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所欲,健康为本
(2023-07-14 08:31:42)分类: 烟花易冷 |
从心所欲,健康为本
每年公司体检之后,收到一堆请病假、请年假的申请。“结节、囊肿、息肉、痛风、脂肪肝、高血脂、腰椎退行性改变……”每个人或多或少皆有,早已司空见惯。体检报告上没有任何慢性疾病或指标异常的人,稀缺程度堪比中华鲟。虽然存在医疗机构越来越过度体检的事实,但显而易见,李小龙在1972年踢碎的“东亚病夫”招牌,被营养过剩、膳食不科学以及缺乏系统性调理身体的我们“又捡回来,还镶了金边”。
《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患抑郁症人数为9500万。《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白皮书,指出我国幽门螺杆菌人群感染率近50%,不同人群感染率在35.4%~66.4%之间。《中国睡眠大数据报告》说,我国有接近5.09亿人存在着各种的睡眠障碍问题。截止2022年底,我国糖尿病成年人患者约有1.16亿。另外,研究人员估计,我国2.15亿人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慢性病……相关疾病的数量以及比例,我们均名列地球村前茅。
十年前,读过《富态:腰围改变中国》,讽刺的是,这本书是英国人写的。书里有预警,“吃出疾病来的中国年轻人”,“肥胖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和医疗保障的沉重负担”等等,十年过去了,这些健康问题愈加严重。很久没读书了,决定阅读杨定一博士的全部生命系列书籍,看看是否能从他的“呼吸”、“好睡”、“断食”等系列疗愈哲学中悟道,从而提升自己的健康管理能力。
病从口入。病由心生,心由孽起。土地、制度、价值观以及与劳动相关的环境、氛围、工作强度等,我们可能无从选择,毕竟社会层面的“卷”已覆盖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人生的各个阶段。尤其是阶层板结、利益固化的当下,绝大多数人的命运已经被出身决定,个体的心理与健康问题,最后叠加成整个社会令人堪忧的健康数据。
个体的欲望与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我们仍有所选,首先要作别“心为形役”,“心为物役”,降低期望值,减少欲望,更少交集与参照,一切以“健康、快乐、平安”为第一原则。其次,要控制饮食,适当锻炼,规律作息。当然,做起来很难,但天下事事皆难,天下也没难事。
“夫唯不争,故无尤。”当欲望变成执念,心理上的死结必然带来身体上的慢性疾病。虽然,我亲眼看到很多老板、官员习惯于通宵达旦的工作与应酬,并且乐在其中,而他们的身体大多数很好。或许,不断成功能够疗愈肉身,但这个过程总有一天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出现波折,毕竟事物并非是直线,“曲线属于上帝”。
时代缺乏敬畏,我们本应该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客观规律,也包括敬畏身体。人体的器官,犹如一辆汽车的零配件,有使用年限,如何保养得当并尽可能延长使用周期取决于每个人的参悟与实践。
人生的道理,苦口婆心的规劝没有用,务必需要经过自己检验最好是后怕才可能进行生活方式的改弦易辙。得失之间,终究是某种平衡,而平衡才是万物和谐的相处之道,自然也包括人体的构成与运作。
四大皆空,但存在即意义,过程是欢愉。活在当下,爱别人以及被别人牵挂的基础是各自健康。虽则人生难免生老病死,但活得有尊严以及有质量的活着是应该追求的方向。被物质与消费主义迷惑的我们,切莫如飞蛾扑火,即刻放下,学会断舍离,享受无时无刻的浅浅满足。
宇宙毁灭时,必定是我佛慈悲。
前一篇:“知天命”,越早明白越好
后一篇:人生觉醒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