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作的技巧(十七)

(2010-07-22 11:10:07)
标签:

文化

文学

创作

小说

娱乐

电影

戏剧

电视剧

德克

 

               人世间发人深省的起落浮沉

                        创作的技巧(十七)-- 20个主要情节模式(续9)

 

                                     德克

 

    《创作的技巧》是我的系列文章,这个系列是我阅读英文书籍所作的笔记。本篇讨论20个主要情节模式的最后两个:上升情节模式和下降情节模式。

 

    在学习这两个情节模式的同时,我联想当今的中国社会。三十年来中国突飞猛进地发展,其间在各行各业出现的了许许多多大起大落的人物。赖昌星从一文不名发展到富甲一方,但他靠走私致富的发家史终于经不住历史的考验。文强从默默无闻的普通警察跃升为打黑英雄,接着又蜕变成贪官、黑社会的保护伞。最近,唐骏的《学历门》事件使他的“打工皇帝”、“成功典范”打了折扣,虽然尚未尘埃落定,但从道德上讲,其“复制”已成为笑谈。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人物的起落浮沉发人深省,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我多么希望有更多有上升和下降情节的好作品出现,振聋发聩,涤瑕荡秽,启发我们的国民健康地走下去。

 

 

 

十九、上升,崛起,升华, 成功(Ascension),以下简称上升

二十、下降,沉沦,堕落,失败(Descension),以下简称下降

 

    人们总是说,真正的人生戏剧(real drama)是有关一个人由于自身的人性缺点(诸如贪婪、自大、淫欲、没诚信之类)从高处跌落下来的故事。古典的希腊戏剧中有不少这类发生在国王和王后身上的故事,例如《阿加曼农》(《Agamemnon》)和《伊迪帕斯》(《Oedipus》)。在中国文学中也有不少这样的故事,如《霸王别姬》等。现在已经没有那么多国王和王后可供书写了。但是,我们仍然对那些从高处跌落下来的人有极大的兴趣,因下降情节有警世意义。我们也对那些从卑微上升到卓越的人着迷。这类故事里的英雄人物也许开始时是一个擦鞋匠或者报童,但最终获得财富、成功。这种上升情节启迪心智,令人振奋。

 

    上升和下降这两个情节在包括成功和失败的周期中占据不同的时间段。一个是有关主人公的上升、崛起、升华、或成功,另一个是有关主人公的下降、沉沦、堕落、或失败。《...的崛起和败落》(《The Rise and Fall of ...》)之类的故事则包含成功和失败的整个过程,而导致主人公成功和失败的人格特征是相同的,如富于野心、好斗、等等(ambition, aggressiveness, etc.)。

 

    具有上升或下降情节的故事是有关人物的故事。没有一个中心人物(centerpiece character)就谈不上故事情节。故事的焦点是主人公。你可以把主人公想象成太阳系的太阳,其他人物都像行星一样围绕着主人公转。这意味着你必须塑造一个从头到尾支撑整个故事的令人信服的主人公。否则,你的故事就会站不住脚。这个主人公通常是超乎寻常的。他耸立在众多人物中,占据主导地位。和他相比,其他人物都苍白暗淡。他具有磁力,所有的人与事都与他有关。

 

    这类故事的核心是一个道德困境(moral dilemma)。主人公在这一困境里挣扎的过程中掀动一个漩涡,而其他人物都被吸入这个漩涡。这一困境可能是短促的、苦乐参半的(如 Flannery O'Connor的《Parker's Back》),可能占去一个人的一生(如 Jake La Motta 的《Raging Bull》),也可能跨越几代人(如电影《教父》(《The Godfather》))。

 

    我们来比较一下《国王班底》(《All the King's Men》) 和《象人及另一些回想》(《The Elephant Man and Other Reminiscences》,后来被拍成以《象人》为名的电影)。前者是Robert Penn Warren 写的有下降情节的故事,而后者是Sir Frederic 写的有上升情节的故事。

 

    《国王班底》的主人公威利·史塔克(Willie Stark)为捍卫社会中劣势者(underdog)开始了公开攻击官商勾结的从政之路。可是,随着在政界的发展,史塔克也逐渐失去了当初的纯真质朴,变成了自己曾经嗤之以鼻的腐败政客。究竟是什么人格缺陷构成了他堕落失败的基础呢?我们在故事中看到他促成的事件,也看到事件对他本身的影响。我们无法把史塔克从事件中剥离出来。人物和事件之间的紧密关联正是这个故事的核心。这是一个有关政治的腐败和政治人物的堕落的故事,更是一个人的自我毁灭的故事。

 

   《象人》的主人公约翰·麦利克(John Merric)却恰恰相反。他从一个很低的精神状态跃升至一个较高的精神状态。《象人》是维护人类尊严的一曲激动人心的颂歌(stirring ode)。当麦利克出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只是依据他严重畸形的外表来认定他是个无比丑陋的怪物。我们渐渐地开始对这个掩盖在可憎外表下的人有了更多的了解。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揭示麦利克人性的感人场景。帮助麦利克的医生带他回家做客,医生的妻子被他畸形的外表吓坏了。麦利克看到壁炉台上陈列的医生全家福照片,指着照片中的人说:“他们都有如此尊贵的面容。”接着,他从口袋里取出一张他妈妈的照片,说:“她有一张天使般的面孔。我一定很让她失望,可是我一直都想做一个好人 ...”麦利克在争取成为“人类一员”的过程中一定遭受到肉体和精神的极度痛苦(anguish)。他为了让别人把他当作人而不是动物做出很大努力。他的这种追求在他临死前终于得到回报。

 

