是不少点到为止的细节,就像还没洗成照片的底片,需要拿起来对着光端详,若是变成照片式的直白,叙述与立意反而变得肤浅了。
要看懂这部电影,需要了解近代史,大多数的国人即便受过高等教育,也知之不详。以及,传统教育训导出来的线性思维,不利于欣赏《无名》。它的画面剪辑、细节镜像包括“故弄玄虚”的直观印象,是影片时代背景的错综复杂,你中有我,生死一念。时代裹挟下的洪流,虽然顺我者昌,但“无名”的选择,却能掀开新世界。今天的生活,我们的值得,皆来自于千千万万的“无名”:建设一个美丽新世界,总得站在血泊中。
很喜欢程耳导演2016年上映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有气质”,被市场严重低估。片中的陆先生说,“看见你上了车,你应该去了苏州,从苏州再坐火车往北走,我有时候会想起你,你应该是在北方。”这是句敲钟式被植入记忆的台词,久违而不忘的牵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偏偏是你。
2025年8月4日17:00,我准时下班,吃了顿麦当劳,赶到电影院看了18:00《无名》限定纪念场的重映。影厅,一共五位观众,一对闺蜜,其余两男一女,皆是独自一人。
时隔30个月再看《无名》,看得更懂了。由于熟知了剧情,时间彷佛慢了下来,对画面、色调、音乐、台词、剪辑以及诸多细节,有了细腻的理解。影片里,摄影不仅是角度,拍出同一画面的不同侧面,人在镜中,镜在人里,还成为语言的构成,有时是观众在画面里,有时是角色对着观众讲话。整体色调从起初的阴郁,慢慢调亮,过渡到尾声的复古。即使是被媒体诟病的音乐,既有大音希声,也有刻意的升调好似制造噪音,实际和汉斯·季默在《沙丘》里的配乐有异曲同工之妙,皆为环境赋能,皆为角色的心理铺陈。
影片构思巧妙,把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围绕着日军巡逻小分队被狙杀散开,彷佛国画的“散点透视”,结合不同人物的相同台词,在不同构图或不同语境中,呈现某种时空折叠的蒙太奇。最妙的却是大象无形的细节,甚至连主角的每一次抽烟,都有不一样的动作与表情陈述。直到下半段,所有的“散点”开始“聚焦”,像是克制而压抑的收网,导致我全程目不转睛,并无情绪,却竟然在两位无名英雄于影片结尾时“合十祈祷”及“拍肩安慰”的一瞬间被湿润了眼睛。真是一部高明的电影——随风潜入夜,此刻你想起了我。
影片的前半段相对工整且更克制,后半段有点情绪外溢还不够静默,似乎是因为某种不可说的原因,或许也怕过于含蓄导致观众看不懂,同时在反派的塑造上欠缺力量,当然这些完全不影响影片的整体质量。
《无名》,片名的含义,直接表现在开头与结束的字幕,被顶格放大满铺到银幕的是“头衔、工种、名称”(如制片人、导演、摄影、监制、主演等),对应缩小的是“人名”(如于东、程耳、梁朝伟、王一博等),与传统写法颠覆,也不符合审美尺寸,然而,这是相当绝妙的隐喻——“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谁是谁,不重要,为了什么,才重要。
“隧道尽头终有光”。无名英雄,属于暗夜。弦月无声,照亮来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