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盘中餐
(2025-07-21 08:32:50)分类: 烟花易冷 |
谁知盘中餐
7月18日凌晨0:15,伦敦的姑娘发了两张美食图,“隔壁大学蹭的食堂饭,号称是白人饭的天花板,虽然依旧没有蔬菜”。早5:10,我朦胧中看完信息清醒了,分明是鸡腿米饭浇了一坨沙拉酱还是什么酱。“这算啥美食啊。唉。”姑娘回复说“已很美味了。上周端着餐盘进食堂,看了一圈发现没什么好吃的又出门还餐盘。门口站着的工作人员看到后说没有什么喜欢的吗,我说抱歉,结果她说太正常了,非常能理解。工作人员看起来是墨西哥的。”
研究川菜及中餐三十年的扶霞·邓洛普,在著作中几次调侃也适当辩护了英国美食。她说“曾经英国人对中餐不感兴趣,如今,麻婆豆腐,我的英国朋友爱惨了。现在一般的英国人,他们都知道花椒是什么。”英国菜在地球村属于第三层次,既是民族的天赋(美食需要天赋及爱好),也是自然的选择(地大物博与多种气候条件才能盛产名目繁多的作物),更是历史的选择(工业化导致可量产且标准化的食品与添加剂)。
被戏称为“美食荒漠”的杭州,估计可以降维打击世界之都的伦敦美食。更别提东海边的宁波,一年四季,活色生鲜,禁渔期依然有活的小海鲜。宁波,是两院院士最多的城市,每年考入清华、北大及世界名校的学子,多如过江之鲫,据说是“吃鱼都变聪明”。宁波人出远门,习惯带“咸齑”、“咸蟹”。2011年我们去欧洲参观工厂,品尝了德国、比利时、法国的米其林餐厅,在终点站美食之都的巴黎,餐桌上最受欢迎的是不远万里带去的“牛肉酱”、“舟山鱼干”、“虾皮紫菜汤”。由此感概,每一位在异乡漂泊或定居的人,希望有人在故乡为你心疼与牵挂——我为你祈福。
小时候,除了梭子蟹,不太喜欢吃海鲜,对肉类不热衷(尽管肉属于奢侈品),也没有热情吃蔬菜瓜果。百吃不厌的是“土豆”和“芋艿”,清蒸即可。小学时的某天,外婆第一次对我抱怨说,“侬这个勿吃,那个勿吃,我又勿能勿变花样,侬要长个的,要读书的。”这句话,莫名其妙被种草了,多年以后明白,每天煮不一样的菜,是铁杵磨成针的“爱的大本营”。
外婆一再告诫吃饭要慢,吃完饭不能奔,要坐着,慢慢走。我嫌她啰嗦,吃饭像完成任务,很快吃完从后门溜出再低头走下台阶,飞奔去学校。外婆还说“不淋雨”,“不喝生水”,“不冷水冲头”,“不湿头发睡觉”……“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我天赋异禀,我来自外星球,我一概不遵守。可惜,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和外婆一起走,我的脚步就飞快。小学时,我不爱带伞。放学回家,碰着下雨,外婆总会在学校门口等。那时的家长不会在放学时就到学校翘首企盼,即便下雨,也很少想到要送伞到学校。而我,每次能看见外婆等在雨中,同学就说,嘿,你的外婆!真好!我的脸铁青,因为不想外婆送伞,想在雨中一路飞奔。但外婆总是迎上前来,为我撑伞。我走得很快,外婆的脚步跟得很急。她用力挺直背腰,希望把伞都撑在我的头上。小学离外婆家一公里,每次回到家,她总是气喘嘘嘘。我对外婆说,以后你拿两顶伞。后来外婆就拿两顶伞到学校等了。我一个人撑着伞走得更快,外婆被我越甩越远。”2013年3月28日,我发布过一篇《远去的,才是心疼》。对不起。外婆。
龙年除夕,爸爸按惯例从早上八点备菜。我到家时间是9:15,他已在圆桌上放好八个冷菜。10:00,各种热菜,逐一登场。10:45,他取下做菜围裙,在水斗里放好待洗锅铲,对妈妈说“着力煞(累)。”我在里屋装作没听见,走到厨房也按惯例手摸了一下脱排和灶具,没有一丝黏手,光滑锃亮,这是妈妈多年来的习惯。小时候,家里没铺瓷砖,她竟然用板刷刷水泥地,夏天铺一张席,直接躺上面,凉快。我第一次感觉到对“老去”的恐惧——父母真的老了。
长久以来,我们只在节假日回老家,即使开车只需半小时。妈妈每次买一顿近二十个菜的新鲜食材。从我记事开始,我家非必要不吃隔夜菜,哪怕这个做法在当年被街坊们背后戳戳点点,这也是我为数不多对爸爸的好感。随着年龄增大,又一次理解每天煮不一样的菜,是天大的功劳——该被唾弃的人是自己,因为我在一桌人吃饭时掀翻过两次圆桌。
和爸爸走南闯北自学成才的大厨手艺相比,外婆的烹饪技法只能叫做“煮下饭”。为了应付我的刁蛮嘴巴,外婆不定期煮“花生酱”,以及我喜欢吃的“双缸酱”——豆瓣酱为主,加了毛豆、猪肉丁等食材熬煮而成。她还备了“臭冬瓜、臭苋菜管和臭芋艿蓊及咸卤淡菜、虾子酱”,满屋子腥臭,为了避免我绝食抗议,她等我吃完以后再拿出这些“压饭榔头”。工作初年,我从城里给外婆买过罐头装的咸卤淡菜、虾子酱,她说不是那个味了,那时她的味觉及视力已退化很久了,故而她不再给我做菜,而是坚持到街上买一碗馄饨,看着我吃完。
写于1926年10月12日的《藤野先生》提到“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今天,食材丰盛,其实离过去很近,近到5000年里仅过去了99年。让我们感恩食材,珍惜每一次餐桌上的你侬我侬与花好月圆。
前一篇:姜文,你行!
后一篇:今天,我们该怎样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