    《象人》这样的故事之所以令人振奋是因为它们竭力探求人类积极的方方面面。故事的主人公应该不仅像英雄那样攻克障碍,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变成更好的人。显而易见,要达到这个效果,主人公在故事开始时最好处于一个令人可怜的状态(sorry state)。

 

    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伊万·伊里奇之死》(《The Death of Ivan Ilyich》)是最好上升情节例子之一。伊里奇是个很平凡的人,为顺利的事业和太平安乐生活而满足。他其实是个枯燥的人。作为读者我们在伊里奇身上看到我们自己。我们通过他的丧礼开始了解他。在丧礼上人们谈论着谁将获取他的死带来的空缺职位。我们好奇的猜想为什么人们这样对他不恭。托尔斯泰接着把我们带到伊里奇倒霉的开始。伊里奇从梯子上摔下来受了点伤。这个小事故却导致他身体状况不断恶化,一步步走向死亡。伊里奇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严峻的考验。这场考验不仅轰毁了他过去全部生活“真理”,同时也激发出他对生活的欲望和热爱。伊里奇原本世俗、肤浅的精神世界得以升华,使他终于还是赶在死亡对生命进行残酷否定之前,实现了对生命、对生存的意义的肯定。

 

    托尔斯泰通过《伊万·伊里奇之死》展现了他的无以伦比的观察力。在他的笔下,伊里奇的人生旅程是一个从奴役到自由的进程。一个普通的人在死亡之时变成一个安静平和的英雄(quiet hero)。和《象人》相比,《伊万·伊里奇之死》的写作更难,原因是麦利克很奇特而伊里奇是再平常不过了。《象人》是个杰出的作品,我们并不低估它。正因为《伊万·伊里奇之死》的主人公的普通才使这个故事更加深刻感人。

 

    我们再转回到下降情节。上升情节检视人物在压力下美好的一面,下降情节却揭示人物在压力下表现得不好的一面。这类故事涉及到权力、贪婪、腐败。人的精神世界在危机关头经不住考验。主人公开始时可能很普通。但一些事件会把他变成一个不寻常的人。这类故事背后总是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主人公将如何被金钱、权力等所影响?我们看到变化之前,之中和之后的他。

 

    上升和下降是有关人物的情节模式。主人公应该具备(正面或负面)传奇特征。不管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他都要有吸引力。其它一些情节模式也被用来探讨人性和人在压力下的表现,但是上升和下降这两个情节模式在这方面最直接完全彻底。人生起伏波动,这两个情节模式恰恰反映这种起落浮沉。有些人的人生起伏比其他的人的人生波动更具戏剧性。这些昙花一现的人使我们着迷。他们和我们不同,却又距离我们很近。他们像我们一样地爱与恨,所不同的是他们的爱与恨更为夸张。他们升起来会升得很高,降下来又会降得更低。

 

    当你找到了你的人物的道德中心(moral center),而且决定了他是赢还是输,你就会更清楚地知道怎样达到你的写作目的。我们常常被告知在写作之前头脑里要有故事的结局,但这并不很容易。可是在写作有上升和下降情节的故事时,你绝对地知道你的故事走向。

 

情节结构

 

第一节:让读者了解主人公发生重大变化之前的状态,以此做比较的基础。

 

第二节:让读者体验到主人公从过去的他是如何转变到新的他。这一变化过程可以是几个月或若干年的渐变,也可能是突变(如突然中了彩票大奖或突然获得了权力)。这些事件促使主人公无法保持他原来的状态。

 

第三节:故事的高潮。如果主人公有人格缺陷,表现缺陷是如何形象到他和他周围的人。主人公可能因某一严重事件迫使他正视自身的问题而克服缺陷,也可能被自身的缺陷摧垮。如果主人公因损人而爬到高位,通常他会得到某种报应。如果主人公狂妄自大,他应该因某种行为而受到惩戒、自食其果。如果主人公为达到目标要克服种种不利因素而且他的确做了应有的努力,他就应该达到更高的状态。想得到是不够的,应得到也是不够的,必须要挣得。

 

注意要点

 

(1)故事要聚焦在一个人身上。

(2)这个主人公应该看上去独特,有很强的意志,有吸引力。其他人物都围绕着他。

(3)故事的中心是一个道德困境。这个困境检验人物,并是促成主人公变化的基础。

(4)人物和事件紧密相联。任何事的发生都因主人公而发生。他是影响事件的力量,而不是相反。这不等于说事件不能影响他。我们对他如何作用于(acts upon)世界比对世界怎样作用于他更感兴趣。

(5)要描述主人公在他发生主要变化之前的状态,以此做比较的基础。

(6)描述主人公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但不要从一个状态跳越到另一个状态。这就是说,要通过交待主人公的动机和意图(motivation and intent)来表现从一个状态到另一状态的移动。

(7)如果故事的情节是下降,主人公没落的原因应该在他本身,不应该是无偿的(gratuitous)。人物崛起、上升的原因可能是无偿的(例如,主人公中了几千万美元的乐透奖)。主人公战胜逆境的能力则应源原主人公本身。

(8)避免笔直的上升和下降。变化主人公的生活环境。不要让主人公坐火箭似地升起然后直摔下来。也要变化事件的强度。让主人公一时看上去好像克服了自己的缺点,而事实上并非如
此。或者恰恰相反,经过几次挫败,最终获得突破。

(9)自始至终聚焦在主人公,把所有的事件和其他人物都和主人公联系起来。表现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主人公。

 

例子  除了上面提到过的作品外,另加几个例子。沙士比亚的《查里三世》,George Emerson Brewer,Jr. 的《Dark Victory》,Arthur Miller 的《Death of a Salesman》,Sinclair Lewis 的《Elmer Gantry》,美国电影《Citizen Kane》。

 

 

我的更多相关文章: 创作的技巧 (系列文章目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