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给零零后:建议这样活

(2025-07-03 09:11:29)
分类: 烟花易冷
写给零零后:建议这样活

留下这篇文字,或许有一天,你(以及你)会读到。又或者,你(以及你)再读时,时光一瞬已白了你的黑发,有不一样的理解。我向佛祖祈祷,祝你青春永驻或至少让青春的时间慢蔓漫曼。然而,人生无关祝福,只是取经路上的所有遇见。

“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的陈寅恪先生说:“我们这块土地、这些人,终其一生,大多所行,不过苟且二字。所谓风光,不过苟且有术;行路坎坷,不过苟且无门。基本不过如此而已。”
这段话,摘录于陈寅恪先生的《与妹书》,写于1923年,当时33岁的他在柏林求学。若是寻常苦寒人家的子弟,写出这番话,还让人理解。陈先生,出身于中国近代史上显赫的江西义宁陈氏家族,世代传承文化使命与家国情怀,然而,他的内心却对这块土地、这些人的大多所行,既失望,又悲悯。
一百年过去了,如果这块土地、这些人的大多所行,依旧是“苟且”二字,那我们更加愧对列祖列宗尤其是革命先烈的抛头颅洒热血了。经过四到六代人的努力拼搏与财富积累,而今的零零后,哪怕苟且总归是宿命,那也要追求诗与远方,如果重蹈牛马覆辙,一生疲于奔命,才是对发展与进化的最大讽刺。

零零后,必须“觉醒”,要对一些传统的说法与做法说“不”,换一种活法。
一、关于家。
养育之恩,是一代代的爱与责任之传递,可以感恩,不能被绑架。孝道,团圆,包括传统节日是社会学意义的符号,而非紧箍咒,譬如春节,若是非要千里迢迢走亲访友惹一肚子不愉快,这样的春节不过也罢。家,是飞高飞远之后用来停歇、疗伤的港湾,若是成了某种束缚或交换,那么选择远离并没有过错。父母的责任,是养育,是托举,但孩子的义务不是赡养,因为养老是个体的身体管理与社会责任,没必要因此植入心理负担。当然,很多事,因为是第一次做父母,第一次做孩子,难免有伤害,互相理解,不必相互为难。
二、关于爱情与婚姻。
单身,结婚,谈一辈子恋爱,皆是选择,没有唯一选项,所谓的传统价值观,是某种人云亦云的束缚。爱情,可遇不可求,是消耗品,而非必须,是一种浇灌、培育与呵护。爱情的归宿,未必是婚姻,后者亦属于社会学,当爱情晋级为婚姻,会慢慢变成亲情,也可能相爱相杀或一别两宽。时间,不是酱缸,而是爱与恨发酵的容器。喜欢人,尤其是娶的人,嫁的人,聚焦的应该是眼前人,而不是他或她身后的一大堆社会关系,若是后者庞杂,婚姻务必谨慎。事实上,婚姻是两个人的信任、包容、互补与经营,如果不能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欢愉与幸福,就没有意义。
三、关于兴趣与能量。
成长阶段,允许试错,最好找到一辈子的兴趣。如果工作基于兴趣,可以事半功倍,如果工作仅仅是养家糊口,将成为这辈子最大的消耗品。一定要与正能量的人共事或做朋友,绝大多数的人,毫无交际与沟通的意义,浪费时间,消耗情绪。宇宙守恒,一切的黑暗原力与负能量,如同病毒细菌,皆是某种水滴石穿的传染与杀伤。我们秉持且不放弃真诚与善良,是因为相信凡事皆有因果。
四、关于享自由。
与其畅想后来的后来,不如即刻出发。人生的耽误,往往是一念之差,以为日子很长,实际上日子的确很长,不过经不起撕。并且,从人生的后半程回看,三十岁以后的日子是加速度。趁着青春时光,要多走,多看,多读,“钱是用来花的”,不是用来“存的”,如果大多数人需要靠“存钱”保障余生,说明落入了被设计的叙事陷阱。人生,等时光落下尘埃,所有的经历皆有印痕。有些,最好不擦,也擦不掉,那就是念想,与牵挂。
五、关于方向。
等到玩够了,闹够了,建议在25岁到30岁之间确定方向。三十而立,不是一句随口而出的话。择业与安居,首选前十五名的大城市。买房,买城市核心。为人父母,其他皆是空谈,有能力为子女买套房(不管大小)也算是释放了社会绑在孩子身上的缰绳,是避免孩子落入被设计的叙事陷阱的唯一手段。买不起,那就租,绝对不要在房子上面消耗一生,人间有更多的值得。把个体理解成社会所需的能量块,有助于看清本质,众乐乐不如独乐乐。虽然人生如同一种流水般裹挟,但个体依然有抉择:一粒雨滴,自成江海。
六、关于社会生态
国家、社会以及政治、经济,哪怕是企业管理,如同建筑物的地基,从一个或多个核心点向外纲举目张。就最简单的商业核心逻辑而言,商家(厂家)是利用人性、挖掘人性、引导人性,通过制造消费陷阱、品牌溢价、概念叙事、冲动与跟风……从愿意花钱的人身上获得利益。更通俗讲,就是如果有钱的男人舍不得花钱,资本可以控制舆论导向及价值观灌输,通过女人、孩子的消费来完成有钱男人的转移支付——美其名曰“花钱,才是爱与关怀”。推而广之,地产、股市也是相同逻辑,是财富转移与再分配的不同闭环。从更大层面讲,西方社会利用这套成熟的机制,收割了星球。其他不同的村,又借鉴西方的收割原理,完成了各自村里的转移支付。
七、关于疗愈与敏感。
向外,理解社会。向内,学些心理学,参悟人性。任何时候,控制与被控制带来的失序,是人生的常态,要学会允许发生,与失序同行。愤怒以及焦虑的核心,是内心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与其心里喋喋不休,行动跌跌撞撞,不如理解付出不一定有回报,学会随遇而安,就坡下驴。内心以及行动的顺势,借力,解构,比埋怨、等待、争取,更有利于调节身心。断舍离,祛魅,皆是手段,实在放不下的,还有时间里的消磨。因此,保持对人对事的敏感很重要,特别是女人的第一感觉往往很准,有时心理上未必及时反映,身体却有感知——是否柔软放松舒展。其实,只要有心,渣男绿女藏不住马脚,尤其是不同情景下的一些下意识反应,一个人的品性清晰可见。只是,有时候,认真了,又输了,难得糊涂了,却有生机了。

还有不少,不再赘叙。主要的逻辑点是,个体人作为社会人,我们既要适者生存,更要看清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态运行原理,才能改变人群里的限制条件,否则你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你。凡事,从个体人的角度独立思考人与事在社会关系中的角度与立场,而非黑白与对错,永远确保自身安全。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太聪明、太热情、太敏感,皆容易伤到自己,学会凉薄,不必多情,守好交际的自我边界。习惯清冷,不必喧嚣,远观与独处反而能透彻所遇到的人与事。凡过往,皆是经历与沉没成本,而未来不可知,活在当下是唯一正确。生与死,是众生的机缘;爱与恨,是我们的选择。任何人,没有任何理由哪怕是以爱的名义去约束别人。爱一个人,是给予更大的时空,而非收编。
脆弱,不可怕,悲伤的是靠错了肩膀。世界这么大,专注于自己,其次才是可能的双向奔赴,以及倾诉与倾听。所有的“热情回应”,皆是额外收获,而非理所当然——永远没有理所当然,感恩那些利己的遇见。活着的区区三万天,破执胜于我执。我们,皆是微尘。惟有,眼里的欢喜——那是光芒星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