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过激行为文化文学创作小说娱乐电影戏剧电视剧德克 |
十八、可悲的过量行为(Wretched Excess)
(注:写到此,我不禁联想到2008年发生在上海的杨佳杀警案,2009年发生在湖北的邓玉娇被迫杀人案,今年发生在富士康的一连串自杀事件,等等。这些案件是否是可悲的过量行为呢?)
情节结构
第一节:这是一个有关人物被推向极端,以及极端行为的效果的情节。在你构思你的故事时,要让主人公从一个稳定状态走向一个不稳定的状态。这就是说,读者起先看到的是一个正常的人(或看上去正常的人)。他的日常生活中没有较大的复杂性(major complication)。你应该把那些已经脱离社会主流的人排除在外。这样做的原因是让读者看到主人公正是我们中的一员,而这正是过量行为之恐怖所在:它不仅只是发生在完全丧失理智的狂人身上,它也会发生在像读者那样的普通人身上。在此节中让读者了解主人公没起变化前的正常生活。点到为止,不要对此花太多笔墨。引进触发主人公起变化的事件。这一变化会最终导致主人公失去自我控制。
第二节:主人公逐渐失去自我控制。这一过程是怎样影响到主人公和他周围的人?主人公在失去自我控制的过程中越陷越深,不可自拔。
第三节:主人公终于完全丧失自我控制,情况坏到不能再坏。故事的结局不一定非要是悲剧性的。主人公也许找到解脱的办法走上康复之路。一定要以一个重要事件来消解(resolve)主人公的过度行为。这一事件或者导致主人公的毁灭(因主人公无法继续承担精神上的重负),或者是导致主人公自我重建的转折。
注意要点
(1) 一般来说,过量行为这一情节描述一个人物的心理上的下跌、下挫(psychological decline of a character)。
(2) 人物的心理下挫要基于人物本身的性格缺陷(character flaw)。
(3) 以三个阶段来描写主人公的下挫:他在触发他起变化事件发生前是怎样的,他是怎样一步一步恶化的(deteriorate),在危急的最高点发生了什么(悲剧性的自我毁灭,抑或开始自我恢复)。
(4) 不要把主人公塑造成一个丝毫不近情理的疯子。他的下挫应该博得读者的同情。
(5) 要特别注意主人公的塑造,因为这一情节仰仗你让读者相信他的真实性和唤起读者对他同情的能力。
(6) 避免哗众取宠(avoid melodrama)。不要企图给故事情节强加不适当的情感。
(7) 要直接了当地提供有关主人公的信息以使读者了解他,不要隐藏任何可以使读者对主人公投入情感(empathetic)的信息。
(8) 绝大多数使用此情节模式的作者都想使读者同情主人公。所以,不要让主人公犯那些让人无法接受的罪行。读者很难对一个强奸犯或杀人惯犯给以同情。
(9) 在故事的最后危机点,或者让主人公走向全面毁灭,或者让主人公赎罪自新。不要让他悬在空中。读者是不会对无结局的结局满意的。
(10) 情节中所有行动(action)都要与人物有关。环环相扣的事件与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有关;即情节中的因果关系都要直接或间接地与主人公有关。
(11) 作为作者,你不要对疯狂中的主人公失去掌控。写一个有这样情节的故事,你的个人经验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不理解过量行为的性质(你自己从未经历过),你就要小心不要让你的主人公在给定的环境中做不真实的事情。要做好准备工作,对你要写的过量行为有充分的理解。
例子
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海明威的小说《饥饿》(《Hunger》)。大量好莱坞电影,例如:《The
Littel Foxes》,《Mildred Pierce》,《Lost Weekend》,《Monsier
Verdoux》,《Network》, 《Apocalypse Now》,
作品分析
我的更多相关文章:
创作的技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